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昨天網上的一條新聞讓人觸目驚心,甘肅慶陽一個8歲的小女孩在學校被用教鞭毆打,後果嚴重到影響她今後的生育能力。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校園欺凌。


據瞭解,這個女孩家庭情況特殊,從小沒有媽媽,跟著奶奶爺爺一起生活,平常在學校性格比較文靜內向,常常遭到欺凌。


校園欺凌是同學們之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較多發生在中小學裡。


它除了包括以恐嚇、威脅為主的言語上的欺凌以及以推搡、打罵為主的身體欺凌,還有一種更加隱秘的關係欺凌。


近些年校園暴力的頻率越來越高,雖然我們應該從施暴者方面入手,杜絕校園欺凌。但是我們在調查中,確也發現校園欺凌的背後,有三種性格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負。


不合群的孩子


科學研究顯示,靈長類動物喜歡排斥和擠兌非同類。一些個性獨特的孩子常常會給同伴“另類”的感覺。而且這種孩子一般都不善交際,所以沒什麼朋友,當被欺負時沒人幫忙,最容易變成被集體欺負的對象。


家長溺愛的孩子


被家長養成“溫室裡的花朵”,所有問題的解決都被大人大包大攬,導致他自己失去處理問題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就容易受到欺負。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對於打小報告的情況,如果老師處理不恰當的話,打小報告的人很容易被當做告密者而被孤立和欺負。


綜上,不合群的孩子首當其衝被列為了易被欺負的對象。


為什麼孩子會在群體中顯得不合群呢?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先天性情導致“失群”

孩子本身性格內向慢熱,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或者在人多的環境中需要很長的適應時間,如果再不懂得主動,就容易落單。



美媽建議:


父母一定要尊重和接納孩子,不要因此批評孩子,或者用語言傷害孩子。


你以為輕描淡地說“你看人家都有伴,你怎麼沒人搭理呢?”,孩子對於父母說的話是很重視的,你對他的評價直接影響他自信心的建立。


你越是覺得他做不到,他越是會自我否定,就更沒有勇氣走出去。


內向不等於不能合群,內向不等於不愛交朋友。


理解孩子的內斂,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從相互認識、打招呼、一起玩,一點一點的進步中找到成功的交友體驗。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交往技能不足導致“失群”

有個媽媽反應,女兒很喜歡幼兒園但是在學校卻有非常膽小,謹慎。她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即使被打了也不還手,只是默默走開。


再深入瞭解他們平日的生活狀態時,原來這是個極其細緻的媽媽,平時照顧女兒很周到,很少有社會化的鍛鍊,生活環境很是單一。


從小父母經常主導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錯過自主學習的機會,缺失交往技能。


所以,女兒在初初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就容易感到陌生、不安全,或者乾脆迴避。


美媽建議:


父母應該多帶孩子走出去,去和社會接觸,觀察不一樣的人,和不同的人“碰撞”。


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場景和對象,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機會,比如在外面吃飯讓孩子告訴服務員自己想吃的菜,邀請附近的小朋友來家裡辦小派對……


通過參與社會生活,讓孩子不斷在和人接觸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從熟悉的同伴開始,在放鬆的氛圍下,體驗與人交往的快樂。


另外,通過親子閱讀,讓故事在無形中教會孩子觀察他人、理解他人和表達自己,以此細的基本的社交技巧。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孩子不合群就容易被欺負?這些方法趕緊用起來

挫敗體驗導致的“失群”

有的孩子是因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過挫敗體驗,比如主動交往被拒絕,或者被一起玩的小朋友傷害過,從而對人際交往產生了心理陰影和迴避傾向,導致寧願自己獨自相處。


長期脫離社交環境,就會變得不合群。


美媽建議: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不合群的原理,幫助孩子消除對交往的心理障礙。


通過繪本故事或者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理解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或許當初你和小夥伴的疏離是因為誤會的存在,對方不是有意的。或者教他面對失敗的交往,應該以什麼心態和行動去面對。


引導他和周圍熟悉的小朋友遊戲,在玩的過程中培養感情,重新找到人際交往的愉悅感,重新融入人群。


孩子不合群,不僅脫離周圍的小朋友,而且影響孩子的心理正向發展,甚至損害身體健康。


但家長在幫助孩子學會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不能太急躁。


要是沒有分析原因,強迫孩子去交朋友,不僅事與願違,可能還會傷到孩子。給孩子的壓力過大,孩子也更容易退縮。


父母應該多瞭解孩子的內心和情緒體驗,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


被理解的孩子,才更有力量往外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