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6414公里——這是劉海川防疫期間私家車裡程表的公里數,也是他44天在疫情期間奔波的見證。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文藝範兒“銷售員” 自設海報幫鄉親們帶貨

劉海川今年只有25歲,但這已經是被成都軌道集團派駐到簡陽市雷家鎮石巖寺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第二個年頭。2019年,他牽頭建成了村級農業產業園,帶領貧困戶種上了高品質大棚草莓。可疫情來襲,村民出不去,經銷商進不來,眼看上千斤草莓就要爛到了棚裡,“致富果”要變成“賠錢果”。關鍵時刻,劉海川充當起了園區草莓的“銷售員”。

“草莓賣不出,關鍵是沒有銷售渠道”。大年初四,一直在負責園區草莓銷售的劉海川從巴中老家急急忙忙開車回到村裡,一邊組織防疫工作,一邊當起了全村草莓的“銷售員”。

他發揮特長,把草莓銷售信息製作成精美海報,發到朋友圈、微信群、QQ群,並利用網絡進行傳播擴散,吸引了廣大網友關注。由於之前草莓銷售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加上這次的宣傳,線上的訂單終於如雪片般地來了。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吃苦派“快遞員” 最多一天送了67個小區

銷路打開了,但請人配送成本高,也不利用疫情防控,怎麼辦?這時,他當機立斷——自己送!充當起臨時“快遞員”的他,每天奔波在成都的大街小巷。

那段時間,他白天收單,晚上整理訂單;第二天凌晨摘草莓裝箱,上午從石巖寺村(靠近資陽市)開車到成都,一直送貨到晚上;再整理訂單、處理售後,每天只睡上四五個小時。為滿足疫情防控要求,送貨全程中,他不與人直接接觸,草莓也只是放在小區門口。而草莓是“嬌氣水果”,採摘之後保鮮期不長。為了每天儘量多送單,他犧牲了正常的吃飯時間,一日三餐全部在車上吃麵包和餅乾。最多的一天,他送了67個小區,最遠的一單在靠近廣漢市的青白江。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44天行駛6414公里,相當於繞成都三環126圈;幫助村民銷售草莓4020斤,村民直接收益達12萬元,及時挽回了經濟損失。

吃虧的“經銷商” 為了鄉親虧了自己

為了把控草莓質量,實現售後管理,他給每戶種植戶都建立了“溯源系統”,並形成了二維碼,收購草莓時,哪一戶交草莓給他,他就貼哪戶的“碼”,實現質量可追溯。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靠著精緻的海報、迅速的“物流”、優質的品質,鄉親們的草莓迅速打開銷路,都賺了錢,但海川自己種的草莓卻賠了錢……原來,按照售後原則,一箱草莓質量有問題,要賠償兩箱。他一方面教育種植戶要“珍惜愛心,把控質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為了學習種植技術而種的3棚草莓拿去賠償。

而除了遭遇疫情,這次草莓種植的過程也是充滿了困難。種植初期,種植戶大多都是貧困戶,一時拿不出錢買草莓苗和肥料,此時劉海川的母親剛做完肝臟移植手術,吃抗排異藥物需要很大一筆錢,家裡房子已經抵押了,車子扶貧工作還需要用,都不能賣……他的手裡也捉襟見肘。

“那段時間一模腦袋,手上全是掉的頭髮!”最後,他把東拼西湊借來的11萬,全部轉手借給種植戶拿來買了種苗、營養土和肥料。為了讓貧困戶安心種植草莓,他還和貧困戶簽了“只賠不賺”的借條。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只賠不賺”的買賣?“貧困戶掙錢太難了,大家信任我才跟我種,如果賣草莓沒掙錢,那就是我的責任,應該承擔損失……我後面幾年只是苦一點,但是心裡要好過一些。”可以苦了自己,但是不能苦了村民。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但“出手闊綽”的他,每次去村上寧可開3個半小時的小路,也不走高速。“高速是要快一點,但‘二繞’要收費,68塊錢呢,省一點算一點。”

在他駐村的兩年間,爭取扶貧資金1000萬餘元,硬化村組道路32.8公里,新建蓄水池101口,建成了現代農業示範園、現代化村小學和提灌泵站,讓 “交通不便、靠天吃飯”的石巖寺村蛻變為全鎮產業強村;他志願奉獻,在村小學長期支教,並設立獎學金、建設圖書室、開展公益遊學,全方位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

44天,4020斤,6414公里 一名90後駐村幹部的“戰役”日記

2020年,劉海川所在的石巖寺村將同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的下一個心願是,讓村裡的人們日子越過越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袁弘 供圖 成都軌道集團 編輯 楊華春 校對 田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