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太陽系二維化,《三體藝術插畫集》/吳青松

​我需要一塊二向箔,清理用。

在《三體》中,二向箔是宇宙高級文明用於開展降維打擊的武器。可以說,二向箔打擊是損人損己的,因為二維化永遠不會停止,最終將使宇宙中的一切都變成二維。只不過,攻擊者會提前把自己改造成二維生命。

更可怕的是,降維打擊是宇宙的主旋律,殘酷的戰爭使宇宙從最初的十維(甚至更高維)不斷降至三維,並開始向二維跌落。藍色空間號曾在宇宙中遇到殘留的四維碎片,四維碎片中的魔戒向他們描述了高階版的宇宙黑暗森林狀態:

把海弄乾的魚在海乾前上了陸地,從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

然而,當初太陽系人類只見識過光粒打擊,而降維打擊完全是知識盲區,以至於天真地認為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為掩體建立太空城,就能從黑暗森林打擊中逃過一劫。最終人類被二向箔瘋狂打臉,不是打腫,而是打扁的那種——和整個太陽系一起二維化。

大劉對太陽系二維化進行了大量描寫,非常壯觀。太陽系最終似乎變成一幅像《星空》的巨畫。

“天啊,星空!”AA失聲喊道。

程心知道她說的是凡·高的《星空》。像啊,太像了。她腦海中那幅畫的記憶,與眼前的二維太陽系幾乎完美地重疊在一起。

於是乎,在很多讀者印象中,遭遇二向箔打擊似乎就是變成畫。其實不然,變成畫並不是二維化的終點。物體二維化的最終結果應該是變成暗物質,這可能是你錯過的一個腦洞。

在後面的章節中,銀河系人類中的宇宙學家關一帆對此作出了介紹。

“不,什麼都看不到了。

即使你們現在回到那裡去,也看不到什麼了,那裡已經是空蕩蕩的太空,一無所有。你們看到的二維太陽和行星,其實是二維化後三維物質的一種能量釋放效應。你們看到的其實不只是二維物質,是它們釋放的電磁波在二維和三維空間交界面的折射,能量釋放完成後,一切都不可見了,二維太陽系與三維世界永遠失去了聯繫。

從三維世界可以憑一樣東西檢測到二維太陽系的存在,僅此一樣:引力。二維太陽系的萬有引力仍作用於三維世界,所以,那片空蕩蕩的太空中應該存在著一個完全看不見的引力源。

有些熟悉,是不是?”

嗯,很熟悉,這說的分明就是暗物質嘛!大劉就這樣輕描淡寫地用一個精妙的腦洞去敲開另一個腦洞,為我們獻上精彩的連環洞。不愧是能把宇宙寫死的男人,開腦洞都帶買一送一的。

在這裡順道給大家貼一篇之前寫的文章,科普一下暗物質。

當前最主流的標準宇宙模型認為,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只佔據不到5%,剩下的是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

《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雖然都姓暗,但暗物質和暗能量有著天壤之別。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科學家為了使現有的理論與觀測相洽而提出的假設,目前沒人知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所以,這裡的暗並不是“黑暗”的意思,理解成“未知”會更到位,或者你也可以認為這是黑鍋的顏色。

根據定義,暗物質不與電磁力發生任何相互作用,因此無法用電磁波探測它們的真身。不過暗物質具備質量,我們可以根據其產生的引力效應判斷它們的存在。這一點與黑洞倒是有幾分相似,建議它倆結拜一下。

科學家最初是從星系運轉的異常中注意到暗物質的跡象的。

1932年,荷蘭天文學家揚·奧爾特在研究銀河系中恆星的運動時,發現銀河系似乎應該擁有更多質量。一開始,這沒有引起天文學界的太多關注。大約三十年後,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在觀測星系運轉時,發現別的星系也存在類似現象——星系外側恆星的運動速度遠遠高於預期,這意味著星系理應存在很多額外的質量。

《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再之後,越來越多研究表明暗物質的存在。除了星系運轉,我們還能通過星系團碰撞和引力透鏡探知暗物質的存在。比如:

2006年,天文學家利用NASA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遙遠星系團1E 0657-558進行觀測,結果意外發現了一場史詩級的星系團大碰撞。兩大星系團碰撞的威力是如此之猛,竟導致彼此靈魂出竅——暗物質與普通物質出現分離。大家都是在宇宙中混的,又何必互相傷害呢?這是迄今為止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有力的證據之一。

《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2009年,天文學家則通過研究引力透鏡效應,在星系團CL0024+17內部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暗物質圈。也不知道是哪位神仙的傑作,居然在這裡畫了這麼一個大圈。

《三體》中遭遇二向箔打擊會怎樣?你可能忽視了這個腦洞!

另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可以為暗物質的存在提供證據。

神秘的暗物質是當今宇宙學中的重大研究課題。科學家提出了不少暗物質候選粒子,包括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大質量緻密暈天體、超軸子等。其中,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最具競爭力。

目前探測暗物質的方法大致有三種:

其一,探測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碰撞發出的信號。理論上來說,暗物質粒子無處不在,每秒鐘可能有數以億計的暗物質粒子穿過你我身體。暗物質粒子與普通粒子碰撞後可能會發出光、熱或產生其他一些現象,當然這些信號是微乎其微的。

對此,科學家將壓縮後的低溫惰性氣體注滿特製的容器,然後在容器四周佈滿探測器,一旦氣體原子被暗物質撞擊,探測器就能捕捉到相關信號。為了避免宇宙射線的干擾,這類實驗裝往往要設置在地底深處。我國在四川省錦屏山地下2500米處,建立了世界最深暗物質試驗——中國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

其二,上天進行間接探測。根據一些理論預測,當兩個暗物質粒子碰撞時,可能發生湮滅,產生高能伽馬射線。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衛星探測這些伽馬射線,從而間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比如,我國發射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其三,模擬宇宙大爆炸,炸出暗物質。

一些科學家甚至希望利用粒子加速器進行超高能級對撞實驗,模擬宇宙大爆炸最初狀態,看看能否炸出暗物質粒子。

總而言之,暗物質迄今為止還是非常神秘的存在,也許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全新理論。大劉創造性地用二維化後的物體與暗物質對號入座,腦洞也是夠大,這很科幻。

嗯,我需要一塊二向箔,製造暗物質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