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城市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作為大灣區發展的戰略定位之一。新時期,深圳承擔著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的歷史重任,“打造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典範”是深圳發揮核心引擎功能的重要體現。

問題診斷

“宜居”問題:一是城市治理還存在短板,城市建設管理標準化、精細化和智慧化程度不高;二是公共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供給不足,高等教育總體水平不高。三是政務服務的便利化、人性化程度不高,辦事流程複雜、審批環節多、重複提交證明材料等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四是政府信息的共享程度還不高,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還有很大空間。

“宜業”問題:一是就業創業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素質和技能等工作力度有待加強。二是人力資源服務和保障方面的政府管理服務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頂尖人才和高端研發團隊缺乏,基礎研究水平還比較薄弱,源頭創新能力還不足。三是人才住房政策亟待優化,人才住房籌集建設和保障性住房供給壓力大。四是外籍人才簽證和工作便利度有待提升。

“宜遊”問題:一是深圳“先天”旅遊資源不足,自然旅遊資源基礎薄弱,並呈現出明顯的“圈狀”“帶狀”“線狀”分佈特徵,需要進行系統優化和聯動開發。二是城市承載能力嚴重受限,旅遊項目建設用地較為緊張,影響了深圳旅遊的發展後勁。三是旅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旅遊產品趨於老化,旅遊與文化創意、信息技術、體育等產業融合度不夠,濱海旅遊資源開發潛力有待挖掘。

路徑借鑑

新加坡鼓勵城市規劃一致性下的多樣化,讓人們都對城市有歸屬感;在社區中建設居民消費得起且多樣化的服務設施,打造用途更廣泛的公共場所;優先考慮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築,通過建築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組合減少城市的擁擠感,在政府、居民和企業間建立起夥伴關係,共同承擔責任。

溫哥華根據自身多元、開放和包容的文化特色,每年舉辦豐富的節日和歌劇、音樂會等表演活動,文化設施、運動設施齊備,服務優良;注重營造宜居社區,通過合適的住房、良好的社區服務設施、綠色怡人的開敞空間、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創造了和諧宜人的居住環境,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特拉維夫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創業者擁有極其廉價的工作環境,初創公司稅收減免75%,20家知名學術機構聚集於此,並與許多世界領導性機構有合作關係,成為世界上初創公司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數以百計的跨國及以色列風投公司、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研發中心等在特拉維夫落戶,這轉而又進一步促進新創公司的成立,並幫助新創公司的發展,《華爾街日報》將特拉維夫評為“歐洲的科技領導中心”。

法國巴黎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要放在重要地位,實現城市規劃建設與古建築保護的相得益彰,並在浪漫的城市氣息和文化藝術氛圍的基礎上,豐富城市休閒旅遊消費業態,高水平的管理服務和人性化的設計為世界各國的遊客營造了舒適的氛圍。

美國舊金山充分利用旅遊城市優勢,結合優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辦公租金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吸引大批產業、企業以及人才的進入,崛起成為新的硅谷俱樂部。優美的城市景色吸引了大批的設計師和軟件工程師入駐,Twitter等紛紛將總部駐紮在舊金山。

對策路徑

按照靜態視角與動態視角的有機結合的原則,提煉宜居宜業宜遊三者共性及差異性影響因素,構建宜居宜業宜遊評價指標體系,對實踐應用環節進行復合化、耦合性研究,提升深圳“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的實現路徑的針對性與適應性。

基於生態營建視角,通過“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發展方式,釐清城市資源與承載力等短板因子,從城市更新、產業引導、創新氛圍、文化發展、綜合治理、營商環境、制度建設等方面提高深圳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保障等領域的治理水平,樹立國內“宜居宜業宜遊”的深圳樣板和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典範。

基於內外雙元驅動視角,聯動城市更新效益評價與合作治理、城市更新中功能區改造劃定與分類管理等角度,從政府邏輯、市場邏輯和社會邏輯入手,助力深圳“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示範創建工作。


深圳: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