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時抱抱自己她就會立刻滿血復活

壓力大時抱抱自己她就會立刻滿血復活

嚴巧玲在工作中。 通訊員供圖

防疫工作開始至今一直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最多一天接打200多個電話,嗓子啞了用潤喉含片頂著繼續上;承受各種壓力,不被理解、感到委屈時,聽歡快的音樂,給自己鼓勁,儘快滿血復活;這段時間吃到最好吃的一餐,就是在自家露天小院跟家人隔離,獨自吃的紅膏熗蟹……

在常住居民有5700多人的江北區文教街道北岸琴森社區,1月5日剛剛接任社區黨委書記的90後嚴巧玲就是這樣用自己柔弱的臂膀和硬核的個性,帶領大家守護在社區防疫第一線,築牢社區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里”。

52天連軸轉

“我不敢停下來,就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1月27日,大年初三。一大早,嚴巧玲就收拾好行囊,匆匆告別父母和妹妹,從老家象山出發,驅車直奔北岸琴森社區,投入這場至今已52天無休的社區防疫戰。

北岸琴森社區總面積約31.6萬平方米,社區居民2072戶,常住居民5700多人,而社工只有10個人。“社區這麼大,光靠社工和街道幹部是不夠的,一定要走群眾路線。”18日一早,在社區居委會自己的辦公桌前,剛剛接完一通電話的嚴巧玲這樣告訴記者,她的嗓音依舊略帶沙啞,但非常乾淨利落。

在回社區上崗之前,嚴巧玲早已通過電話、微信第一時間與物業以及全體網格長交流溝通過疫情相關政策和管控要求,商討應對措施,制定執行方案。一回到社區,她就帶領全體網格長聯合物業和居民骨幹線上線下深入宣傳防疫知識、排查人員信息,號召黨員、居民骨幹帶頭參與防疫工作,紮起了一張群防群治的社區防護網。

回到社區後,嚴巧玲便獨自在寧波市區居住,整整52天連軸轉。每天不是在帶隊上門做隔離、巡查、走訪、實地排摸情況,就是在接打電話,曾連續好幾天每天接打200多個電話,喉嚨痛得發不出聲,就靠潤喉含片頂著繼續上。“幸好跨年時剛買了新手機,電池質量好,要不然每天帶著充電寶到處跑,還真不方便。”嚴巧玲笑著說。

因為要隨時在線回應居民關切,她經常中午一兩點才能吃上一桶方便麵,晚上更是時常忙到10點後才能回家自己弄點炒飯炒麵吃。為了第二天一早能夠有充沛的精力繼續投入“戰鬥”,她給自己規定,晚上12點前後必須上床,但手機就放在床頭,生怕大家有事找不到她,“我不敢停下來,就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感到委屈時

抱抱自己,就能“滿血復活”

然而,愈發嚴重的疫情和防控措施,難免給部分居民帶來不解和焦慮。

“為什麼小區要封閉?”“為什麼居家隔離者不送去醫院?在小區裡太危險了!”……面對大家如潮水般湧來的各種問詢和質疑,年輕的書記總是笑臉相迎,即使自己受到不冷靜的言語攻擊,感到委屈時,也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釋,叮囑、提醒大家配合、支持。

承受著社區5700多人安危的巨大壓力,遇到難題時,她會和街道其他社區的書記一起探討交流、互相疏導;感到身心疲憊時,她就抱抱自己、聽聽歡快的音樂,儘快讓自己從低落的情緒中調整出來,“滿血復活”,繼續投入繁重的工作。嚴巧玲笑著告訴記者:“以前還從來沒有遇到過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但現在必須儘快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時間不等人。還好,我也比較樂觀,就真的這麼扛過來了。”

讓嚴巧玲感到欣慰的是,日日夜夜的苦心並沒有白費。“一開始是有居民不理解,但我們工作做到位了,大家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的戰疫隊伍中來,50多位報名的社區門崗志願者中,有80%是黨員;很多熱心人、愛心企業給我們送來防疫物資;一位居民還主動找到我們留下電話,願意為社區居民的車輛提供無償搭電服務……這些暖心的事太多了。”嚴巧玲說,“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激勵著我,我也一定要更加努力。”

戰疫在繼續

“我相信,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日子不遠了”

近期,隨著國外疫情的蔓延,北岸琴森社區的一些海外留學生可能會返甬,為了確保境外返甬人員的管控到位,嚴巧玲又帶領網格長們開始了排摸登記留學生、境外工作旅遊居民以及外籍人士,開展動態跟蹤,及時對接回國或計劃回國人員,講解政策和防疫事項等新的工作內容。

記者瞭解到,從正月初三離開老家到3月18日,這52天,她只在2月22日那天,因為妹妹沒有班車來寧波復工,趕在中午前抽空驅車趕回象山去接了趟妹妹。這天中午,她總算在家吃了一頓媽媽親手做的午餐,雖然是自己一個人隔離在自家院子裡搬了條小板凳,一邊開著視頻會議,一邊就著紅膏熗蟹、炒牛肉吃了一碗飯,但這頓飯是她這段時間吃得最幸福的。

“臨走,爸爸媽媽給我塞了滿滿一後備箱吃的,看我這麼忙碌,他們也沒多說什麼,就叮囑我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說到這裡,嚴巧玲的眼眶紅了。不過,她很快又恢復了堅定的語氣:“我相信,我們大家一條心,一定能打贏這場抗疫戰。我相信,不久我就能和家人在一張桌子上吃紅膏熗蟹了!”

記者 吳震寧 通訊員 王思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