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三)——雅克薩之戰

上期內容回顧:

上篇文章,筆者講述了中俄兩國的松花江之戰和黑龍江之戰,清朝在朝鮮援軍的幫助下,大敗俄軍。但是,真正使得雙方能坐下來談判的戰爭,卻是兩次雅克薩之戰。而在這之前,俄國就曾於1652年就制定了派巴伊科夫出使中國的計劃,但是由於雙方發生了一系列禮儀上的爭執,這次外交活動失敗。1675年,尼古拉·加夫裡洛維奇·斯帕法裡受沙皇委派,率領150人出使清朝。其目的是要重新勘探黒龍江流域並與清朝建立貿易關係,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停戰想法,故而未能實現兩國的真正和平。

重要的是,在這期間,雙方的衝突不斷,如:1660年的古法壇村之戰,清軍設伏,殲滅俄軍60餘人,1664年的黑喇蘇密之戰,俄軍也被殲滅數十人。這兩場戰鬥規模較小,且史料記載相對簡單,故而不贅述了。

1667年,中國索倫族的一個佐領根特木爾叛國投俄。清朝政府與俄國人交涉,並質問盤踞雅克薩、尼布楚等地侵擾黑龍江地區的究竟是什麼人。沙俄督軍達·阿爾申斯基理直氣壯地說,那些人“不是盜匪”,而是奉有沙皇命令來此築城的臣民。之後清朝多次與俄國交涉,俄國都不曾表示撤軍,還表示中國應“歸順”沙俄,總的來說,清朝盡最大努力希望和平解決爭端,但最終失敗。

而在這段時間內,兩國的皇位都發生了更替,有趣的是這兩人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歷史人物。俄國此時的君主是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也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只不過此時的彼得一世還沒有完全掌握政權,俄國也並未實現改革。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三)——雅克薩之戰

彼得大帝

中國此時的君主是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著名的“康熙大帝”他在位期間,基本消滅了明朝的剩餘勢力,還處理了三藩勢力,消滅了鄭政權氏,使清朝國力上升,從而可以騰出手來解決盤踞在黑龍江流域的俄軍了。

康熙皇帝在其18歲(1671年)時,在首次東巡拜謁祖陵時,就在召見寧古塔將軍巴海:“羅剎(指俄羅斯)雖雲投誠,尤當加意防禦,操練士馬,整備器械,毋墜狡計。”可見其對治理國家的責任心和對沙俄入侵的重視。1682年康熙皇帝前往盛京(今遼寧瀋陽市)拜謁祖先,親自巡視到松花江地區,他在寧古塔將軍巴海的陪同下,面對濤濤江水,作詩道:“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精銳。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表達了其徹底解決東北邊疆問題的決心。

當然,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雄心壯志是不夠的,還需要合理的規劃,康熙曾派人前去偵查,清代陳康祺的《郎潛紀聞》記載了將領彭春的奏報:“陸行自興安嶺以往,林木叢雜,途徑窄隘,冬雪之時,沙結冰堅,夏雨泥深淤阻,惟輕裝可行。水程自雅克薩還至愛罅(璦琿)城,於黑龍江順流行舟,僅須半月,兩岸可纖挽。若逆流行舟,須三月,較陸倍期,而於運糧炮為便。”由此可見,這次戰爭考慮的問題很多,如補給線問題,行軍問題,阻斷援軍問題等。

康熙皇帝康熙帝為避免補給線過長,也避免“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進,用兵無已,邊民不安”的歷史重演,他決定“於黑龍江(指璦琿)、呼馬爾二處建立木城,與之(指俄軍)對壘,相機舉行。”並任命薩布素為第一任黑龍江將軍,屯田積糧;康熙皇帝還下令蒙古科爾沁十旗應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貢的牛、羊諸物,不必送到北京,全部改送黑龍江前線,以解決糧草部分問題。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三)——雅克薩之戰

康熙帝

於是,薩布素在黑龍江東、西兩岸建城(即璦琿城與新璦琿城),把清軍大本營從寧古塔推到了黑龍江岸邊。而所需糧草、火器等若從陸路運輸,要從千里之外運到前線,成本太高,若從水路運輸,則相對節約成本。所以,清政府決定:利用東北內河水系,將物資從遼河,經松花江入黑龍江,再從黑龍江逆流而上。不過,中國軍隊不同於俄軍,俄國人自西向東入侵,是順流而下,中國運送物資則是逆流而上。為此,中國建造了280艘運輸船,2700餘名水手。為了實現包圍雅克薩城,從水路切斷俄軍的對外補給的戰略規劃,清軍還建造了一些小型戰艦。為解決聯絡問題,清朝政府廣設驛站,自黑龍江城至吉林烏喇城(今吉林市),沿途設置10個驛站,每站驛夫20人,但由於路途遙遠,便改為19驛以保證通訊,這項舉措不僅服務於戰時,也在平時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繫,維護了邊界的安全。

在軍事上,清軍也積極備戰,大量調遣軍隊參戰,強前線清軍的力量。如選派善於水戰的福建地區的藤牌兵500人,前往東北前線參戰。命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巡撫,各挑選精銳火槍兵250人,並選賢能官各4人。於此同時主動出擊,消滅俄國在黑龍江中下游的勢力。如清軍進駐黑龍江之時,俄軍的格里高裡·梅爾尼克指揮67名哥薩克乘船6艘曾於清軍遭遇,被清軍擊敗。清軍還鑄造了大量火炮(僅1676年就鑄造紅衣大炮52門,康熙欽定其名號為“神威無敵大將軍”),這些火炮威力巨大,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在與俄方交涉失敗後,表示:“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曏者羅剎無故犯邊,收我逋逃,後漸越界而來,擾害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諸地,不遑寧邊;剽劫人口,搶擄村莊,攘奪貂皮,肆惡多端。是以屢遣人宣諭,復移文來使,羅剎竟不報命,反深入赫哲、飛牙喀一帶,擾害益甚。爰發兵黑龍江,扼其往來之路,羅剎又竊據如故,不送還逋逃,應即剪滅。”於是,任命都統彭春為統帥, 率領清軍3000人, 這3000人由漢、滿、蒙、達斡爾等各族人民組成。向沙俄軍隊盤踞的雅克薩城進發。此戰俄軍總計約800餘人,由俄國人托爾布津率領。戰鬥僅僅一晝夜,清軍就輕易取勝,俄軍投降,被俘虜700餘人,陣亡100餘人。清軍從雅克薩城中解救出被擄索倫、達斡爾百姓160餘名。彭春依據康熙命令,將俄軍700多名俘虜被全部釋放。

可以說,這次清軍以極小傷亡的取勝是依靠合理的戰爭規劃,並不是網上所謂的人數優勢。值得一提的是,俄軍中有45人不願回到俄國,清政府對他們表示接納,並給予了妥善安置。

而俄軍這次的戰報卻十分荒唐,稱清軍有10000多人,火力兇猛,攻城炮50多門,野戰炮150多門。這明顯是戰敗者投降後,面對上司的說辭。清軍逆流而上,集中物資困難,200門火炮和10000人的後勤糧草談何容易?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三)——雅克薩之戰

薩布素

然而彭春並沒有依照康熙皇帝的指示,在收復雅克薩之後, 派兵屯守,僅將城內房屋焚燒, 城外的莊稼也未割取或者毀掉,便撤軍了,留下了隱患。儘管,托爾布津在投降時,信誓旦旦表示不再返回雅克薩, 但他賊心不死。在得知清軍全部撤離雅克薩之後, 他帶人重新佔領了雅克薩城,並加固城堡,這距離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僅僅過去了兩個月。康熙皇帝表示“今羅剎復回雅克薩, 築城盤踞, 若不速行撲剿, 勢必積糧堅守, 圖之不易。”立即調兵遣將, 第二次進攻雅克薩。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康熙皇帝命薩布素率領2000名清軍從璦琿出發, 該年5月抵達雅克薩。清軍先是釋放了俄俘鄂克索木果,令他帶信入城,再一次警告俄軍:“你們又偷偷返回,重建城堡,據守其中。還欺凌我方漁民獵戶……今我大軍已兵臨城下,絕對不會輕易捨棄。爾等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你們將被逐出,無力捲土重來,結局便是如此。”但俄軍此時自以為兵多糧足(826人,12門火炮),對勸降置之不理。

1686年6月, 清軍水師佔據黑龍江上游, 用來遏尼布楚援軍增援雅克薩,戰鬥異常激烈,清軍猛攻城池,俄軍也先後五次出城逆戰,但都被擊敗。 清軍在城下“三面掘壕築壘, 壕外置木樁鹿角”, 把城堡團團圍住。之後便日夜轟擊城堡, 俄軍死傷慘重,頭目托爾布津在塔樓視察時,也被清軍炮彈擊中右腿齊膝被炸斷,之後重傷死亡,結束了其可恥的一生。由於清軍水陸圍困,水源也沒切斷,加上由於營養匱乏,俄軍又缺醫少藥,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加上清軍射殺,到了9月底, 僅剩150餘人。

在圍困雅克薩的同時, 康熙帝仍然希望外交解決。恰逢荷蘭使臣在中國, 康熙帝致書沙皇, 建議停火談判由荷蘭使臣轉交。俄方無力繼續入侵遠東,派文紐科夫、法沃羅夫快速趕往北京, 投遞國書。於是,康熙便在雅克薩城唾手可得的情況下, 主動撤軍, 並給俄軍送去飲食、醫藥。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結束。

清初期對今國土的奠定(三)——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

至此雙方終於開始了談判,而之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也被網上某些人指責為不平等條約,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我將在下期揭曉。

撰稿人:無知有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