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邦,國運當頭

對我來說“多難興邦”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我的認知世界,是在汶川地震救援時,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提出來的。那時候的我剛走進高中,對國家大難,一方有難八方救援,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等詞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概念。不過也依稀記得有大人們的一些談論,疑惑、質疑、不解之聲時時入耳。說實話,以我當時的認知度也很難理解多難怎麼還能興邦呢?多災多難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國家而言難道不應該是一件壞事嗎?

時間一晃就是十二年,一個輪迴,我們再遇大難。我也早已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多年。逢此難,渡此劫,想必給每一個人都會留下難以難卻的記憶。不過這次的親身經歷再加自己的眼界和閱歷的增加,讓我看明白了何為“多難興邦”。

其實“多難興邦”是一個相對現象,只合適某個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巧的是,我們的祖國剛好都適合。首先說說災難會帶來什麼,毋庸置疑災難會帶來痛苦,眼淚,死亡,破壞一系列負面因素,但它也會激起一個民族的血性。事實也是如此,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援過程中,國家決策,領導有方,軍人氣節,民間支援等等各個方面,讓我們每個人都看到了國家真的強大起來了,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國家的資源整合能力,統一部署集中力量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印象中的概念。接著中國秀實力的“北京奧運會”舉辦的就無比成功。雖然這兩件事在邏輯上沒有聯繫,但是前者讓國人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後者讓國際重新認識的中國。此時興邦指的是增加了民族的團結性和自信心。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國家穩步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上升到了另一個檔次。2020年的疫情同樣如此,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這次國家的部署管理能力再一次震驚世界,也體現出來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國民的團結性。相比較於的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遲緩逃避,我國國家決策機關是果斷勇敢的,果斷出力,勇敢承擔責任,代表的是最廣大群眾的利益。國民也自覺安心,只要跟著國家走,生命生活一定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試問有哪個國家能夠在短短時間內讓十幾億人不外出,保證國家穩定。試問又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可以做到不哄搶不暴亂。中國可以,中華民族可以,因為我們有信心,對國家有信心。

雖然疫情讓國家經濟按下了暫停鍵,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導致了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不過可以看到的是,國民並沒有那麼恐慌,也沒有出現亂子,我們正在有條不紊的恢復社會生產。這是什麼?我覺得這也能算得上是綜合實力的一部分,它區別硬實力,是軟實力的提現,也是最恐怖地方。國家有力量,國人有信心,團結向上,無往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