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最近一些讀者在後臺留言問:佛教和迷信的區別是什麼?

我舉個例子。

有些人喜歡算命,特別是一到道場看見算命的就很糾結:

不算命吧,總覺得自己命特別苦,一心想知道改變命運的秘籍;

算命吧,又怕被別人定義了,覺得活得沒勁了。

這是迷信。

而信佛的人卻知道,佛不是神,是覺悟了的人。命由己造,能夠定義命運的人是自己,因為一切皆是因果。佛陀從不主宰我們,人人只要發菩提心,人人皆是菩薩。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李叔同,也就是被世人所敬仰的弘一大師,他曾說:“佛學是一種哲學,一種世界觀,一種文化。”

佛教是要人們信因果,斷煩惱,離妄想,戒貪慾,而迷信是一個人在信仰的領域裡沒有正確的知見,分辨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盲目地去崇拜一個人、一個團體或一門宗派。

弄清楚下面這5點,你就明白佛教與迷信之間的根本差別。


01禮佛是表示恭敬,非迷信


有人認為,佛陀是佛教的代言人,要想跟佛陀搞好關係,平時就要多串門,燒香拜佛送點禮物,以此就可以改變命運、諸事順遂。這是典型的迷信、盲信觀點。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人為什麼要禮佛?我先來舉個例子。

泰國每逢潑水節,所有人民都會自發上街參與。那麼,用什麼來代表對節日的尊重呢,用潑水這種祝福形式,這就是他們表達對節日的熱愛。

同樣,弘一大師也說:“佛教也一樣。佛菩薩是信徒的領導者,寺院是信徒的皈依之處。”

由於釋迦佛已入涅槃,我們需要用紙畫、雕塑等來刻畫他們的形象,作為恭敬禮拜的對象。

禮佛時要燒香拜佛、獻花點燭,也是通過一個清淨的皈依場所來摒除內心的貪嗔痴,而不是藉此作為達成自己某種目的的捷徑。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只有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帶著謙恭和敬畏從佛陀那裡學到處世的智慧,從而修得歡喜自在心。


02禮懺是悔過自新,非迷信


人一生會做成千上萬件錯事,做了錯事需要用心去反思悔過,這就是“懺悔”。

懺悔要自己懺,內心真切地懺,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古代祖師編集了一套懺悔的儀規,懺悔的人要一句一句唸誦,從心底明白殺生、偷盜、邪淫等的不是,懺悔自己的罪業,一心發願改往修來,減輕及消除障礙苦難的業力,為自己減少惡報。

對此,弘一法師有言:

現在人修佛修歪了。自己做錯了事情自己不去懺悔,到寺廟裡去給佛陀許個願祈求免災,或者請人來替自己懺悔,這些都是迷信,是錯誤的想法和做法。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佛家認為,你種下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

之前做了那麼多錯事,錯的因已經種下了,在果報沒有顯現之前,及時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和行為,及時種下善因,以此才有可能減少和消除曾經的惡報,使得善報得以累積。

這也就是“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的原因。

03課誦是自我提升,非迷信


有人說,以前不信佛倒還罷了,現在信佛了每天早晚還要課誦,一次一兩個小時,沒法吃早飯,沒法接電話,沒法處理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亂了套了。這也是典型的迷信。

學佛的人早晚都要誦經唸佛,這在佛教裡面叫課誦,其目的是為了讓你內觀自己。在誦讀佛經的過程裡,將貪嗔痴一點點的從心裡剔除,於是心境變得乾淨澄明、歡喜自在。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沒有誰規定課誦一定要誦什麼經、念什麼佛,也沒有人規定必須每次一個小時。如果這些都流於形式,即便課誦一個小時未必有帶著恭敬的心誦經10分鐘好。

弘一法師說,從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時間短些不要緊,課誦不過是創造一個祥和的環境,引導眾生斷無明、消業障、明因果、知報應而已。


04燒紙風俗非佛教行為


有一次,一個信徒給菩薩上完香後,從包裡拿出燒紙準備焚燒,被僧侶阻攔。她說,自己祖上託夢有些不好,她不知道怎麼破解,祈求佛菩薩給以開導。

可僧侶卻告訴她,焚燒紙錢並非佛教行為。

先古時期,民間祭祖時有焚帛的風俗,燒一些綾羅綢緞給祖先享用,這個行為太過奢侈和浪費,後來為了簡省就改用紙來代替。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慢慢到了今天就演變為紙錢、元寶、鈔票、甚至紙糊的別墅、汽車和各種現代生活用品。形式多種多樣,但都表達後代對祖先的孝敬和美好的祝願,也無可厚非。

弘一大師說,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環,每個人在這個封閉的環裡完成自己的因果使命。已逝祖先無論好與壞,他的果報已經顯現並且進入六道輪迴,不是燒紙錢就可以改變的。

佛教裡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如果你是修佛之人就要明白,佛法裡沒有這些。不可迷心盲從。


05抽籤、問卜、扶乩非佛教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弘一法師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得了神經衰弱之症,時常精神恍。

遍訪名醫,但都收效甚微。於是他去找人算命,卦師說他活不過一年。

此人萬念俱灰時遇到了一位高僧。高僧到他家轉了一圈後,對他說:“你的心病,起於煩惱,而成於妄想。

心裡常受著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妄想的煎熬,因而使精神受損。人執著於妄想即是病,能即時警覺照見其妄就是藥。”

此人聽了這一番道理,回去後即平心靜氣,時常靜坐於書房,掃空一切妄想。如此持續一月後,果然無藥而愈。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雖然故事無從考究,但是也從中體現出學佛之人只信因果。如果過去及現在作有惡業,絕不能靠趨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要得到善的果報,就要清除內心的貪嗔痴,多做有功德的事情。

生活裡有一部分人知見不正,被七情六慾迷心,不知多種善因才能累積福報,妄想通過燒香拜佛、算命求籤來轉運發財。佛菩薩不是印鈔機,即便求得上上籤,你不去努力奮鬥,命運依然慘淡無比。

佛法就是活法,是讓人智慧快樂的活法。弘一法師說:“佛教講究因果報應與佈施。”只有廣佈施結善緣,你才能得福報,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弘一大師: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就這5點,別再混為一談了


人只有寬厚慈悲、事事利他,累積善報才會利己。只有從利他中去利己,這樣才能夠積累福報,才能福祉寬厚、功德圓滿。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