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從這裡走向田野——走進企業復工復產第一線㉑

春天,從這裡走向田野——走進企業復工復產第一線㉑

生產車間內,員工進行流水作業。程宦寧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在奔忙中追逐著春天的腳步。

驅車穿行在烏蘭縣工業集中區,不少企業已復工復產,正在提速向前趕。車間裡熱鬧的開工“音符”,奏響了動聽的春日“復工曲”。

3月8日一早,走進烏蘭縣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2400平方米的廠房內,機器聲“隆隆”作響,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董事長黃朝斌介紹:“疫情期間,政府主管部門始終關注著我們,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為公司解決實際困難,幫助我們協調解決防護口罩、消毒液等物品。2月25日公司實現了全面復工。目前,生產已恢復到正常水平,大家夥兒的精神狀態都特別好,各項工作也步入正常軌道。”

在一旁的操作間裡,員工們一如往常熟練地挑選原材料,精挑細選出來的藜麥被放入生產線,另一頭“手牽手”走出來的就是包裝精美的藜麥米。

眼前的這條年產6000噸藜麥米的生產線,可以算是公司的“功臣”了。因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大,光照足,烏蘭縣成為了藜麥“安家”的首選之地。2013年三江沃土公司首次引進藜麥開始試種,短短几年時間,公司就實現了從1.4公頃的試種到80公頃規模化種植再到現在134公頃的種植基地,背後都離不開這條生產線的助力。

繼續向前,在生產線的盡頭,產品正經過檢驗、包裝等一道道工序後源源外運。

“我們現在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都是訂單。雖然目前的銷售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公司通過自營直銷、代理銷售和網絡銷售等方式,已經成功打開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廈門、武漢、杭州、蘇州、成都等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銷售市場,省內華聯、王府井、華潤萬家等超市、四星級以上酒店、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西寧機場、中國鐵路總公司、部分旅遊公司等單位一直也都是公司的長期客戶,有這些穩定的客源作保障,我心裡就踏實多了。”面對疫情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困擾,黃朝斌的一席話顯得更有底氣。

而這底氣還源自,2019年4月公司繼2016年12月獲得國內有機認證後,又相繼獲得標準更加嚴苛的歐盟有機食品認證和美國農業部USDA有機認證,成為全省首個有三重有機“身份證”的藜麥品牌,在全國打響了柴達木藜麥的金字“招牌”。

黃朝斌說,獲得三重有機“身份證”,是國內和國際對海西藜麥品質的認可,大幅提升了青海藜麥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和佔領高端市場的能力。2019年我們銷售藜麥450噸,銷售額2090萬元。

這漂亮的“成績單”背後是企業創新的發展模式。

這家公司從規模化種植藜麥開始,便一直緊盯“有機”。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將大家的土地流轉種植藜麥,從種植到田間管理,從收割到後期加工,完全遵循有機標準。如此一來,既能降低農民的風險增加收入,又能讓藜麥產品質量和銷量都實現質的飛躍。

這家企業在烏蘭的崛起,讓當地過去單一種植小麥、青稞、馬鈴薯的土地也換了“角色”,為當地的農戶帶來了福利。

家在烏蘭縣柯柯鎮納木哈村的村民馬貴幫是村裡最早一批種植藜麥的農民。“過去主要種青稞、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產量低,價格也不高。”馬貴幫說,種上藜麥後,收入幾乎翻了一番。

“群眾種植藜麥,與公司簽訂協議,完全不用愁銷路問題。”黃朝斌介紹,今年公司打算簽訂的農戶有130多戶,企業的復工給種植藜麥的農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馬貴幫便是其中一員,他說:“馬上就開始春耕了,看見公司穩產復工,我就可以放手在地裡幹活了。”

走出生產車間,門外是剷車忙碌的身影,一件件堆放整齊的貨物被送上貨車,企業爭分奪秒追趕因戰“疫”摁下“暫停鍵”耽誤的生產時間。

看著一件件產品送進貨車,黃朝斌很是欣慰:“有政府給我們做後盾,我們要開足馬力生產。目前已進入春耕備耕的關鍵時刻,我們要做好土地的復耕、平整、澆水及施肥工作,適時進行播種,同時還要與相關科研單位密切配合做好今年藜麥新品種試驗與繁育工作,爭取實現第一季度‘開門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