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筆者1962年隨父母下放到本溪縣高官的花嶺,當時是在讀小學四年級,兩年後的1964年考入了位於偏嶺的“本溪縣第六中學”。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自小就喜歡玩水,但是花嶺地處小夾河的上游,那水小的可憐,平時的水僅能沒過腳面,下雨漲水也不過到腿肚子,夏天熱了只能到小河擦洗一下,不用想什麼游泳之類的。

到了六中偏嶺,這裡是太子河的中游,河水比較大,許多河段的水深超過一人深,於是在這裡讀書的四年(包括文革二年),筆者體驗了一個從“旱鴨子”到“水狗子”的蛻變。

太子河流經偏嶺地區差不多20公里,沿途經有後崴子,中寨子,松樹臺,法臺,偏嶺,小夾河,三家子等大隊,這些臨河村子的人,自然就因常在河邊生活,就具備了不錯的水量,說“環境造就了人”這一點不假,你接觸不到水的人,怎麼能談會游泳?像高官山裡的人,一輩子也沒見過大水,怎麼能會游泳?

學校距離太子河邊將近一公里,因為瀕臨大河,按照慣例,學校每年到這個季節都會提醒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洗澡游泳的安全,那個年代還沒有“野浴”之說,對於到大河洗澡之類沒有過多限制。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筆者2018年在小石湖,太子河的上游,這裡就相當於一個洗臉盆

六十年代的太子河水比現在的水要大,因為那個時候上游沒有什麼開發,水的消耗量不大。我們常去洗澡的那一段河面大約三五百米長,寬六七十米左右,其中兩邊二十多米是淺水區,中間是深水不夠影區。剛去的時候,因為不會水,不敢往深水中去,那純粹就是洗澡,別提什麼游泳。

那時候,根本談不上什麼游泳器材,什麼救生衣救生圈之類的統統沒有,但是人們發明了一些土設備,那時候我們男生都戴“解放帽”,帽子裡面都是帶裡子的,外面是綠色的布,裡面是白色的布里子,將帽子按在水裡浸溼,再將裡子拽出來,用嘴往帽裡子裡面吹氣,吹的鼓鼓的,於是一個氣水球就誕生了,這時用一隻手拽住帽遮,一隻手划水,就可以浮起來了,這個球可以堅持二十多分鐘,如果有點癟了可以再吹氣補充,我第一次過太子河就是這樣拽水球過的。還有,那時穿的都是布褲子,只要不是破褲子就行,將兩個褲腳用繩扎住,將褲襠口用兩根樹枝十字形別在褲口撐開,褲子要提前浸溼,兩手抓住褲口,迎風一兜,趁著兩個褲腿鼓起的時候,將褲子按入水中,於是“水牛”就誕生了,然後趴在兩個褲腿之間,這個“水牛”浮力相當大,就是一動不動也不會沉的。

那個年代也沒有講究什麼游泳技巧,最大眾化的就是“狗刨”,兩隻手不停的劃拉,兩隻腳撲通撲通打著水花,半天也劃不了多遠。游泳的好手當然還是講究的,最常見是“量水”,也有叫“甩水”的,就是現在的“自由泳”,這個速度快,比較消耗體力,還有側泳,比較常見,還有“仰泳”我們叫“打仰殼”,這個是最省力的,如果掌握的好的話,可以平躺在水面就是不動也能堅持幾分鐘。還有“潛水”叫“扎猛子”,能遊多遠就取決於能憋多長時間的氣了。到了後來,蛙泳開始流行起來了,這是我最喜歡的游泳姿勢,它速度快,省力,易持久,如果體力跟得上,多大的水也不必驚慌。還有一種就是“踩水”,立姿,手腳並用,後來我可以練得兩隻手舉起來只用腳踩水也能橫渡太子河。

平時的太子河,水不是很大,總是一段平靜的水面和一段急流交替著,平靜水面的地方叫“漫子”或叫“汀”(ting四聲),急流的地方叫“哨”,如“秧歌汀”‘五里長汀’“丁家漫子”“劉家哨”“蝲蛄哨”等等。

在漲大水的時候,這急流和穏水的地方就連在一起了,幾乎就沒有平靜的地方了,這個時候去游泳就有點冒險的意思了。漲水時我們就去“順哨蓋子”,偏嶺地方火車橋下面不遠處就是一個“哨”,我們就從那個“哨根”處下水,緊劃幾下串入急流中,然後享受著在大水大浪中快速下流的樂趣,每秒可下滑十幾米,那不亞於飆車和“放爬犁坡”的那種快感!當然這很冒險,往往要在下游比平時遠得多的地方才能上岸。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年

“國家體委、解放軍總參謀部和團中央發出號召 全國軍民尤其是青少年要學會游泳”

“凡有條件的地方,應抓住夏秋季節,充分利用自然水域,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特別是民兵和青少年到江河湖海去游泳。

新華社二十三日訊

“要使全國軍民,尤其是廣大男女青少年學會游泳”,這是國家體委等三個單位最近向各地發出的《關於大力開展群眾性游泳活動的通知》中提出的號召。

通知強調指出,游泳運動對增強人民體質,培養人們不怕風險、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有巨大作用,同時對加強國防建設也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凡有條件的地方,應抓住夏秋季節,充分利用自然水域,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特別是民兵和青少年到江河湖海去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這個時候偏嶺地區來了許多解放軍在這裡的太子河練游泳。我們六中就駐瞭解放軍某部直屬營的營部,是一個營政委帶隊,一般只有團級才配備政工幹部政委的。他們是自己搭的帳篷住,沒有打擾我們。還記得一天晚上,說本溪橋頭部隊的一個機槍連來我們這裡,我們的男生宿舍還倒出來讓他們臨時住一晚上,我們在教室的桌子上睡的。這些戰士到的時候快晚上九點了,在學校的操場上坐著休息,我們幾個人悄悄跑出去到戰士們身邊啦話,看他們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溼了,聽戰士說橋頭據這裡八十多里路,他們機槍連每人負重六十斤,我們聽了心裡很感動。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我們那時候還在上課,沒有時間去看解放軍是怎麼練游泳的,後來我們放暑假回家了,就更不知道了。

後來聽說他們必須要達到武裝泅渡的水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 966年7月16日,73歲的毛澤東 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人民日報登載了毛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毛主席到長江游泳,更激發了全國全軍學習游泳的熱潮。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到游泳中學會游泳,到戰爭中學會戰爭‘’是那個時代的口號。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連續的號召游泳,也就使後來的游泳更合法化了。

筆者64年進的學校,到68年畢業離開學校,四整年,五個年頭,不敢說學習學得怎樣,但是就游泳來說自己認為還是滿意的。66年到68年由於文革的原因,不上課,批判造反之餘真的有不少時間,而在夏秋這段時間中,最多的時間就泡到太子河裡了。游泳的技巧只是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是練體力和耐力,就像練武功,光知道花架子,沒有吃進去的功夫是沒用的。

筆者悟出來一個道理;學會游泳不單純是掌握一門生存本領,重要的是使你建立一種信心,是有了一種底氣,使你增添了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


1965當年的“旱鴨子”在本溪偏嶺太子河學游泳

筆者住花嶺溝,與小嶺溝一個小山之隔,現在的水庫沒有多少蓄水,看著不大


畢業回家後,我們一個小山之隔的“小嶺溝”,有一個小水庫,就成了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了。“小嶺溝水庫”長三百多米,寬近二百米,最深處約十米,我一個猛子可以扎到底,水面平穩,適於蛙泳。父親總叮囑我去洗澡一定要小心,後來一天父親我們一起去那裡洗澡,看了我的游泳,不再說什麼了,因為我的水量要好於他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