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從 2009 年的第一個 " 雙 11" 到今天,這個無意間創造的購物節已經從淘寶上 27 個品牌的促銷活動,發展為匯聚了 18 萬個全球品牌、數十萬款新品,線上電商和線下實店聯動的全民購物狂歡," 雙 11" 見證了中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和愈演愈烈的消費主義狂潮。

中國目前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在這個“消費至死”的時代,購物已經成為人們構建身份認同的渠道。

但是,曾經崇尚勤儉持家的中國人,是怎樣一步步變得崇尚消費的?消費主義又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重塑了中國社會的呢?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從獨特的視角,寫出了中國消費者百年間“買買買”的歷史,把20世紀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大事件和老百姓真實而瑣碎的日常生活穿插起來,將消費主義在中國“本土化”的歷史進程娓娓道來。

本書作者孫驍驥畢業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是一位80後財經作家、國際金融理財師CFP持證人,常年致力於經濟史和財富管理的研究。孫驍驥目前擔任“騰訊·大家”、“百度·百家”、“雪球財經”、“金融界”等網站的專欄作家,除了這本《購物兇猛》,他還著有《不列顛筆記》《致窮: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等書。

下面就讓我們穿越到晚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後這三個時代,瞭解一下20世紀中國商業發展和消費習慣變遷的歷史吧。

晚清時代

20世紀初,嚐到工業革命甜頭的西方國家生產力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打開新的市場來傾銷商品,而“國弱錢多”的舊中國正是最好的選擇。

當時的中國落後貧窮,本土商品以農副產品和手工製品為主,現代工業製品非常罕見。隨著晚清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西洋的商品大量流入,飛速佔領了國內市場。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崇尚勤儉,但再根深蒂固的觀念也經不起現實的衝擊。隨著市場上流通的西洋商品從稀有昂貴的"奢侈品"演變成了物美價廉的"日用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體驗到了消費的魅惑,藉著洋貨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老百姓“經濟實用”的消費原則,引導他們大量選購價格便宜質量好的“洋貨”,於是,來自西洋的火柴取代了傳統的打火石,色彩鮮豔的“洋布”取代了傳統的土布,中國人第一次體驗到了近代工商業給生活帶來的福祉,消費主義開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另外,西方資本的湧入也帶來了最先進的廣告宣傳和促銷策略,,精明的中國商人很快學到了其中訣竅,在實踐中運用的爐火純青。

1913年,《申報》登載了一條很有意思的廣告,鼓吹一種叫“艾羅補腦汁”的藥品。廣告詞是這樣寫的:“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謀補腦。”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廣告將補腦上升到強種、保國的高度,現在看來是妥妥的標題黨、但這套說辭恰恰滿足了當時百姓渴望國家復興的心理,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

民國時代

民國時局動盪,但購物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卻愈加重要。許多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品牌,比如高露潔、力士、可口可樂等,在20世紀30年代的沿海城市都能買到。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家現代化的百貨公司在上海相繼開張,成為消費主義在中國發展成熟的里程碑。

隨著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國產商品品質不斷提高,在消費者中的口碑越來越好,漸漸能和進口商品一較高低。民族資本渴望收復被洋貨佔領的廣大市場,西方資本不願放棄中國這塊到口的肥肉,洋貨和國貨的競爭愈演愈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當屬英美菸草公司和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之間的商戰了。

20世紀初,中國掀起了抵制洋貨、實業救國的熱潮,愛國華僑簡照南、簡玉階兄弟響應號召,回國創辦了南洋兄弟菸草公司。

然而,當時中國的捲菸市場幾乎被英美菸草公司壟斷。該公司資本雄厚,規模龐大,擁有廣泛、高效的銷售網,可以說“北至俄邊,西至藏界”,都有英美菸草的蹤跡。

在英美菸草公司的打壓下,幾家民族菸廠開工不久就倒閉了。從1914年到1922年,英美菸草公司至少三次想吞併南洋,但最終都沒有成功。南洋公司在風浪中站穩了腳跟。

在競爭中,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喊出“中國人請吸中國煙!”的口號,得到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的擁護,盈利持續上升。到1925年“五卅”運動國貨熱潮時,他們的銷售額已增長到3600多萬元,南洋兄弟菸草公司進入鼎盛時期,英美菸草的銷售額跌到了歷史最低點,損失慘重。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但是,縱觀整個民國時代,國貨在和洋貨的鬥爭中輸多贏少。在動盪的時局下,民族資本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西方資本的壟斷地位。

新中國成立

贖買政策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儘快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形態,國家採用了贖買的政策,將民族資產階級的企業變成國營企業。

什麼是贖買政策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將私人企業收歸國有的過程中,為資本家保留一部分股份和利潤作為報酬。

這個階段的標誌性事件是1956年毛澤東主席的南下視察。在上海申新棉紡織印染廠視察時,毛主席對榮氏家族當時的掌門人榮毅仁說:“你是大資本家,要帶頭,現在工人階級當家作主了,老闆換了。”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在視察之後,榮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給毛主席寫信,表示要大力配合贖買政策的施行,在6天內實現上海的私人企業國有化。

隨著上海愛國資本家的帶頭合作,贖買政策在全國快速推進,很多老字號的企業品牌成為了國有企業,比如冠生園、全聚德、同仁堂等等。民族資產階級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前途結合在一起,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

憑票供應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積弱積貧,掙扎在貧困線上,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商品更少。國家對農副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實行計劃配給制度,糧、棉、布、油、蔬菜副食、煤炭染料、家居自行車直到香菸、肥皂、火柴、針頭線腦等等,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資都得憑票供應。

比方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上海市民每年只有1.03公斤的肉票,憑票每個月能買到一兩七錢肉。一兩肉還沒有巴掌大,就是一個成年人一個月的肉食定量,現在看來真是難以想象。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全民消費

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市場經濟重回中國大陸,外資企業在中國受到了久違的歡迎和禮遇,消費主義也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九十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考慮引進外資餐飲企業,促成了肯德基進入中國。在當時,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必須有政府指定的合作伙伴,考慮到肯德基是出售雞肉的,北京市畜牧局就成了肯德基最初的中方股東。

1992 年4 月23 日,全球最大的麥當勞在北京開張。它擁有700 個座位, 29 個收銀臺,開張第一天就吸引了4 萬多名顧客,成為當時北京的“網紅店”。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從自行車、手錶、收音機“老三件”到冰箱、彩電、洗衣機“新三件”,從80年代“逛市場”,到90年代“逛專賣店”、本世紀初“逛商廈”,再到現在的“逛網店”……每一時代的消費方式都在不斷顛覆人們的認知。

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水平今非昔比,消費升級的步伐越來越快。追求品質和服務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個性化、多元化、品牌化消費也逐步取代了大眾消費,成為主流。

不過,在這個“消費至死”的時代,反消費主義開始萌芽,提倡簡單生活的聲音不斷出現,“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深受年輕人追捧,消費和反消費間的戰爭已經悄悄打響。

從“洋火”到“雙11”,百年間中國人的消費變遷

《購物兇猛》梳理了20世紀曆史光影背後,消費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瞭解國人百年“買買買”的歷史,對我們在消費大潮中理清物質和幸福的關係,理性、高效的“剁手”,十分有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