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婚俗:“老夫少妻”最流行

“老夫少妻”的搭配常常為人恥笑,不是說老翁好色,就是指責女子貪財。不過在清代有許多老夫家娶少妻從而得福的故事,甚至有大膽的女子與年輕丈夫主動離婚,再嫁給花甲老人……

清代婚俗:“老夫少妻”最流行


文人娶少妻傳出佳話

清代文人吳鼐於科舉登第之前,續娶文人孫星衍的族妹。後來,吳與孫同科及第,孫為第二名進士,吳為第三名,傳為一時佳話。袁枚有個好友叫陶鏞,因為一個心愛的小妾被夫人趕走,鬱鬱不樂。於是袁枚就將自己剛剛15歲的婢女招兒嫁給了陶鏞。十多年後,再次見面時,陶帶著招兒一起來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女了,而且他們的兒子也善於寫詩。這也是一段老夫少妻的佳話。

康熙時,進士孫勷娶了個會寫詩的女孩章秀,在當時則更有點反潮流的意味。章秀是居住在開封的徐州人,最初嫁給了一個做小生意的,不久,嫌丈夫太粗俗,主動提出離異。這樣的事在今天看來算不得什麼,但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概念中,離異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何況是婦女主動提出的。後來,孫勷到開封,與章秀結識,這時孫已經65歲了。兩人相見恨晚,以詩唱和,遂成佳偶。以今人的觀念來看,章秀也是一個追求理想婚姻的時尚青年,可謂敢愛敢恨了。

清代婚俗:“老夫少妻”最流行


三千士兵迎回門老翁

老夫娶少妻也有風光一時、盛況空前的。嘉慶、道光時的回族人蕭福祿,出身行伍,他72歲時夫人去世,他想再娶,好些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事出湊巧,浙江嘉興有一戶姓馬人家,也是回族,家裡有個閨女,已經38歲了,待字閨中,早就下決心一輩子不嫁人了。蕭福祿聽說後,就請人前去提親。女子思忖,這個女婿雖然年紀大了一些,但不管怎樣也是朝廷的二品官,嫁了他總比一輩子守空房強吧?於是欣然同意了這樁婚事。成婚不到一個月,蕭福祿就升任浙江提督,成為一品大員。他攜新婚夫人一同赴任,途經嘉興,專程行歸寧之禮,與夫人一起回孃家。這一下動靜就大了,城中自副將以下營兵3000人"披甲掛刀,排列成行,跪迎於西城門外",引得老百姓出城觀看,萬人空巷。這可算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回門禮了。

因故不娶有喜也有悲

也有因故友之義而不娶的故事。康乾時代的封疆大吏、著名文人方觀承,到了50歲時還沒有兒子,託人從南京找來一女子,女子之兄也專程送妹到杭州完婚。已經定下完婚的日子了,方有一天偶然到女子兄長處,看到一本詩集,上面有自己老朋友的名字,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這女子帶來的她祖父的詩集。方觀承感嘆說,我年輕時曾與這女子的祖父聯詩社,怎麼能娶朋友的孫女呢?於是出資令其還家,並送了一份豐厚的嫁妝。後來,方到61歲時,夫人居然生了一個兒子,這兒子後來也跟他一樣,官至直隸總督。人們都說這是他不娶朋友孫女的義舉感動了上天所致。

不過,也有因為一念之差不娶少妻而留下終身遺憾的故事。袁枚的小妾金姬有個妹妹叫鳳齡,自幼賣給人家為婢,袁娶了金姬後就把鳳齡從那家贖了回來。這時,鳳齡已經14歲了,金姬勸袁枚把鳳齡也收為妾室,鳳齡也欣然應允。但袁枚覺得自己年齡已太大,應該給鳳齡找個好人家,就把鳳齡嫁到一個姓隋的大戶人家。結果,鳳齡因遭到隋家大太太的虐待,不久就死了。袁枚深有悔意,但也無可挽回,只有以詩相哭了。

清代婚俗:“老夫少妻”最流行


七十多歲娶同門姐妹

老年人續娶還有為子嗣計的情況。廣東香山有個鄭家村,傳說其始祖鄭某,年七十而無子,只有一個女兒也已出嫁,他也把一生所積田產的契據都交給了女婿,依女婿家養老。已經幾年了,一天,他與親家翁一同散步,外孫來喊吃飯,他以為是喊他,就答應了一聲,結果外孫說不是喊他而是喊爺爺。鄭聽了心中很不是滋味,下決心另尋出路。

他找了個由頭把田契從女兒那裡騙到了手上,然後出走,夜宿於佃戶家。晚上與佃戶閒聊,反覆說羨慕佃戶家人口多,並不時拿眼睛看佃戶的兩個女兒。這佃戶的兩個女兒都還有幾分姿色,佃戶也明白了這老翁的意思,覺得這老人鉅富而無子,也可以攀這門親事。當晚,佃戶就把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了他。一年後,兩女各生一男孩。鄭活到了90多歲,還看到了兩個兒子結婚。後來子嗣繁衍,自成村落,被當地人稱之為鄭家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