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中國最浪漫的老大嗎?

聽-花開的聲音


這個問題從正史中無法考究,我們從演義的角度來分析劉備此人的生平和性格。

演義中對劉備的出場介紹是“家貧,販屨織蓆為業”,在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時,劉備與關羽張飛結義為兄弟,在沒錢沒勢家道中落的情況下,前期劉備勢力被各方諸侯壓著打,可謂是流亡半生,而劉皇叔也是悄悄發育,慢慢攢下了一定的軍隊和勢力,並且與大漢朝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漢獻帝拉上了關係,在被一路求存的時候,宣講仁義,引得百姓交口稱讚,劉皇叔之仁義,天下皆傳。

在與皇帝認親的時候,劉備言明自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子,那麼劉勝又是誰呢?原來劉勝是西漢孝景皇帝(漢景帝)第七子,要知道景帝之後就是一代人傑漢武大帝,在他掌握權力之後就把自己的叔叔兄弟們趕到封國去,而且還委派大臣監督,劉勝的日子可想而知,於是他只能縱情聲色,一不小心就生了一百多個兒子。而且漢代在經歷了王莽篡漢,光武中興之後,原本的劉氏嫡系血統還有待考究。在漢獻帝被脅迫,而劉備手頭有一定勢力的情況下,二者一拍即合。換言之,劉備到底是不是皇叔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可以互相利用。

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摔子,不論是為了收買軍心還是一時激憤,但確確實實起到了收穫趙雲忠心的作用。就這樣劉備一路收穫臥龍孔明、鳳雛龐統、關張、趙雲等人,慢慢充實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劉備也不負自己多年的野望,終於入蜀,進而聯吳抗曹,成就了三國鼎立之勢。一路走來,可謂是披荊斬棘,然而造化弄人,就在蜀國實力上升看似穩定之時,劉備義地關羽張飛接連被害,這就成為了吳蜀戰爭的直接原因。在戰爭初期,蜀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城拔寨,引發了吳國內的恐慌,一直到新任都督陸遜的一把大火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退守白帝城,最後託孤白帝城,這也成為蜀漢帝國衰弱的轉折點。

縱觀劉備生平,前半生都在努力求存,後半生則追逐權勢。一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可謂不艱難,在最後更是為了給兄弟報仇發起國戰,最終崩於白帝城。在整個中國的長河裡,劉備可能不是最強大最靠譜的大哥,但他為兄弟而戰是事實。在他身上,伴隨著平民玩家的發展史,將個人的榮辱生死融入到國仇家恨,也是演義中必不可少的亮色,可謂是血色浪漫。





史隅觀瀾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分別來說吧。縱觀我們整個歷史及近現代,我覺得最具浪漫的領袖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一首《沁園春.長沙》就頗具浪漫主義氣質。就三國的歷史來說,最浪漫的主公也不是劉備,我所理解的浪漫不是劉備的敦厚、隱忍以及兄弟情義,而是曹操那種精兵法,善詩歌,行書法,賦文學,失敗時的樂觀,落魄時的自嘲幽默,點兵時的豪邁,政治上的魄力,手段上的腹黑,集大氣磅礴和謹小慎微於一體。這樣才稱得上是浪漫。

個人淺見,題主隨便看看哈。


哥廷根巨獸


百度了一下“浪漫”一個詞,上面有兩種解釋:

1.富有詩意,充滿幻想:

2.行為放蕩,不拘小節(常指男女關係)。

如果用這兩條來框劉備,他與“浪漫”實在是差距太大。

劉備曾賣草鞋為生,在諸侯混戰中屢戰屢敗,為了活命,不得不在各個諸侯中輾轉做附庸。即使後來有了桃源三結義,有了諸葛亮,仍是過著刀光劍影的生活,最後病死白帝城。

究其一生的軌跡,實在與“浪漫”無半分瓜葛。

然而,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世上本無絕對靜止的物體。也無絕對的事物。

劉備、關羽、張飛,毫不相干的三個人,卻因相同的豪爽,共同的志向,成為最好的朋友。在桃花爛漫,蝴蝶飛舞的美好日子歃血為盟,鄭重承諾“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而他們三個,也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難道這不是最浪漫的事?

蜀國能三分天下,諸葛亮功不可沒,自然不能不說劉備的三顧茅廬。

《詩經·卷耳》中記載古人求賢,“陟彼崔嵬”、“陟彼高岡”、“陟彼砠矣”,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而諸葛亮並沒讓劉備失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自己的一生護劉備周全。

劉備和諸葛亮名為臣子,實則朋友,甚至知己。

難道這不是最浪漫的事?

羅蘭說,有了朋友,生命才顯示出它全部的價值。

高爾基說,在哪裡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裡重生。

蜀國的鐵三角,再加上“插足”的諸葛亮,他們在相互的情義中顯示了全部的自身價值,人格魅力也昇華得熠熠灼眼。

他們的確沒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他們用忠誠用肝膽抒寫了厚重的歷史。

鐵血的浪漫!


歷史全方位


劉備是不是中國最浪漫的老大還真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中國最會哭的老大。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人家是喜怒哀樂都喝酒,劉備則是喜怒哀樂都流淚。所以說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不無道理,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多次說到先主流淚。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會哭的女人易嬌寵。那麼會哭的男人呢?我想,會哭的男人感情豐富細膩,想法比較多是肯定的,不然,與關張結拜之後就做不到寢則同榻。但感情豐富並不能與浪漫劃等號,因此,劉備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浪漫的老大各有說法,但比較浪漫還是排得上號的。


一芥舟


我認為不是。

在我的認識中,歷史上比劉備浪漫的老大有不少。我在這裡就舉個例,比如劉詢。他是漢武帝劉徹的重孫,曾經因為冤案,流落民間。他後被大將軍霍光迎回,立為皇帝。之後霍光想要他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劉詢不肯。在劉詢的心中,他最愛的人是許平君,是那個與他在民間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不過他又不好直接反駁霍光的建議,畢竟他能成為皇帝霍光很有功勞。於是,他就下了一道奇怪的聖旨,聖旨的大意是說:"在他貧微的時候,他曾得到一把古劍,十分喜愛。但後來那把古劍卻不見了,他希望各位大臣能為他找到"。大臣們聽後各種猜測,很快便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之後他們聯合上奏,請求皇上立許平君為後。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古劍情深"。

貧賤不相離,富貴不相棄,這是一生的浪漫。為帝卻不忘糟糠的劉詢比對自己妻子都不重視的劉備強多了。所以劉備談不上是中國最浪漫的老大。


陽光下的河流


為啥說劉備是中國最浪漫的老大?

難道是國為他與劉關張結義情深?

那孫策與周瑜的兄弟情深怎麼算?

當年周瑜與孫策關係那叫一個好,周瑜曾把家宅讓給孫家老小居住,孫策要起兵,周領兵以應,孫策要娶妻,周瑜也娶同一家的女兒。

孫策死後,外事全託周瑜,周瑜率先尊孫權以固其位,又率軍迎曹兵於赤壁,可謂對孫策的囑託盡心盡力。想必孫策生前,與周瑜已是性命相托之交。

當然劉備也不賴,以個人魅力得到關、張的忠心耿耿,出則同行,入則同寢。關張死後,劉備怒不可遏,誓要報仇。也是情義一場。

但劉備本來勢薄,情勢導致他不得不珍惜人才,因此顯得他的義氣更多像是出於現實選擇。

啊,也許我的要求太高了罷。


錢多多讀文史


不不不,劉備就是個純粹的帶著保守擴張傾向的務實派,一點也不浪漫,類似於劉焉。劉備活到了三足鼎立,是因為他務實,浪漫的話丟徐州的時候就自殺了,夷陵的時候更是自殺一百次都不過分了,還跑來跑去幹什麼。

相對而言曹操行為輕佻、不計後果,才更符合浪漫標準。

帝辛、煬帝、崇禎都是浪漫型君主,浪漫型君主對應的就是暴君。有人格魅力的暴君

嚴格意義上袁術也是浪漫型老大

至於單純吟詩作畫的那些不算,因為那些皇帝壓根就是荒廢朝政,沒有君主理想


生活在海爾


沒感覺他浪漫啊,反倒是覺得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一無所有到坐擁一片江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還有點勵志。不過他老是愛丟老婆和孩子,這一點還和他自己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一樣。


好嗨喲讀歷史


確實是!

做頂天立地之事,惜結義跪拜之情,展煮酒論英雄之智,委身三顧求才之謙,足以說明劉備英雄了得。不論是書還是電影電視,桃園結義那一段,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比之兒女情長,那才是男人一生中最動容最浪漫的事!


雄紅D烈風


最浪漫的說不上,最仁義的主公非他莫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