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說來就來,輕則對家長不理不睬,重則摔東西大喊大叫,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如果只是責罵和懲罰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要先了解孩子的壞脾氣從何而來才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育專家認為,當孩子有了壞脾氣之後,父母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採取適當的方式先讓孩子的心情由陰轉晴。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想要自己吃,可是父母怕他們會弄得到處都是,就會阻止他們動手,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發脾氣。其實就算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即使灑出來的比吃進去的還多,家長也不應該阻止孩子自己用手抓著吃的行為。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開始有了自發行動意願的孩子,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一旦做不好的話就會發脾氣,對於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事情,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就會想要幫助他們或者乾脆代替孩子去做,這樣做雖然能夠讓孩子減少體會失敗的機會,但卻降低了孩子自己做的慾望,所以不能為了害怕孩子發脾氣而不讓他們自主探索,失去動手的機會,要知道這是一個成長畢竟的過程,當孩子想要自己做的時候就應該讓他們動手,即使沒有成功,即使發脾氣也都是正常的。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一歲之後比較常見的現象,但這些脾氣並不是針對誰,只是因為孩子自己沒有做好而單純的發洩而已,因為想的和結果不同,造成的落差讓孩子感到生氣。

這個時候孩子對情緒的控制能力是很弱的,困了,餓了,累了都有可能會發脾氣,當孩子發脾氣之後父母可以默默地抱住孩子,或者是平靜的陪伴在孩子身邊,等他安靜下來再進行溝通。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沒有必要將幼兒發脾氣當成孩子脾氣不好,或者是很嚴重的事情來看,有的時候父母的過度關注反而會讓孩子將發脾氣變成引起家長注意的手段。尤其要警惕孩子將發脾氣當成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武器,他們的任何要求都不能通過發脾氣來滿足,如果形成了習慣就會讓孩子形成慣性思維,之後長大了性格就會比較任性,做事簡單粗暴。

要讓孩子知道想要提出要求就要說出理由,只要理由充分合理,家長就可以答應,只是任憑苦惱或者暴力是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的,不講理的哭鬧,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不會答應。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壞脾氣,而是父母的縱容和嬌慣慢慢的把孩子的脾氣“養壞”,行為主義心理學指出:孩子的行為本身並無好壞,一旦受到了成年人的讚揚或者是獎勵,就是對行為的一次強化,之後就會形成慣性下次還會出現。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當孩子第一次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以發脾氣為手段來威脅父母的時候,如果身為父母擔心孩子哭壞了嗓子或者是想要讓他們停止哭鬧,為了怕丟面子,滿足了他們的願望,這就等於強化了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然後孩子就懂得了他可以通過發脾氣來獲得父母關注或者能夠滿足願望,最終成為一個動不動就為一點小事發脾氣的人。

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需要父母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夠有的放矢的區別對待,當父母的自然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幾個類型,發脾氣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當孩子是因為餓了,累了,困了的時候發脾氣,家長就可以及時回應,讓他們小睡一會,吃點東西,給孩子提供及時的滿足,他們的脾氣自然就會消失。

如果是因為自己的行為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而發脾氣,家長就可以及時給予安慰和幫助,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們一會,還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子做點別的能夠找回自信的活動,緩解孩子的憤怒情緒。

如果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是為了答應自己的需求而發脾氣的話,家長就要注意引導他們了,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採取忽視的態度,等他們安靜下來再講道理,如果是和父母賭氣,使性子,這就不能縱容了,父母可以先去做自己的事情,不予理會。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破壞性或或者惡作劇的發脾氣,要採取一些懲罰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要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做讓父母很不喜歡,有的時候孩子會在情緒控制上完全失去理性,連哭帶鬧誰說什麼都不聽,這個時候家長要冷靜,以防孩子傷害自己或者別人,一切都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說,時候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們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發脾氣都是因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當他們開始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立刻制止,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原因,理解他們的同時要幫助他們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出負面情緒。

1. 理解接納

有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會馬上訓斥孩子,這其實是在加重孩子的無理取鬧,如果從一開始就能夠接納孩子發脾氣的話,讓孩子覺得家長和自己是站在一邊的,對於後面的教導和解釋,孩子就更能夠接受。

當孩子情緒比較激動,想要摔東西或者是大哭大叫時,家長可以先抱著孩子,安撫他們的情緒,再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就能夠用共情的方式來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們的,比如說一些自己類似的狀況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感同身受的,這樣說可以拉近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天生,都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2. 鼓勵正確表達

孩子之所以會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長要去探究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有的時候父母理解的和孩子心裡想的未必是一樣的,所以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需求,這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尊重。

同時也是幫助孩子梳理事情發生的原委,引導孩子表達自己,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3. 瞭解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別說是孩子,就連大人有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發洩,所以就要教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出一些良好的示範,讓孩子知道如何和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

讓孩子理解家長是怎麼想的,之所以會阻止孩子發脾氣是為了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要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理解不能動不動就撒潑,願望也不是通過發脾氣就能夠實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