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我的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業餘文化生活:看大書(小說)成為少年最自豪的事情(中國小說)

我的少年時代,到18歲成年為止,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年級四個階段。那我就從各個階段依次說起吧。

本篇就說說小學時期吧!為了敘述方便,對當時的國家形勢變化、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校園生活、學習狀況等方面,分別做一些鋪墊,讓朋友們對我們的生活時代以便有一個更宏觀、更全面的瞭解。

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初中國人的青澀回憶,你還能記起多少。

歲月慢慢變遷,生活在進步,回首往事,有些情景,有些故事,雖已遠去但仍歷歷在目。最初的雄姿英發,而現在已滿臉皺紋,不只慨嘆年月變遷。回憶60後的那些回憶,或許現在許多年輕人都未曾閱歷過這些,但那時候的年輕人雖生活在艱苦年月裡,但是人們感情聯絡最緊密的年代,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時代!

是啊,少年是人一生最美好的回憶。無憂無慮的年華,小時候記憶最深莫過於:衣、食、玩。食和吃的事情已經說過了,下面我們說說那時候的業餘文化生活吧!

其實,雖然小時候都很窮,交通和信息比較閉塞,但孩子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並不像現在人所想象的那麼單調,甚至可以說很豐富且有趣味。

我把我小時候的業餘文化生活簡單進行了劃分,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些敘述。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第五部分 看大書(小說)成為少年最自豪的事情(中國小說)

大書和小書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用來形容小說和小人書(連環畫)的。看“大書”是以看文字為主的;看“小書”是以圖畫為主的。那個時候那個年代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定義書的,是不是覺得那時候的我們很幼稚也很形象呢。

小時候,看大書(小說)主要是有文化的大人的事情,小孩子識字不多,能夠看大書(小說)的很少。因為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從識字不多看不懂到看得懂也是經歷了一個很長時間的比較艱難的過程,這件事成為我少年時代最自豪的事情,也經常被大人們稱讚和同學們羨慕。

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產物。激情燃燒的歲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小時候看大書是我最寶貴的收藏,一段深情的記憶!

一轉眼過去四十年了,但是那些小說裡的情節和人物,一直難以徹底忘懷。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食糧都很匱乏的時代,它們伴隨自己走過了幼年時光或者青春歲月,成為生命裡一段最美好的回憶,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那時候,多數人很窮,小說對我們來說是昂貴的奢侈品,是買不起的。因此看的大多數小說,都是找同學或親戚借來的。這些作品很多,我只能羅列其中最出名的一小部分,大多也都是自己看過的。

那個時代是文藝百花齊放的年代,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歌曲、電影,在今天看來,都是精品。長篇小說《金光大道》《豔陽天》《青春之歌》《紅旗譜》《上海的早晨》《紅巖》《創業史》《歐陽海之歌》。散文大家輩出,艾青、郭沫若、賀敬之、郭小川、田間等人的詩作,電影《英雄兒女》《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冰山上的來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歌劇《白毛女》《劉三姐》《洪湖赤衛隊》《五朵金花》。大型歌舞《東方紅》,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歌曲《東方紅》《歌唱祖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翻身農奴把歌唱》《咱們工人有力量》《社會主義好》。兒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讓我們蕩起雙槳》《一分錢》《小松樹》《我愛北京天安門》《我們是公社的小社員》。還有很多,說不盡。這些作品都是精品、經典!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若問六七十年代有哪些名著,就不能不提到五十年代,因為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後文學創作的高峰期,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出自那個時期,並且流傳至今,被世人喜愛和收藏。著名的小說有楊沫著《青春之歌》、馮德英著《苦菜花》。六十年代的好作品最多,如曲波著《林海雪原》《橋隆飆》、浩然著《豔陽天》《金光大道》、梁斌著《紅旗譜》《播火記》、羅廣斌、楊益言著《紅巖》、吳強著《紅日》、柳青著《創業史》、周立波著《山鄉鉅變》、趙樹理著《三里灣》、李英儒著《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志著《敵後武工隊》、劉知俠著《鐵道游擊隊》等等,另外,還有好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再逐一列出。

一轉眼過去幾十年了,但是那些小說裡的情節和人物,一直難以徹底忘懷。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食糧都很匱乏的時代,它們伴隨自己走過了幼年時光或者青春歲月,成為生命裡一段最美好的回憶,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這些作品很多,我只能羅列其中最出名的一小部分,大多也都是自己看過的。

描寫抗戰的,也是當年我最喜歡看的,畢竟其中有打仗的內容 ,而且是打鬼子的,相當過癮。《烈火金鋼》[劉流著],超喜歡裡面的人物史更新。記得是從初中同學那裡借來,答應看兩天的,結果死皮賴臉一個禮拜才還人家,差點因此絕交。《敵後武工隊》[馮志著]、《鐵道游擊隊》[劉知俠著],都是看了連環畫,再看小說的,依然覺得很爽。還記得有一本叫做《橋隆飆》[曲波著]。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描寫解放戰爭時期的有不少,《紅巖》[羅廣斌、楊益言著]看了兩遍,其實我對書中人物印象最深的除了江姐、瘋子華子良,就是那個叛徒蒲志高。《紅日》[吳強著]看過,印象不是太深,後來腦海裡大多都是電影裡的情節。《林海雪原》[曲波著]印象就特別深刻,那個白茹很淳樸,內心感情細節描寫很細膩、生動。《暴風驟雨》[周立波著](艾瑪,這個周立波不是那個在美國藏槍的那個海派清口~)是很有名氣的一本書,所以也想辦法借來看了一遍。

描寫抗美援朝的,看的不多,只記得有《劍》[楊佩瑾著],裡面的主人公叫梁寒光吧,記住了朝鮮話“節裡滾東木”(志願軍同志)。

描寫建國之後各個時期的,有《金光大道》[浩然著]和《豔陽天》[浩然著],裡面有個滾刀肉,記得很清楚。還有《海島女民兵》[黎汝清著]、《沸騰的群山》[李雲德著]。還有《第二次握手》[張揚著]。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此外還有在這些時期之前的,比如《紅旗譜》[梁斌著]、《青春之歌》[楊沫著]和《圍城》[錢鍾書著]。《閃閃的紅星》[李心田著],這個看的時候沒什麼印象,不過後來被王願堅、陸柱國改編為同名電影反倒是非常出名。《桐柏英雄》我看過,好像電影《小花》就是根據它改編的,不過小說裡的情節就豐富多了。

歷史小說《李自成》[姚雪垠著],說實話是個鴻篇鉅著,具體有多少本我都不知道,沒全部看完。

大多數的小說,都是找同學借的,後期是學校圖書館。記得自己家裡有《水滸傳》、《三國演義》、《高玉寶》,拿去跟同學換書看。

這些名著對人生成影響是非常大的,從中知道了中國革命勝利是多麼不容易,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從小至今都以先烈為榜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也要堅決闖過去。同時也教給我如何做人,一心跟黨走,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

六七十年代的著名長篇小說,你都讀過哪些呢?

夥伴們,當年的你們,看過哪些小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新中國文學史上的“三紅一創,山青保林”

新中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句行話叫“三紅一創,山青保林”,指的是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八部長篇小說:《紅巖》、《紅日》、《紅旗譜》、《創業史》、《山鄉鉅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它們與寫於四十年代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主要寫於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構成了“紅色文學經典”,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成長壯大的歷史中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記得這些作品嗎?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代表作品之一,曾獲斯大林文藝獎金。小說描寫了1946年華北農村的土地改革鬥爭,翔實細緻地表現了社會各階級在時代風暴面前錯綜複雜的關係,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

《紅巖》羅廣斌、楊益言合著的這部小說自1961年出版以來,印數已超過352萬冊。江姐、許雲峰等英烈堅貞不屈的事蹟代代流傳。

《紅日》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消滅了蔣介石的74師及其師長張靈甫,吳強的小說《紅日》寫的就是這段“戰史”,是一部紀實與虛構兼備的不可多得的戰爭小說。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紅旗譜》梁斌以大革命失敗的前後十年為歷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筆觸勾畫了這部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繪製了中國共產黨旗幟下的農民英雄譜。貧農朱老忠和他的死對頭地主馮老蘭令人印象深刻。

《創業史》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這部鉅著蘊藏著作者柳青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

《山鄉鉅變》周立波描繪了湖南清溪鄉農民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鉅變,時代特色鮮明,南國的民俗風情賦予了小說特殊的韻味。

《青春之歌》林道靜的成長代表著一個“小資”的知識分子在向共產黨靠近的過程中從軟弱到堅定的必然經歷,楊沫用革命、愛情、理想譜寫了這首飛揚的青春讚歌,曾是一個時代年輕人的必讀書。

《保衛延安》杜鵬程多寫重大題材,這部小說寫的就是解放戰爭中的延安保衛戰。以周大勇連長的英雄事蹟為核心,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

《林海雪原》誰會忘記深入匪巢的孤膽英雄楊子榮?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曲波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四十年代的東北剿匪鬥爭,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上海的早晨》周而復這部龐大的四部曲小說,寫的是建國初期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構思執筆到完稿經歷了27個春秋,龐大的結構、眾多的人物顯示了那一代作家駕馭大歷史的雄心。

新中國成立初期長篇小說介紹

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累累,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廣大讀者的審美能力。

六七十年代作品中,有描繪解放戰爭歷史畫卷的《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巖》《創業史》,有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建設新中國的《山鄉鉅變》《三里灣》《青春萬歲》,它們創造了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創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和歡迎,如《林海雪原》裡的楊子榮等。它們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深入揭示了新中國70年來的偉大曆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激勵人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起到積極作用。

六七十年代中國原創長篇小說的創作和發展,幫助我們總結文學發展經驗,不斷推動中國文學從高原走向高峰,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一、孫犁《風雲初記》

我們早已熟知的“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孫犁先生,他的小說《荷花澱》影響了眾多作家產生了大批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開啟了中國“詩化小說”的先河。其《風雲初記》以滹沱河兩岸的子午鎮和五龍堂為背景,以高、吳、田、蔣四姓五家的關係為線索,描寫抗日戰爭初期冀中平原上各個階級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抗日武裝,組織抗日政權的偉大斗爭精神和愛國思想。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多種人物在戰爭中心理變化的軌跡,採用武戲文唱的絕技,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以特有的魅力,影響了幾代讀者。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風雲初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初版

二、曲波《林海雪原》

1946年冬,人民解放軍進入東北林海雪原,搜剿被我軍擊潰之國民黨殘匪。牡丹江軍區派少劍波率小分隊進剿,楊子榮智擒特務欒平,劉勳蒼擒獲匪徒刁佔一。衛生員白茹治癒蘑菇老人疾病,戰士欒超家攀登絕壁,飛越天險,我軍出群匪不意,襲取山頭,活擒匪首許大馬棒父子,肅清殘匪。這鬥智鬥勇的場景就出自於我國著名作家曲波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一直被視作“革命通俗小說”的典型代表,並被譽為“新的政治思想和傳統的表現形式互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更是整個“十七年文學”發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說作品。書中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少劍波等一批個性鮮明而又極具傳奇色彩的經典英雄人物,影響了一代代廣大讀者。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林海雪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初版

三、浩然《豔陽天》

《豔陽天》是我國農村的著名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在國內外頗有影響。《豔陽天》是一部取材於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規模、細緻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生活形態,展示了那個時代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既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標本,又使我們從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浩然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了社會主義永遠是 “豔陽天”的堅定信念。不論是描寫、敘事還是抒情,對社會主義的讚美都由衷地流諸筆端,全書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豔陽天》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初版

四、知俠《鐵道游擊隊》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知俠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了經典的《鐵道游擊隊》。全書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莊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幹線的對敵鬥爭。在鬥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鬥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蹟。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覆進行“清剿”“掃蕩”,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游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鐵道游擊戰》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初版

五、楊沫《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優秀長篇小說。小說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20世紀30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展現了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女青年林道靜在彷徨與探索中逐漸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成為一名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難歷程。小說塑造了林道靜、盧嘉川、林紅、餘永澤、王曉燕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為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機鑽營以求平步青雲的統治階級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務以及自甘墮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這又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曾評道:《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林道靜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初版

六、郭澄清《大刀記》

郭澄清創作的《大刀記》描述了魯北人民在舊社會受盡了封建欺壓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淚歷史,塑造了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欺壓、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畫為中心,展開細膩描繪,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躍然紙上。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大刀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初版

七、杜鵬程《保衛延安》

杜鵬程創作的《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小說真摯動人地描寫了這次保衛延安戰爭中幾個著名戰役,描寫了彭德懷將軍,描寫了指戰員中不少奮不顧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連長的英雄事蹟為核心,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是一部描寫我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有力作品。《保衛延安》在長篇小說創作中達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保衛延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初版

八、馮德英《苦菜花》

馮德英創作的《苦菜花》以山東昆嵛山地區的農村為背景,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當地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如何同日寇、漢奸、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故事。在這裡,有雙雙受難、至死不屈的夫妻;有在敵人面前,寧願犧牲自己的丈夫,卻挽救八路軍幹部的農村婦女,這些英勇鬥爭的人們,經歷了長期艱苦的過程,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苦菜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58年初版

九、黎汝清《萬山紅遍》

黎汝清創作的《萬山紅遍》寫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1928年春天到秋天,黨領導的一支紅軍隊伍,遵循井岡山道路,在祖國南方某山區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英勇鬥爭故事。作品以飽滿的革命激情,歌頌了紅軍長征以及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萬山紅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初版

十、趙樹理《三里灣》

趙樹理創作的《三里灣》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茶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鉅變。該書善於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人物,寥寥數筆而神形畢肖,結構上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手法,情節連貫而不跳躍,語言生動、樸素、幽默、風趣。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三里灣》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初版

十一、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

李英儒創作的《野火春風斗古城》是一部描寫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鬥爭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冬天,地點是敵偽佔領下的省城(即河北保定市)。當時抗日戰爭處於極艱難複雜的時刻,在上級黨的委派下,地區團隊政委兼縣委書記楊曉冬,以失業市民的身分打入敵佔區,作地下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被黨派往敵佔區做地下工作的同志,都抱著光榮感與責任感來接受黨的委託。打入內線之前,他們懷有“肩擔真理、懷抱革命”的凌雲壯志;到敵佔區後,抱著“雖處敵特監視下,更在群眾保衛中”的開朗態度。他們生活作風上具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跟敵人作鬥爭的時候,充滿了“手中無寸鐵,腹內有雄兵”的英雄氣概。為了黨的事業,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毫不計較個人得失,隨時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野火春風斗古城》這本小說,就是從上述諸英雄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中,東鱗西爪地選取了一些零星片斷寫成的。拿它與實際生活比較起來,猶如從波濤萬頃的海洋裡汲了一瓢水,從浩瀚無邊的原野裡抓了一把土。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野火春風斗古城》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二、魏巍《東方》

魏巍創作的《東方》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為背景,深刻再現在那火紅的歲月中,一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的戰鬥和情感歷程。通過對朝鮮戰場和中國農村生活的描寫,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該書以史詩式的規模,昂揚的革命激情,在前線威武雄壯的戰鬥與後方恢復時期的階級鬥爭交織的畫卷中,熱烈讚頌中朝人民的友誼,生動地概括了發生在東方的這場偉大戰爭的全過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為代表的一批20世紀50年代的具有獻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有力地鞭答了戰爭販子、侵略者和懦夫、叛徒。

該部作品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初版

十三、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

《我們播種愛情》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發表的年代與小說描繪的年代幾乎同步。作者徐懷中在25萬字不算太長的篇幅內,依託廣闊的社會背景,以現實主義的有力筆觸,塑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眾多人物典型,真實地展現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初期的歷史風貌,準確地預示出西藏社會不可逆轉的發展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具有一定的史詩性質。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我們播種愛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初版

十四、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周而復創作的《上海的早晨》是以建國初期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主題,以複雜曲折的故事、精雕細刻的筆觸,描繪出了那段時期不同階級各色人物生活的鉅變,塑造了各具個性的資本家形象,展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各類人物的靈魂,深刻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過程,同時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成長的心路歷程。除此以外,特定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狀態、各式人物的動態以及革命力量的動向,都在小說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讓人彷彿親歷其間。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上海的早晨》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五、王蒙《青春萬歲》

《青春萬歲》為王蒙19歲時創作,是其進入文壇的代表作品。該書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於一身,描寫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群天真爛漫的北京女中學生的學習、生活,讚美了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鬥志,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同時也探討了當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青春萬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初版

十六、周立波《山鄉鉅變》

《山鄉鉅變》可以說是周立波《暴風驟雨》的續篇,雖然一個寫的是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一個寫的卻是湖南山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們是中國農村的兩次暴風驟雨。小說集中深入地描寫了一個僻靜的山鄉,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引起的異常深廣的變化:相沿幾千年的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古舊的社會習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關係等,在一個短時期中被連根掀翻。作者用細膩的文字,帶著親切的鄉士氣息,刻畫了幾個革命幹部和農民的形象,其中鄧秀梅、李月輝、陳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和特徵,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山鄉鉅變》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七、歐陽山《三家巷》

歐陽山創作的《三家巷》是以戰爭年代的廣州為背景,通過周、陳、何三個家庭的變化、矛盾和鬥爭,親戚朋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真實地、生動地、歷史地展現了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不同階級,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變化,特別是青年人對各自人生道路的選擇。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三家巷》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書名列表

1972年2月起,我國恢復出版長篇小說,到1976年10月總計出版了近百部,其中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走在前面。

作者以新人為主,大多數是工農兵和知識青年,有的因此走上文壇,後來成為著名作家;

產生巨大影響力的作品,如《激戰無名川》、《江畔朝陽》、《金光大道》、《飛雪迎春》、《桐柏英雄》、《征途》、《劍》、《春潮急》、《大刀記》、《分界線》、《萬山紅遍》等;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有的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如《激戰無名川》(1975年)、《金光大道》(1975年)、《難忘的戰鬥》(1975年)、《海霞》(1975年,原作《海島女民兵》)、《沸騰的群山》(1976年)等;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有些作品改革開放初期重新出版,如《金光大道》、《大刀記》、《樟田河傳》(後改名《樟田河》)等,《桐柏英雄》被改編為電影《小花》(1980年)(劉曉慶、陳沖主演)和同名電視連續劇(2013年)。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六七十年代出版的長篇小說一覽表:

《豔陽天》(第二卷),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3月

《清江壯歌》,馬識途,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3月

《海島女民兵》,黎汝清,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4月1版,1972年2月再版

《豔陽天》(第三卷),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5月

《歐陽海之歌》,金敬邁,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7月

《虹南作戰史》,上海縣《虹南作戰史》寫作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

《牛田洋》,南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

《激戰無名川》,鄭直,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2月

《沸騰的群山》,李雲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4月

《江畔朝陽》,鄭加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

《金光大道》(第一部),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5月

《連心鎖》,克揚、戈基,山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

《飛雪迎春》,周良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7月

《紅卡》,張雁卿,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2年7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漁島怒潮》,姜樹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8月

《桐柏英雄》,集體創作,前渉執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

《沸騰的群山》(第二部),李雲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5月

《征途》,郭先紅,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

《草原輕騎》,張長弓,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

《難忘的戰鬥》,孫景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

《彝族之鷹》,楊大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

《劍》,楊佩瑾,江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10月

《東風浩蕩》,劉彥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1月

《青春》,張長弓,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

《草原新牧民》,邢鳳藻、劉品青,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

《黃海紅哨》,李伯屏執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金光大道》(第二部),浩然,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5月

《春潮急》,克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

《千重浪》,畢方、鍾濤,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9月

《劍河浪》,汪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

《霞島》,周肖,解放軍文藝社,1974年12月

《擒龍圖》(上),張峻,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

《激流》,劉懷章,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

《延河在召喚》,延河寫作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4月

《渤海漁歌》,單學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5月

《鐵旋風》(第一部),王士美,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6月

《鑽天峰》,奚植執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6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大刀記》(第一卷、第二卷),郭澄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7月

《邊城鳳雪》,張長弓、鄭士謙,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7月

《映山紅》,嵐晨,江蘇人民出版杜,1975年7月

《大刀記》(第三卷),郭澄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8月

《克孜勒山下》,(維吾爾族)柯尤慕·圖爾迪,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9月;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分界線》,張抗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龍灘春色》(上),馬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洪雁》,王小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大雁山》,李榮德、王穎,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卓瑪阿妹》,英子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志氣歌》,杜峻,廣東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

《拂曉的號角》,南通市《拂曉的號角》創作組,江蘇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洪流滾滾》,李明性,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

《萬年青》,諶容,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11月

《紅石口》,龔成,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12月

《三探鯉魚洞》,程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前夕》,胡尹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

《伐木人傳》(上、下),屈興岐,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1月

《戰火催春》,孫家玉,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年1月

《足球場上》,高爾品,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1月

《雨後青山》,廣西集體創作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2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漳河春》,王東滿,山西人民出版社,1976年2月

《萬山紅遍》(上),黎汝清,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3月

《龍灘春色》(下),馬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3月

《百丈嶺》,紹闖,浙江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

《使命》,王潤滋,山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

《瀾滄江畔》,李惠薪,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5月

《晨光曲》,通縣三結合創作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5月

《鐘聲》,俞天白、王錦園執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

《我們這一代》,盧群,江蘇人民出版杜,1976年5月

《響水灣》,鄭萬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

《縣委書記》(第一部),閻豐樂,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

《樟田河傳》,程賢章,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

《沸騰的群山》(第三部),李雲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9月

《山川呼嘯》,古華,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9月

《小兵闖大山》,莫應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9月

《孔雀高飛》,高中午,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雲燕》,管建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西沙兒女》奇志篇和正氣篇,浩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路》,魯之洛,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

《金色的朝暉》,石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0月

《英雄的鄉土》,晉慶王,貴州人民出版社,1976年3月《山裡人》,張雪,山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3月

《火網》,王世閣,解放軍文藝社,1976年3月

《不息的浪潮》(原名《紅旗插上大門島》,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8月初版),孫景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

《紅花》,集體創作,張向午執筆,遼寧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

《銀沙灘》,馮育楠,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

《柳河屯烽火》,劉雲鵬,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

《雞鳴山下》,胡正言、閻世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8月

【苦樂年華15】少年時代(12)看大書是頗為自豪的事(中國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