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自帶碗吃牛肉麵“過癮”,環保中覓兒時“老蘭州味”

民眾自帶碗吃牛肉麵“過癮”,環保中覓兒時“老蘭州味”

近日,甘肅省餐飲服務單位全面恢復堂食就餐,顧客隔凳(椅)就座,間隔保持在 1 米以上。圖為蘭州民眾自帶碗到牛肉麵館 " 吃牛大 "。張婧攝

中新網蘭州 3 月 18 日電 ( 張婧 ) "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麵開始的。" 上午 9 時,蘭州居民任正洋端著自家碗出門,到離家不遠的牛肉麵館,他前腳剛到店," 飯友 " 也後腳跟來,兩人早上 " 一起吃牛大 " 的約定已保持 4 年左右。

受疫情影響,蘭州牛肉麵館在 " 閉關 " 許久之後,於 1 個月前陸續恢復營業。17 日,甘肅官方發佈通知,各餐飲服務單位要在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制度的基礎上,全面恢復堂食就餐。記者走訪看到,戰 " 疫 " 中的牛肉麵館測溫進店、單人單桌、同向就餐,而牛肉麵館以往使用的消毒碗多被一次性碗所替代。

民众自带碗吃牛肉面“过瘾”,环保中觅儿时“老兰州味”

圖為蘭州牛肉麵館取餐窗口。張婧 攝

" 特殊時期的一次性碗安全又衛生,但吃著不過癮。" 吃牛大 " 上癮 " 的任正洋說,自帶碗吃 " 牛大 ",能找回童年時的 " 蘭州味道 ",而且環保、省錢。

當地人一般稱牛肉麵為 " 牛大 " 或 " 牛大碗 ",取 " 大碗牛肉麵 " 之意。堂食時,挑起一筷子面,熱氣騰騰,牛肉湯的香氣撲鼻而來,每吃下幾口面,再吹開上層飄著的辣椒油,傾斜碗邊喝上一口熱湯,即使在夏天,這種大汗淋漓 " 吃牛大 " 的感覺依舊受蘭州人追捧。

" 幾乎每天都吃,有事落下的一天總覺著心裡不踏實。" 拿自己碗 " 打飯 " 的任正洋還不忘提醒窗口師傅," 多舀勺湯 ",隨後在靠近門口的 " 老地方 " 坐下來," 飯友 " 也端著自己的碗鄰桌就坐。

" 小時候到父母工作單位食堂吃牛肉麵,總會自己帶碗去。" 從窗口端出來一大碗牛肉麵成了任正洋記憶中寶貴的 " 蘭州味道 "。上世紀五十年代,他隨父母支援大西北而定居蘭州,這一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76 歲的他稱自己是 " 老蘭州人 ",習慣用吃牛肉麵的方式開啟新一天。

記者走訪發現,疫情之下," 自帶碗 " 已成為了不少蘭州本地民眾環保省錢、" 酣暢淋漓 " 吃牛大的一種 " 新解 "。

一家牛肉麵店老闆包東說,該店位於居民區,經營至今已有 7 年,店內以熟客居多,像任正洋這樣的回頭客不在少數。大部分老年人 " 專門下樓來,吃完再掉頭回家 ",還有附近寫字樓的上班族。

" 一次性碗另加 1 元收費,吃完就扔掉了,何不讓他們帶上自家碗?省錢、環保、又能吃出多年前的味道。" 於是,包東倡導大家 " 帶著大碗來 "。

說起吃牛肉麵的 " 大碗 ",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梁順儉頗有一番研究," 碗口大小和深淺都會影響面的口感。" 曾就盛放容器專門做過試驗的他舉例說,傳統吃牛大的碗口直徑約 18 釐米、燒製搪瓷質地,如此,才能使撈起來的每一口面上都裹有適度辣椒油、蒜苗,以及牛肉湯中的調料,口感最佳。

隨著全面恢復堂食就餐,開店已有 35 年的梁順儉仍舊要求顧客隔凳就座,間隔要保持 1 米以上,他還建議條件允許的顧客儘量自帶餐具," 最好是形似牛肉麵碗的大碗,能夠回味原來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