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北外灘街道各居民區

建立起四級聯防聯控網絡

以“黨小組包乾”的工作模式

“看好樓、守好門、管好人、盡好責”

在疫情防控的同時

引導越來越多的人

參與到這場戰“疫”中


組織作堡壘:

黨建工作在居民樓延伸


北外灘街道持續深化家園黨建,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在劃小做實黨小組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責任擔當,做到黨小組與居民小組一一對應,築牢織密疫情防控的“天羅地網”。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景星居民區黨總支積極制定以黨小組為單位的防控措施,要求黨小組長做好“情報員”工作,迅速在每幢居民樓拉起一張人員“作戰網”,同時將走訪排摸的信息彙總成冊,形成“一本賬”。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提籃橋居民區黨總支結合“蘭村姆媽”黨建特色品牌,組建了多個由黨員為主、居民及志願者為輔的黨小組護衛隊,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做好防疫宣傳、信息排查、鄰里互助、異常情況巡查上報等工作。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黨員作模範

凝聚作用在居民樓發揮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戰鬥堡壘,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鮮紅旗幟。”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北外灘街道通過不斷釋放黨員的“光”和“熱”,切實發揮著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晉陽居民區各黨小組與黨員志願者積極配合居委幹部採取地毯式循環排查,全面拉緊小區疫情防控網。黨員志願者主動參與居民樓疫情防控,承擔起“觀察員”的職責,及時提醒和告知返滬人員掃碼登記的任務。樓內出現居家隔離人員後,黨員志願者成了“服務員”,傳遞著“隔離不隔心,隔離不隔愛”的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對於樓內的特殊人員,如獨居老人,大病以及困難兒童等群體,黨員志願者成了“自家人”,對他們的關心比平時更加細緻到位。除了關心老人的一日三餐,他們還幫助老人解決跳閘停電、醫院配藥等各種生活難題。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群眾齊參與

防控力量在居民樓彙集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各居民區通過黨組織、黨員的引領,讓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來。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東大名居民區黨總支通過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協調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和社區民警,共同解決轄區內“居住+商住”樓防控難題。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針對居住區域,對進入小區的所有人員嚴格管理,做到憑“身份證、小區出入證”二證合一方可進入小區,自1月22日以來每日三次對樓道定期消毒。針對商住區域,成立由老幹部帶頭、黨員參與、業主共同合力的“i臨江黨小組護衛隊”,黨總支統一協調競力物業公司合力管控,街道通過“定點固守+應急處置”的管控機制,安排機關、事業和區增派幹部協助居民區保證每棟樓至少有一人在工作時間全天候駐守。針對商住兩用的臨江大廈,i臨江黨小組護衛隊配合物業排摸每家單位信息,登記在冊,逐步全面掌握了臨江大廈的商戶信息,同時要求每家單位在復工前完成“三材料兩登記”,即企業復工備案表、承諾書、疫情防控方案,進行復工企業和復工員工網上信息登記。

社區戰疫場上有了紅色“免疫力”,到底有啥變化→


東大名居民區黨總支通過黨建引領,早在1月22日就率先開展小區外地返滬人員排摸登記,1月31日協同物業封閉臨江大廈西大門,2月10日對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北外灘街道

將家園黨建和疫情防控相結合

用細緻的服務構建“情感認同”

面向居民的不同需求

提供更具綜合性、層次性的服務

使家園黨建和社區治理充滿活力和動力


資料:北外灘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