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从 2009 年的第一个 " 双 11" 到今天,这个无意间创造的购物节已经从淘宝上 27 个品牌的促销活动,发展为汇聚了 18 万个全球品牌、数十万款新品,线上电商和线下实店联动的全民购物狂欢," 双 11" 见证了中国消费者强大的购买力,和愈演愈烈的消费主义狂潮。

中国目前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在这个“消费至死”的时代,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

但是,曾经崇尚勤俭持家的中国人,是怎样一步步变得崇尚消费的?消费主义又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重塑了中国社会的呢?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从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中国消费者百年间“买买买”的历史,把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大事件和老百姓真实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穿插起来,将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

本书作者孙骁骥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是一位80后财经作家、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常年致力于经济史和财富管理的研究。孙骁骥目前担任“腾讯·大家”、“百度·百家”、“雪球财经”、“金融界”等网站的专栏作家,除了这本《购物凶猛》,他还著有《不列颠笔记》《致穷:1720年南海金融泡沫》等书。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到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个时代,了解一下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和消费习惯变迁的历史吧。

晚清时代

20世纪初,尝到工业革命甜头的西方国家生产力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打开新的市场来倾销商品,而“国弱钱多”的旧中国正是最好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落后贫穷,本土商品以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现代工业制品非常罕见。随着晚清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西洋的商品大量流入,飞速占领了国内市场。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崇尚勤俭,但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经不起现实的冲击。随着市场上流通的西洋商品从稀有昂贵的"奢侈品"演变成了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体验到了消费的魅惑,借着洋货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老百姓“经济实用”的消费原则,引导他们大量选购价格便宜质量好的“洋货”,于是,来自西洋的火柴取代了传统的打火石,色彩鲜艳的“洋布”取代了传统的土布,中国人第一次体验到了近代工商业给生活带来的福祉,消费主义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另外,西方资本的涌入也带来了最先进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策略,,精明的中国商人很快学到了其中诀窍,在实践中运用的炉火纯青。

1913年,《申报》登载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广告,鼓吹一种叫“艾罗补脑汁”的药品。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广告将补脑上升到强种、保国的高度,现在看来是妥妥的标题党、但这套说辞恰恰满足了当时百姓渴望国家复兴的心理,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民国时代

民国时局动荡,但购物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却愈加重要。许多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比如高露洁、力士、可口可乐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沿海城市都能买到。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家现代化的百货公司在上海相继开张,成为消费主义在中国发展成熟的里程碑。

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国产商品品质不断提高,在消费者中的口碑越来越好,渐渐能和进口商品一较高低。民族资本渴望收复被洋货占领的广大市场,西方资本不愿放弃中国这块到口的肥肉,洋货和国货的竞争愈演愈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间的商战了。

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抵制洋货、实业救国的热潮,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响应号召,回国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然而,当时中国的卷烟市场几乎被英美烟草公司垄断。该公司资本雄厚,规模庞大,拥有广泛、高效的销售网,可以说“北至俄边,西至藏界”,都有英美烟草的踪迹。

在英美烟草公司的打压下,几家民族烟厂开工不久就倒闭了。从1914年到1922年,英美烟草公司至少三次想吞并南洋,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南洋公司在风浪中站稳了脚跟。

在竞争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喊出“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得到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拥护,盈利持续上升。到1925年“五卅”运动国货热潮时,他们的销售额已增长到3600多万元,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进入鼎盛时期,英美烟草的销售额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损失惨重。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但是,纵观整个民国时代,国货在和洋货的斗争中输多赢少。在动荡的时局下,民族资本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西方资本的垄断地位。

新中国成立

赎买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国家采用了赎买的政策,将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变成国营企业。

什么是赎买政策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的过程中,为资本家保留一部分股份和利润作为报酬。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的南下视察。在上海申新棉纺织印染厂视察时,毛主席对荣氏家族当时的掌门人荣毅仁说:“你是大资本家,要带头,现在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了,老板换了。”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在视察之后,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给毛主席写信,表示要大力配合赎买政策的施行,在6天内实现上海的私人企业国有化。

随着上海爱国资本家的带头合作,赎买政策在全国快速推进,很多老字号的企业品牌成为了国有企业,比如冠生园、全聚德、同仁堂等等。民族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

凭票供应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更少。国家对农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实行计划配给制度,粮、棉、布、油、蔬菜副食、煤炭染料、家居自行车直到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等,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资都得凭票供应。

比方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上海市民每年只有1.03公斤的肉票,凭票每个月能买到一两七钱肉。一两肉还没有巴掌大,就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肉食定量,现在看来真是难以想象。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全民消费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市场经济重回中国大陆,外资企业在中国受到了久违的欢迎和礼遇,消费主义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九十年代,北京市委市政府考虑引进外资餐饮企业,促成了肯德基进入中国。在当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须有政府指定的合作伙伴,考虑到肯德基是出售鸡肉的,北京市畜牧局就成了肯德基最初的中方股东。

1992 年4 月23 日,全球最大的麦当劳在北京开张。它拥有700 个座位, 29 个收银台,开张第一天就吸引了4 万多名顾客,成为当时北京的“网红店”。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老三件”到冰箱、彩电、洗衣机“新三件”,从80年代“逛市场”,到90年代“逛专卖店”、本世纪初“逛商厦”,再到现在的“逛网店”……每一时代的消费方式都在不断颠覆人们的认知。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今非昔比,消费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追求品质和服务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消费也逐步取代了大众消费,成为主流。

不过,在这个“消费至死”的时代,反消费主义开始萌芽,提倡简单生活的声音不断出现,“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深受年轻人追捧,消费和反消费间的战争已经悄悄打响。

从“洋火”到“双11”,百年间中国人的消费变迁

《购物凶猛》梳理了20世纪历史光影背后,消费主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国人百年“买买买”的历史,对我们在消费大潮中理清物质和幸福的关系,理性、高效的“剁手”,十分有参考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