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轟炸機這個概念由哪國提出來,對當今世界有何影響?

歷史工廠


戰略遠轟,長期以來是大國空軍念茲在茲的國之重器,經過百年發展,現在正經的都在美俄手裡。美國三款,俄羅斯兩款,如圖,1萬公里的航程,幾十噸的導彈與炸彈,威力巨大,所以每當展開任務部署,都會引起莫大動靜。普京總統有句名言,“抗議一萬次,不如轟炸機的翅膀搖一搖”,自2007年俄羅斯恢復戰略值班,因圖-160數量不足,總見一款圖-95慢悠悠地巡航,顯示出威懾的力量,直引得西方無數先進戰鬥機伴飛,成為津津有味的重大話題。重新恢復圖-160生產,更造一款可與美國B-2比肩的PAK-DA。若問當年戰略遠轟如何,完全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戰術理念倒是差不多,讓我們逐一分別道來。

耳不熟能詳的時代

時在1913年,世上第一型轟炸機,能帶800公斤炸彈,最大起飛重量7噸,名字就叫“伊利亞.穆羅梅茨”,最大速度137公里每小時,成為奇蹟,來自於一種全封閉式客機,佈設數把藤椅,暖氣開放,想像之中也是相當愜意。出世時稱怪物,最大最重最先進,有了導航系統,架設8挺機槍,這是美國直升機大師西科斯基的傑作,當年在俄生活並不如意,天才鬱鬱寡歡,不是跑去美國,難見今日“黑鷹”。各代都有奇才出,看自已用之如何。在那個時代,即有電動投彈器,不得不說其偉大,7噸的轟炸機,不是全為木製結構,使用了金屬蒙皮,大面積轟炸的概念,勇氣非凡。

從勇氣轟炸到精確點穴

二戰B-29“超級空中堡壘”盛行一時,60噸的最大起重,最高航速達到了574公里,與“穆羅梅茨”的確不可同日而語。穿過勇氣轟炸的狂野,可執行更多任務,從東京轟炸,到執行核爆,叫響B-29大名。1944年,當賈雷爾降落海參崴,最早發明遠轟的蘇聯如獲至寶。美國表示要回去,呵呵,開什麼玩笑,原樣仿製出米-4“野牛”,曾經出口中國,使新中國第一次擁了遠轟。到今天,我們仍是一款75噸的轟-6當家。中航宣傳片,“The Next”很快見,“See you soon”,謝謝中航工業的努力。


魂舞大漠


兔哥回答:戰略轟炸機並不是突然就搞起來的一個機型,而是伴隨著飛機用於戰爭逐步走來。飛機誕生後用於作戰時,應該說轟炸機的誕生要早於戰鬥機,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爭是催化劑,正是戰爭推動了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矛與盾的對抗則是武器裝備性能不斷躍升的動力源。飛機首先是用來轟炸,早期利用飛機攜帶投擲式的彈藥,飛到敵人上空,用手把炸藥扔下去,儘管效果不好,但還是給作戰的士兵帶來了威脅,於是就派飛機去驅逐,兩架飛機見面在天上你一槍我一槍的爆頭對射。後來隨著技術發展把機槍搬到了飛機上,從天上往地面上掃射,用機槍打飛機,後來就有了飛機上固定安裝機槍,從尾部相互追逐攻擊,飛機上也加掛炸彈用來轟炸。可以看出來,戰鬥機,轟炸機是逐步興起的一種作戰武器,並在戰鬥中成長壯大。



真正意義的轟炸機誕生於一戰前期的俄羅斯;1913年底,俄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伊利亞.穆羅梅茨”號,這是第一個專門研製的重型轟炸機,當時沒有戰略戰術轟炸機一說,這款轟炸機具有500多公里的航程,飛行速度137千米/小時,主要武器就是6~8挺機槍,能攜帶800公斤的炸彈,這款轟炸機轟炸了德軍。而轟炸機遠程轟炸是德國的哥佛型轟炸機,曾經於1917年轟炸倫敦,當時給英國帶來了恐慌,有200多人被炸傷亡,這也算是第一次轟炸機執行戰略轟炸任務。隨後轟炸機開始受到重視,各航空強國都發展轟炸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轟炸機已經是一個重要的機種。一戰中的轟炸機木質,帆布蒙皮依然流行,結構簡單,能飛多遠取決於發動力技術的發展。二戰時期的轟炸機採用全金屬蒙皮,航程也大大增加,但從使用性質來說並不屬於戰略轟炸機,二戰時期把它們稱為遠程轟炸機。例如美國的B-17、B-24和B-29,其中的B-29執行過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任務。⬇️“伊利亞.穆羅梅茨”號轟炸機



戰略轟炸機的概念;戰略轟炸機是指能夠搭載常規武器,核武器進行戰略性轟炸任務。現在的戰略轟炸機通指戰略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戰略轟炸機是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的空基部分。核武器誕生後轟炸機就做為核打擊的一個部分,因此,炸機的任務也變成了具有核打擊能力的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進行核打擊是美蘇兩個大國發展起來的,其它國的通常發展了戰鬥機攜帶核武器戰術打擊任務。美俄兩國都擁有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的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圖-160“白天鵝”戰略轟炸機,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B-2隱身戰略轟炸機,這些的任務都是核打擊。戰略轟炸機在一定時期內都是戰略核威懾力量的一個重要部分。戰略轟炸機的特點就是遠航程,一萬多公里以上的航程,並且具備受油能力,以保障航程的需要。但傳統的戰略轟炸機隨著防空武器的發展面臨失效的威脅,於是超音速突防就融入到了戰略轟炸機上。例如,俄羅斯的圖-160,美國的B-1 B都是當時的這個理念的產品,這兩架戰略轟炸機連設計原理都一模一樣,變後掠翼,只不過圖-160要大一些。



戰略轟炸機隱身化;儘管戰略轟炸機採取了超音速突防能力,無奈防空導彈的技術發展超過了超音速的戰略轟炸機,防空導彈越打越高,越打越遠,戰鬥機的性能也對戰略轟炸機造成威脅,而雷達探測預警能力也讓戰略轟炸機的生面臨失業。於是戰略轟炸機又一次開始改進,這一次只有美國一家,這就是B-2隱身性能戰略轟炸機,隱身性能首先從美國興起,並形成一股隱身熱,美國的戰鬥機,轟炸機,艦船都開始搞起了隱身化。隱身戰略轟炸機的誕生使轟炸機又一次避免被淘汰的窘境。雖然轟炸機依靠隱身性能能夠隱蔽突防,但隨著核戰爭的爆發風險的降低,花大價錢打造的戰略轟炸機面臨又一個尷尬的問題,它除了等著打核戰爭沒事幹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說不定它永遠都不會被派上用場,這種浪費顯然是接受不了的,於是戰略轟炸機又一次開始了轉型;



戰略轟炸機並非沒有用,而是用途很廣;隨著戰爭模式開始走向信息化,戰略轟炸機又一次接受新任務,搭載新型彈藥進行全球打擊,美國發展的B-21就是這個意思,戰略轟炸機有一個優勢,就是載彈量和遠航程,這樣戰略轟炸機就等於是空中彈藥庫,搭載巡航導彈等遠程打擊武器彈藥,在防區外對目標實施遠程打擊,這是它最大的優勢。另外,高超聲武器的搭載平臺,戰略轟炸機搭載高超聲速武器,遠程打擊武器在高空發射能夠減少這些武器從地面發射耗費的能量,能夠獲得更大的初速度,能夠增加航程,所以,戰略轟炸機依然是一種空中利器,戰略轟炸機從誕生經歷數次任務的改變,現在又開始了步入輝煌,這個輝煌肯定會持續一定時期,但肯定會再一次出現變革。武器裝備就是這樣,至於說對世界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大了點。武器裝備服務於戰爭,戰爭是利益的爭奪,做為一款武器,戰略轟炸機的作用在於所搭載的武器,對於戰局是有作用的,但對於世界格局靠一款武器是不會有作用的。



兔哥42928


戰略轟炸概念是意大利人杜黑提出的,現在的戰略轟炸機則是淪為洲際導彈的輔助

在軍事史上,意大利人杜黑對空發展的影響和貢獻,不亞於馬漢對於海軍,克勞塞維茨對於陸軍的貢獻。他在一戰時就詳細而明確的提出戰略轟炸的思想,在1921年編寫的《制空權》一書,系統而又完整的提出制空權概念。被譽為不亞於馬漢《海權論》和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不朽軍事理論著作。


杜黑和《制空權》

杜黑在1912年時就提出組建空軍的必要性和組織架構,一戰爆發後,從1915年開始多次呼籲組織500架以上轟炸機直接轟炸奧軍後方以奪取勝利。但不被意大利陸軍保守勢力採納,甚至以洩露軍事情報罪判處一年監禁。在獄中杜黑提出戰略轟炸理論,認為在一戰地面嚴密的陣地戰情況下,取得突破代價太大,應該組織轟炸機直接轟炸對方後方城市,摧毀對方工業生產和供給源,打擊對方人民抵抗意志,敵人最終會由於工業潛力被摧毀而屈膝投降。

卡普羅尼CA60水上飛機,這架怪異的飛機多次出現在宮崎駿的動畫中。一戰時期意大利是不折不扣的航空強國,他擁有一個天才設計師卡普羅尼,宮崎駿電影《紅豬》和《起風了》都致敬這位天才。

到1917年意大利陸軍經歷了經歷了12次伊松佐河戰役和卡波雷託慘敗之後,陸軍總傷亡接近一百五十萬毫無進展,反被德奧聯軍反攻佔領了1.4萬領土。相比較下,組織集中使用卡普洛尼CA3/5等轟炸機,對奧匈後方幾次轟炸取得重大成效。從而人們開始重視杜黑的學說,杜黑也因此被稱為“戰略空軍之父”。


戰略轟炸機在二戰時達到巔峰,二戰時期盟軍對德國的西線大轟炸、對日本的大轟炸,都沉重打擊了德日戰爭意志。像二戰美英盟軍對德累斯頓毀滅性轟炸,造成35萬人以上死亡,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美國李梅的火燒東京,造成上百萬人無家可歸,超過兩百五十萬城市居民逃亡農民,日本工廠工人到勤率不到一半,而扔往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更是徹底打斷日本的脊樑。
轟炸後的德累斯頓


但是二戰後,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並於核武器結合,讓戰略轟炸機地位極速衰退,突防能力更強,成本更低廉的洲際導彈成為戰略威懾的一哥。而航空技術的發展,戰鬥轟炸機、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興起,也取代了戰術轟炸的功能。戰略轟炸機成為配角 ,淪為洲際導彈的輔助,只有美蘇等少數國家發展。

美蘇堅持發展戰略轟炸機,最主要原因在於洲際導彈有使用壽命限制,各國不會在和平時期造太多。而在戰時洲際導彈生產時間也較長,要半年到一年時間,因而需要發展戰略轟炸機作為庫存洲際導彈打完後的火力補充,爭取徹底把對方炸回石器時代。所以只有大國才會發展戰略轟炸機,中小國家早就被待發的洲際導彈給滅國了。

現在新時期戰略轟炸機,也越來越要求,可以兼顧戰術轟炸機功能,像美國新研發的B-21體積和航程大規模縮水,主要方便執行戰術轟炸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