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學面臨尷尬現狀:在線課堂等於40年前的“電視教學”?

隨著各地中小學紛紛線上“開學”,課堂也從學校搬到了各個家庭,全新的教學方式影響著每個師生、每個家庭。


為了響應政策,很多學校拿起直播工具,讓老師在家直播授課,讓學生在家打卡,上完課,在微信群裡把作業佈置佈置,這基本上就算完成了所有的線上教學工作了。如何評價學生是否消化了“直播間的知識點”,僅僅是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但是這滿分的作業是如何完成的,就只能靠學生自覺了。


確實,在線學習與課堂學習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在線學習不像線下學習那麼簡單、原始,真正的在線學習,是要需要技術平臺與有技術素養的教師合作開發資源,如有可能還需要懂教育、心理和設計的人共同參與。


學生開著電腦,看著直播,就等於在學習了嗎?不要說是隔著屏幕,就算是在學校、在課堂,上課走神的都大有人在,更何況在這樣的雲課堂。有人稱,學生們似乎又回到了40年前的電視教學時代,唯一變化的是40年前電視裡的老師是“坐著講的專家”,而現在通常是“站著講的普通老師”,且許多教師事先沒有獲得過相關培訓,成了被拉上舞臺與專業演員一起表演的群眾,窘態百出。


互聯網教學面臨尷尬現狀:在線課堂等於40年前的“電視教學”?


20多年前世界銀行曾花費100萬美元請了一個技術專家團隊攻關3年,早已得出了結論:在線學習是有效的,但效果是有限的,其作用的發揮是有條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與技能部部長施萊歇曾經斷言:“雖然技術可以放大傑出的教學,但是最偉大的技術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學。”一些發達國家在線學習已經嘗試了20多年,幾乎達成了共識:在線學習是有優勢的,但無法解決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社會情緒發展兩大難題。


互聯網教學面臨尷尬現狀:在線課堂等於40年前的“電視教學”?

如何編制互聯網教學的方案腳本,

以抓住教學質量之“硬核”


眾所周知,一出好戲關鍵在腳本,一堂好課關鍵在方案。沒有好的方案,不可能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然而,近期關於在線教學的討論熱點主要集中在如資源怎麼找、視頻怎樣拍、PPT怎麼做等問題商,這就很像20世紀80年代開始非常重視教師的“三字一話”,(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其實“三字一話”跟如今所謂的在線課堂中的技術一樣,至多隻能算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一方面,即使教師寫不好粉筆字甚至不寫粉筆字,照樣可以把課上得很好;另一方面,即使教師的“三字一話”都很優秀,也未必能上好課。說到底,一堂好課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腳本好才是“硬核”,才是必要條件。


互聯網教學面臨尷尬現狀:在線課堂等於40年前的“電視教學”?


現在的課堂教學腳本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

是普遍以“教”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為中心,通常教案告訴別人的是教師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是學生要怎麼學;

二是教學設計以課時(時間)而不是以一個完整的學習事件為單位,時間到了課結束,而不是至少三分之二的學生達成了目標才可以教新課;

三是設計的取向是知識的分解,而不是經驗的整合,學生學會或掌握的都是孤立、瑣碎的“原子”,而不是“分子”更不是“物質”;

四是重點關注如何教而不是如何評,誤以為“教過,就等於學會”,導致教而不評,評非所學;

五是教學方案的潛在用戶好像是領導或同行,所以教師經常“彙報”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將方案發給學生,以支持、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


這樣的腳本導致最終的在線教學不過是把課堂上的教師搬到網絡上,結果是兩頭不討好,作為不太會“表演”的教師不願冒那麼大的風險,而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學生千萬個不滿意。


很多人認為,學習效率不高,是學習環境導致的,線上教學的爭議,也是因為學習沒有效果而產生的。而像學樂雲平臺這樣,用多年的大數據資源,站在一線教師、學生的角度來設計產品的平臺,從根源上了解師生需求,確立“學主教從、以學定教”的觀念,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為目標,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線上,都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學樂雲提出的新的評價模式,更是為課後作業樹立了新的評價標準,不以“完成”為目的,而是真正的瞭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樣的在線教學,不受教學環境的約束,無論是課堂還是線上,教學質量都能得到保障,才能夠讓用戶滿意,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支持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