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浙江吳興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1286年,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

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晚年逐漸隱退,借病乞歸。至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五世祖為宋孝宗的父親、秀安僖王趙子偁、四世祖為崇王趙伯圭,因孝宗賜趙伯圭宅第於湖州,故而他的後代子孫成為湖州人。

趙孟頫的曾祖趙師垂,祖父趙希戭,父親趙與訔,亦皆仕於南宋,官銜頗高 。

嫡母李氏,生母丘氏。祖父早死無子,由祖母收他為後。趙孟頫為趙與訔第七子。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由生母督學。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十四歲時,趙孟頫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並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

南宋滅亡後,趙孟頫一度蟄居在家。學業日進,聲名卓著。吏部尚書夾谷之奇舉薦趙孟頫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他辭不赴任。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1286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得二十餘人,趙孟頫名列其首,並單獨被引見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興,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當時朝廷剛剛設立尚書省,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佈天下。

忽必烈看了詔書後稱讚道:“說出了朕心中所要說的話。”朝廷召集百官於刑部,商討制定刑法。忽必烈打算重用趙孟頫,但遭到了一些人的阻止。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趙孟頫為兵部郎中。兵部總管全國驛站。

1290年,趙孟頫升任集賢直學士。同年,發生地震,北京尤其劇烈,死傷數十萬人,忽必烈為之憂心如焚。趙孟頫與阿剌渾撒裡非常友好,勸他去奏請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賦稅,這樣就可能消弭天災。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忽必烈有意讓趙孟頫參與中書省政事,趙孟頫堅持不肯。認為久在君王身邊,必受人嫉妒,故極力請求到外地任職。

1292年,趙孟頫外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地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役,因不勝艱苦而逃走。他的父親誣告是同服勞役的人將掀兒殺害。趙孟頫懷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決。一個月後,掀兒自己迴歸鹽場。郡中人都稱讚趙孟頫料事如神。

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學提舉任期已滿,改任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尚未赴任,為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遣使所召。

1310年,朝廷召趙孟頫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命與其他學士共同撰寫祀南郊祝文。

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1316年七月,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愛育黎拔力八達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與侍臣談論文學之士時,將趙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軾,稱讚他品行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又精通佛學及老莊之學,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不樂意的人想離間愛育黎拔力八達與趙孟頫的親密關係,愛育黎拔力八達不加理會。

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發,趙孟頫得旨還家,於二十五日離開大都。管夫人逝於臨清舟中,趙孟頫父子護柩還吳興。 同年冬,愛育黎拔力八達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終因病未能成行。

1322年春,碩德八剌遣使趨吳興問候趙孟頫,並賜禮物。六月十六日 ,趙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歲。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

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於一體,使“遊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作為一代宗師,不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昇,兒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綺麗奇特的篇章。


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


畫作名品甚多,關於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


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並旁書小傳。


該作筆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於杭州刻版印摹,後被收入明正統《道藏》。


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珠文”著稱。


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請南歸於家鄉。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號道淵。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

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

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

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

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善於吸取他人的長處,因而在書法上獲得較大的成就。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

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麼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

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

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時人稱讚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並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趙孟頫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他工於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


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年)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年)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趙孟頫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一代風氣。經學主治《尚書》,尤精於禮、樂之學。對律呂之學也有精深研究,頗得古人不傳之妙,著有《琴原》、《樂原》各一篇。篆法尊《石鼓》、《詛楚》,隸書法梁鵠、鍾繇,行草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晚年又受李邕影響,各種書體,冠絕古今,天竺、日本均以收藏其翰墨為貴。他手書佛、道的書法,有許多散於名山。

趙孟頫的詩賦及文章,清邃高古,讀來往往使人有飄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間的詩人之中,趙孟頫與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掃南宋卑弱習氣。

他善於融篆籀之法於繪畫之中,竹石、人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無疑是一代畫壇領袖。

對世俗貶低界畫的看法,也有獨到見解,認為其他畫科,有時尚可杜撰瞞人,而界畫卻更須具備功力法度。

有記載說,入元之後,趙孟頫家事甚貧,平時也常以字畫收取潤筆費用,聊以自補。他還精於古器物、書法、名畫的鑑定,有關年代、作者、真偽,望而知之,百不失一。

趙孟頫的二子趙雍、趙奕並以書畫知名,而其夫人管道昇聰敏過人,能書善詞,繪畫精於墨竹、梅、蘭,筆意精絕。


元仁宗曾取管道昇的書法,與趙孟頫及其次子趙雍的書法用玉軸精裝,鈐上御印藏於秘書監,說:“讓後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婦父子都善書,這也是奇事啊!”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蘇先生讀史|趙孟頫:書風遒媚、秀逸,筆法圓熟,創“趙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