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俗語云:“時勢造英雄,大浪淘真金。”

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政變。

一.明爭暗鬥、埋下隱患

李淵稱帝后,並沒有立功勞最大的李世民為太子,而是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李建成做為唐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在建唐前後,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如謀臣魏徵,在貞觀年間“諫諍之臣”而聞名,李建成“甚禮之”;武將中的馮立在貞觀年間“甚有惠政”,被李建成視為心腹“託以心膂”;名臣韋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還有鄭善果、李綱等,都受到李建成的優待。

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但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認為李世民對唐朝的建立有汗馬功勞,雙方持續明爭暗鬥,也為最終玄武門之變埋下隱患。

二.權力相爭、手足相殘

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一方面接受謀臣建議,發展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以較為剋制的態度對待兄弟之爭,努力維護與李世民的關係,儘量避免骨肉相殘,但同時他也試圖削弱世民勢力,以圖穩定地位。

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史料記載,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元吉伏護軍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

魏徵作為深受建成器重的主要謀士,也曾建議他儘早除掉李世民,史載:“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但建成沒有接受謀害李世民的建議。對此, 魏徵事後感嘆不已:“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對魏徵此言,李世民並未否認。

三.發動政變、奪取皇位

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李建成死時,年僅三十八歲,五子一併遇害。

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有預謀的奪權行為,精心謀劃,發動突然襲擊。對於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行為,李建成採取穩固其位,逐步削奪李世民權勢的策略並得到李淵的支持。李淵自己也為避免二子爭鬥採取了相應措施,但二人的努力均未能阻止李世民發動蓄謀已久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繼承大統後,大封有功之臣,建立凌煙閣,安撫了那些忠心耿耿的下屬,同時也收服了一些李淵和太子黨的勢力,比如李靖、魏徵、李孝恭等,對內先後消滅各路軍閥,對外大殺四方,開啟了"貞觀之治"。

寧可兄弟相殘,也要發動政變奪權,李世民為何又追封李建成為王?

四.追封李建成為息王

李世民繼位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貞觀二年,李世民給兄弟加諡時,回絕了有司給李建成的兩次惡諡,最後自定為“隱”,諡意是居位不終,中諡。立廟祭祀李建成,李世民也許隱秘地寄託了對長兄的慚愧,顯示自己宅心仁厚,不念舊惡,貞觀十六年五月,又追贈“隱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