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 從“方方日記”到“高中生來信”,誰贏了?

支持二選一,真的重要麼?

兩邊都走走,理解更深些不更有趣麼?

看方方日記,能看得捶胸頓足,恨不得穿越回曆史,在那些瞬間力挽狂瀾。

看高中生的回信,能看得熱血沸騰,感慨格局和文筆,以至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深解] 從“方方日記”到“高中生來信”,誰贏了?

方方是資深的寫實派小說家,不是散文家/詩人/玄幻作者/網媒評論員/普通自媒體人,不是老師/醫生/官員/你的武漢朋友,理解不是這些身份,才能更好的理解她的文字。以作家的直覺與專業,她的筆鋒一落,那是“個人日記”麼?

是,但作為讀者,你顯然不能把這當做“日記”,而應該當做一部“小說”:疫情、日記體、連載、寫實、互動、網絡傳播……如果從文學角度,這未嘗不是一次大膽的創新!方方就是小說的主人翁,武漢發生著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而她只能困在家中,依靠網絡傳來的信息,書寫她的思考與感悟,而讀者與她信息同步但不完全一樣,持續互動,參與創作。

既然是小說,要精彩,就必須落到“衝突”上!作為小說家,是製造“衝突”的高手,衝突的焦點,主人翁和讀者們一樣,就是“真像”!主人翁就是引領我們探求的那個角色,她自己也不知道,每一步都需要探索。從1月25號日記開始到3月10號,AI醫生的採訪被行為藝術是高潮。

然後,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此時此刻,大背景已經悄然變化了!

進入3月,國內疫情下行減緩,但並不能高喊勝利!境外疫情,從此前的鑽石公主,到韓國,再到意大利和伊朗,在10號左右,疫情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歐洲!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武漢的真像”,而是“全球的衝突”。

但這部日記小說,根在武漢,主人翁也身在城中。就算她有全球的信息,也不能像自媒體一樣,任意評論。這是寫實文學,不能隨便穿越的!好在她帶著我們探索,已經有了很多收穫和感動,難道不是麼?

3月17日,小說進入收尾。而此時,公號發佈出去,算是一個相當“虐”的梗,方方並不為此發愁,而是面對如此戲劇化的一幕,哭笑不得——我盡力了。故事完整了麼?作者也沒有答案。

[深解] 從“方方日記”到“高中生來信”,誰贏了?

再簡單說說《一位武漢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吧,文筆確實很好,成熟得不行不行的,好看得就像實力派!獲贊無數。

TA百度了什麼是“作家”,結果很失望,我也去百度了,結果也很失望。然後,這位高中生自己對“作家”進行了定義,這是關鍵!

TA的定義:作家,要麼是有使命感,用優秀作品鼓舞激勵人的人;要麼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人!對此定義,不過多評價。在學生的眼裡,每個人都很像”完美老師“的感覺,作家也是。

此後的論述,都是在這個定義框架下進行,寫作技巧確實很嚴謹。靈魂拷問,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網友的評論很出彩,形容這文筆簡直就是“罵人都不帶髒字”的水平;作者說自己學理科的,意思就是自己文理雙全嘛!:)

注意,此文寫作時的真實背景,是境外感染數超越國內、歐洲混亂、美國緊急、中美矛盾、華僑歸國,國人自豪感爆棚的時候。糾結武漢的細節,顯得格局太小,也不是矛盾的焦點了!意思很明白,日記裡的故事,沒有了吸引力,要換劇了……。而這篇寫給“方方阿姨”的信,大致就是換劇之前,微笑著狠狠踩一腳的節奏。

魯大神的靈魂在麼,你也來評評?

文末“我要去給媽媽做飯了,媽媽養我這麼大,我不能不懂事”,是的,TA還是個高中生,確實已經懂了很多大事;但還有更多事,尤其是人生中的很多小事,她確實還不太懂。

無論如何,高中的TA能有這麼多的觀察與思考,有這麼好的文筆,希望明後年的高考,能夠成績卓越!方方,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這位同學,想必也可以。​

[深解] 從“方方日記”到“高中生來信”,誰贏了?

每個人在世間都有很多個角色,方方在她65歲這一年,在日記中扮演了一次探求者的角色;也希望這位高中同學,將來學業有成之後,仍然能記得自己的使命、情懷與夢想,就算現實有無盡的挑戰和壓力,也要記得努力前行,扮演好自己的諸多角色,至少不要變成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幸甚,幸甚。

武漢大學的櫻花開了,無論是方方,還是那位武漢高中生,以及我們,都只能通過網絡“雲賞櫻”,這比去現場,角度更完美,看得還真切,但或許並不是我們所渴望的……

[深解] 從“方方日記”到“高中生來信”,誰贏了?


本人研究教育,歡迎轉贊評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