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飽含深情,令人起敬,如滌心肺。

沒有留下金,也沒有留下銀,卻留下了比金銀更加珍貴的精神財富。

許多老紅軍老將軍逝世後,除了赫赫醒目的勳章,就是一張或幾張紙的遺囑。

這些遺囑,是老紅軍們經歷風雨的洗禮後的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

歷史與現實的價值、信仰與人性的真實,在他們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橙子味兒的北冰洋專門整理了幾位老紅軍老將軍逝世後的遺物遺囑,看後令人痛心。


如果曾志還活著,差不多也110歲了,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在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的曾志遺物陳列室的牆上,至今仍懸掛著一張被框起來的皺巴巴的白紙,那是一份遺囑: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曾志的遺囑

“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靜悄悄的,決不要搞什麼儀式……死後三個月……發一個訃告,並在報上登個消息,不要寫簡歷生平……”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曾志在井岡山的墓,坐著的是她的農民兒子

曾志生前曾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但她革命戰爭年代留在井岡山的兒子,一直到她去世,還是個農民,並沒有進京謀個一官半職或進城換個體面的工作。作為老紅軍,她的可貴品質和情懷,就是不居功自傲、不以權謀私,時刻牢記自己是黨員,不能搞特殊化。


2017年9月10日凌晨2時37分,101歲的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那個在2015年“9·3”大閱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將軍走了。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遵從老將軍的遺囑,只有他的直系親屬及生前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

我們從老將軍的親屬那裡看到了一份他曾三易其稿、最終定稿於2001年10月1日的遺囑。

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寫了滿滿兩頁紙。

遺囑說:“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與死者無益與活者有損的事……”

每一位看過這份遺囑的人無不感動落淚,主要內容摘錄如下——

後事不要辦的有:


1、不發唁電、唁函;

2、不設靈堂;

3、不開追悼會;

4、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5、不舉行最後致哀儀式;

6、不要花圈、花籃;

7、不要挽幛、輓聯;

8、不收禮品、禮款;

9、不要壽衣、壽鞋;

10、不用骨灰盒。

後事可辦的有:


1、可留張遺容照片;

2、可將遺體解剖研究;

3、可捐獻有移植價值的生理器官;

4、可取出腹內子彈,裝入瓶內留給後代做“不忘過去”的紀念物;

5、可用紗布將骨灰包好,埋在一棵樹下,起點肥效作用,注意防止水土流失汙染環境;

6、可繪製要圖,讓後代有機會看看那棵樹的成長……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對遺款遺物的處理原則:

1、凡是公家的一律如數退還,需要賠償的則堅決按照制度規定辦;

2、屬於借用的,無論公家的或者私人的一律物歸原主;

3、屬現金(存款)捐給老家張皮村小學,作為當年父母所設“張皮村小學華華獎學基金會”的積累;遺物捐獻給天福山起義紀念館;

……

“這份遺囑,是老將軍經歷革命風雨洗禮後的做人準則與行為規範。這份遺囑,將老將軍一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老將軍生前身邊工作人員範成軍說。


2016年6月3日12時18分,102歲的老紅軍張健邦在江蘇泰州走完了人生的“長征路”。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他是河南省滎陽人,1937年1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多次榮立戰功,全國解放後,一直在浙江和安徽工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6、第98、第123醫院政委。

老人在病重期間和臨終前的囑託,由子女記錄下來的6條遺囑,雖然只有百字,讀完卻讓人淚眼模糊,看了一遍又一遍。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老紅軍張健邦的遺書:

1、移風易俗,喪事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

2、捐獻有價值的器官,做好表率,家屬不準向組織伸手,不準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3、繳納特殊黨費,繼續關心贊助興化市檀木小學、仲寨小學留守兒童和貧困學生。

4、不樹碑不立傳,骨灰撒入長江和戰鬥生活過的地方。

5、捐獻部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作革命傳統教育用,傳承革命薪火。

6、後輩子孫要傳承紅軍精神,遵章守紀,樹好樣子,支持幹休所建設,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老紅軍張健邦的6句遺囑,句句撼人心魄。它展示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和忘我境界,讓人感動,令人敬仰!

睹物思人,張健邦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1990年3月11日,唯一開國女將軍李貞逝世,除了記錄她赫赫戰功的4枚勳章外,其他的遺物簡單到稱得上是“一貧如洗”。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1955年,毛澤東主席將一級解放勳章授予李貞。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李貞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寫了封信,請求辭去中顧委和總政治部組織部顧問的職務。組織上同意了李貞將軍的請求。

然而,病魔的折磨使李貞不久便住進了醫院。在醫院裡,李貞感到自己要跟著丈夫甘泗淇而去了。她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果然,不幸的消息傳來了。

曾志的遺囑、張玉華的遺體、李貞的遺物,哪一個不讓我們流淚滿面

◆女將軍們去看望開國女將軍李貞。

1990年3月22日,李貞同志因病於3月1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這位參加革命64載的女將軍,除了記錄她赫赫戰功的4枚勳章外,其他的遺物簡單到稱得上是“一貧如洗”——4把用了15 年仍捨不得扔掉的舊藤椅;一個用了整整40 年不肯更換的行軍箱;一臺用了14年的“雪花”牌單門電冰箱;11000元人民幣,2500元國庫券;戰爭年代留下的兩根小金條。

李貞在遺囑中這樣安排她的遺物:一根金條捐給自己的家鄉瀏陽縣,一根捐給甘泗淇的家鄉寧鄉縣,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存款一分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宮,一部分作為自己的黨費。

看著李貞的遺物清單,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失聲痛哭。李貞走了,默默地永遠地走了。她離開她熱愛的人民的時候,腳上仍穿著那雙綴有藍色和黑色補丁的栗色線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