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01 年味越來越淡,缺少了兒時的儀式感

小時候——

過年前,要置辦年貨,雞鴨魚肉買好多好多。

過年穿新衣服,是最大的期待,還要穿帶著“小人”的紅襪子,踩走黴運。

晚上,提著紅燈籠和小夥伴到處跑,圍在一起放“煙花”。

除夕夜,全家圍著電視看春晚,等著趙本山爺爺的小品,哪怕在廚房忙碌的媽媽,都會被吆喝過來,圍在電視前把小品看完,再繼續幹活。

凌晨,全家人一起倒計時,哪怕困得合不上眼。

爆竹聲四起,煙花繚繞。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如今——

過年前,買菜買肉要少買,屯多了不新鮮。反正,超市不打烊,電商快捷配送快。

過年,在家天天穿著睡衣,葛優癱式刷著手機。

打手遊,成了小夥伴溝通的新方式。

除夕春晚,也不是必要節目了,在視頻網站上看喜歡的欄目,刷刷晚會微博熱搜,是對春晚最大的敬畏。

接連不斷的爆竹聲幾年沒聽到了,依稀兩三家的鞭炮聲,提醒我:過年了!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以前過年的日子現在每天過。

穿喜歡的衣服,吃喜歡的飯菜,找不到小時候那種期待和快樂了。那種一年到頭,苦盡甘來的日子也不復存在。GDP提高了,我們應該變得更幸福了才對。

是的,沒錯。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轉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餓了,想著能吃飽就好了,能吃飽了,就想著能吃好,吃好了,又想著吃高端的新花樣。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讓這種年味更有味道,全家出境旅遊過年,更改以往的風俗、去飯店吃團圓飯成了新的潮流。

回想起年味,它是放完鞭炮瀰漫在空氣中的煙火味,是爸爸貼春聯前媽媽熬漿糊的麵粉味,是一群小屁孩晚上你追我趕鼻子吸進冷空氣再哈出的鼾水味。

王安石筆下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已成過往,禁放煙花爆竹似乎大家已然接受,過年期間對空氣及環境的壓力釋放了,

但我呼吸著它,仍感覺不到兒時的清透。

02 過年的儀式感,是異鄉人回家的堅定

春節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都說年味淡了,我不以為然。

一年四季,大家奔波忙碌,走南闖北,而到了春節前夕,所有中國人都朝著那一個方向湧去,這是沉澱了五千年的味道,它不需要被賦予太多的意義。

過年的儀式感,是異鄉人回家過年的堅定。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每年,準點守在電腦或是手機前,搶回家火車票,如同兒時守歲的我。今年春節前,歷盡千辛買到了一家人回湖北的車票。

出發的前一天,鍾南山院士宣佈冠狀病毒已經產生人傳人的跡象,最後全家討論退掉經停武漢的車票,選擇開車帶著不到一歲的女兒,歷經12個小時的車程回家。做這個決定也是權衡利弊討論很久的一個結果,畢竟那時候全國感染者不到百例。後面疫情越來越重,超乎了我的想象,讓我反思當時我們堅持回家過年的決定是否正確。

這是第一年帶女兒回湖北老家過年,中國人有一種說法叫認祖歸宗,而且,家裡還有一位近80歲的奶奶守在路口翹首等待。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路口標牌寫著:“停下你歸鄉的腳步”,讓我感嘆不已。身邊有朋友選擇換乘火車票,略過武漢站堅持回家;有親戚退了妻兒的票,自己孤身回老家陪“獨守老人”過年;有的人像我一樣選擇開車回去;有的人選擇退掉車票遠望並祈福家鄉。我相信,無論是何種選擇,信仰不變,愛不變。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總有一種味道,在默默守護著你

今天瀏覽網頁,刷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護師趙曉勇“戰疫場上”的聲音日記,他瞞著母親過年主動報名支援感染科,6個小時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他調侃著說今天運氣很好,穿著的大號紙尿褲沒有用上。堅強樂觀的他與母親通話時如鯁在喉,他說:他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很不孝,老媽現在都不知道,他在一線照護新冠患者。

阻斷病毒,卻阻斷不了對家人的愛和思念。

這個年我們過得很平靜,依然沒有炮竹聲,沒有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沒有外出的消遣,甚至第一次在湖北過年的我,除夕夜沒有餃子。健康、平安是這個年我們最大的慰藉,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在桌旁吃年夜飯是最濃郁的年味。

別總回憶小時候的年味,因為總有一種味道,默默守護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