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世說新語》雜說第十五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篇第十三章

【原文】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王朗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帶著並幫助他。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還是講華歆和王朗的故事,不幸的是,王朗再一次擔當了悲慘的背景板和比較物,犧牲自己照亮了華歆。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王朗呢?

因為王朗“識度”不如華歆。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搞清楚事情背後的玄機和利害關係。王朗和華歆是在逃難途中,應當謹慎處事,遇到人想來搭船,王朗沒有想到這個人可能帶來的危險,貿然答應,為一失;強盜追上來,又想拋棄搭船人,背棄諾言,是為二失。

王朗任會稽太守時,孫策來攻,王朗不能審視雙方實力,錯估形勢;學習華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也就學了個皮毛;曹丕代漢之後,華歆面有戚容,而王朗跟別人寫信覺得自己到了“唐、虞之運”。

說到底是因為“識度”不足,王朗做事總是顯得思慮不周,以此處事,難免進退失據處處狼狽。

所以《三國演義》才杜撰他被諸葛村夫陣前罵死。

甚至《世說》這則故事很大可能也是後人栽贓在王朗身上的,華嶠的《譜敘》裡記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華歆仍然是主角,背景板卻不是王朗。華嶠是華歆之孫。才能很重要,名聲很重要,有個好孫子也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