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严格管控 社区商业迎来“春天”

小区严格管控 社区商业迎来“春天”

实体商业迎来大考验。

疫情催化了实体商业变革,也激发了新的商业机遇。面对资金、招商、运营及退出机制等困局,运营商如何转型“逆袭”?缺乏新零售基因的品牌方如何自救?一起来看看。

运营商及品牌方转型在即

疫情之下,实体商业受挫明显。线下消费受阻,线上消费需求激增,但由于物流效率的降低或停止,亦会给消费者带来体验感不佳的印象。运营商及品牌方如何“自救”?戴德梁行广州商业地产部高级助理董事温苑雯认为,对于商业项目运营商来说,核心商圈项目需要面对租户销售额下降、短期内人流难以恢复及租金下降、收益减少的问题,建议业主方不妨考虑优化物业形态及商业空间,并配合新商业体验方式来复吸人流,保障核心地段的物业价值;而非核心商圈项目,则面临招商遇颈、人流骤减的困境,可考虑跳脱传统商业地产招商模式,并转变商业辐射目标人群来改善经营环境;因小区严格管控“迎来春天”的社区商业,是承接主流品牌从核心商业项目下沉的好机会,项目的长期运营至关重要。

对于品牌方来说,传统主流业态品牌门店生意减少、盈利缩水,同时租金和运营成本受压,面临退租关店的风险,未来不妨考虑整合线下门店与线上销售平台,融入运营管理中,提高品牌黏性;疫情重压下传统业态受压,多元化的新兴业态品牌崛起,或将成为商业地产“新宠”,这类品牌应把握时机,抢驻往日“一席难求”的核心商圈,多核拓展,捕捉流量。

商业困局这样击破

“后疫情”阶段,商业地产开发商需要面对资金、招商、运营及退出四大痛点,如何制定合理策略,规避风险,挖掘新“机”? 戴德梁行广州商业地产部分析主要可以有几点思路:

获取现金流方式的转变。过去商业项目主要依赖商铺租金获利,疫情缓解后,主流商业项目应发挥商圈人流优势,通过推广品牌形象店与收取租金“双管齐下”吸纳现金流;非主流商业项目,不妨与优质运营商携手合作,利用运营资源吸引优质商家进驻、落地社区商业项目。

招商思维的转变。过去商业项目以自主招商或引入第三方招商为主,以后主流商业项目应将线下实体店作为品牌推广载体;非主流商业项目则应将招商工作交予第三方及优质运营商,通过优质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将物业溢价纳入绩效考核。

运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依赖线下提袋购物的商业项目显然这次“招架不住”,未来主流商业项目应把重心放在线上店面的运营,线下实体店则用以吸引客流;而非主流商业项目应考虑让利第三方轻资产运营商及商家,强调商业对产城片区或社区的重要性。

退出方式。有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不妨借助商业资源包的力量,打造特色新型商业,更可考虑与第三方团队共同运营,无需退出;无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可交由第三方团队进行运营管理,降低自主经营的风险。

商业地产未来迎新机遇

但危机中又往往酝酿着机会,对于核心商圈项目,未来可通过创新的体验方式来复吸人流,如引进新业态、搭建商业景观等;亦可通过协助品牌从拓展租赁,转型为推广租赁,来弥补商铺租金受挫的回落,保证物业价值。优化物业形态及空间、引入“泛健康”理念,同样有助于物业的可持续运营及竞争力的提升。非核心商圈项目,比如产城融合或社区商业等可以说迎来了资金和运营机遇。将租金让利成本,用于吸引优质主题商业运营商,来维系项目的可持续性竞争力;亦可考虑引入与自身产品线匹配的第三方机构,为多种退出可能性预留机会。能够提供多种轻资产包资源、研发社区商业产品线及跟进运营接管团队的顾问机构,是协助非核心商圈项目转型发展的最优选择。品牌转型也是“有机可趁”,非常时期的社区商业需求爆发,激活了品牌转型机会。可从社区“刚需”、社区精神两个维度的需求出发,抓住新一轮消费需求。对于“刚需”型业态,如超市品牌,建议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提升居民采购黏性;通过跨界多种业态,使服务延伸,来满足更多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于社交型业态,如书店、书城等,品牌应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