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話邵雍

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其百源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易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有內聖外王之譽。


內聖外王話邵雍

一、邵雍其人

邵雍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後隨其父遷居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隱居蘇門山百源上,並將其住處命名為“安樂窩”,立志“欲做天下屠龍手,肯讀人間非聖書”。他跟隨父親四處遊歷,“渡河汾,客梁晉,遊淮漢,走吳,適魯,往來洛陽”。廣泛涉獵各地山水風情,悉心蒐集各類史書、舊志、秘籍。他崇拜華山道士陳摶,拜易學家、共城縣令李之才為師,不僅對易學情有獨鍾,還博學儒家經典等。宋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遊甚密。他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結合道教思想,創立了“先天學”,他認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


內聖外王話邵雍

二、世人眼裡的“布衣聖賢”和哲學家

邵雍終生不仕,但卻以著述和講學立身。在青少年時期,邵雍“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然而,在經歷隨父親遷居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於蘇門山、聽說了孫登(西晉隱士,易學家)的事蹟後,邵雍下定決心專心治學。

據《宋史》記載,邵雍讀書學習十分刻苦,“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他好學的名聲被當時的易學大家李之才知道後,李親自上門考問並收邵雍為徒,向他傳授了《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圖等。邵雍廣覽博取,妙悟神契,形成了一套以“道”“象數”為核心的解釋世界的哲學體系,成為一代大家。

邵雍去世後,朝廷按照“溫良好樂曰康,能固所守曰節”的說法,諡他為“康節”。以後又被封為 “新安伯”,並被稱為“邵子”,配享孔廟。宋哲學家、教育家、學者稱明道先生的程顥其為“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話邵雍

三、洞徹天地的思想家與情趣盎然的詩人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等,其中以《皇極經世》最為出名。

《皇極經世》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在書中,邵雍力圖構建一個含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在內的完整體系,併力求探索一個貫穿於整個體系的最高法則。為此,邵雍創立了計量時間的新單位,稱之為“元、會、運、世”,各有卦象的涵義,用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天文、地理、人事發展變化。邵雍按照時間單位編織了一個宏大的宇宙歷史年表,並以先天六十四卦圓圖為卦變的基點,把自然史、人類史都包括進來,表達了邵雍豪邁的宇宙情懷和濃郁的人文關懷。

邵雍還是一個率性質樸、情趣盎然的詩人。他的詩朗朗上口、含蓄蘊藉。如現在還耳熟能詳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另外,“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名言警句也是邵雍留下的膾炙人口的名言。特別是邵雍居住在洛陽,洛陽又是牡丹的故鄉,邵雍寫了許多有關牡丹的詩,如“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期間更有王。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

據說有一年,邵雍家的牡丹開得爭奇鬥豔,他禁不住詩興大發,隨口吟道:“牡丹一株開絕倫,二十四枝嬌娥顰。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獨得七八分。”為了邀請好友司馬光來家賞牡丹,他題詩一首:“牡丹一株開絕奇,二十四枝嬌娥圍。滿洛城人都不知,邵家獨佔春風時”“引誘”司馬光。

司馬光來了之後,覺得邵家的牡丹確實獨樹一幟。隨和詩一首:“君家牡丹今盛開,二十四枝為一栽。主人果然青眼待,正忙亦須偷暇來。”邵雍還有很多的詩詞佳句流傳於世,如:“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這般意思難名狀,只恐人間都未知。” 等(《安樂窩中吟》)。

特別是邵雍在為父守孝的三年期間,整理了《伊川擊壤集》。在序言中,少用寫道:“《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唯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謂詩者志之所之樂”。

他的二十卷詩集《伊川擊壤集》,吟詠隨意,立意高雅,富有哲理,被譽為自孔子刪詩書以後最好的詩篇。


內聖外王話邵雍

四、曠古未有的先天學家與政治家

在邵雍的研究成果中,最吸引人的是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他對德國學者萊布尼茲二進位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萊布尼茲系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與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1703年前後,他因發表了《二進位算術的闡述——關於只用0和1兼論其用處及伏羲氏所用數字的意義》一文被認為是發明現代計算機的有力推動者之一。

據專家介紹,萊布尼茨的二進制與中國的八卦圖特別是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之間有緊密的關係。


內聖外王話邵雍

傳說當年康熙皇帝聘請了兩個傳教士當顧問,一位叫白晉,一位叫閔明我。兩位外國學者對康熙說,中國有兩位識破天機的賢人,一個是伏羲,用幾根草棍(耆草)可以預測各種難題。另一個是邵雍,他畫了一張先天圖,只用“天根‘1’”和“月窟‘0’”便可以把天下萬物之“象”變成“數”,然後“數”還可變回“象”。可是,現在我們天天還在琢磨如何實現“象、數”的互變,其實這個問題邵雍早就解決了。康熙一聽,高興極了,親書《學達性天》匾裝入御賜的專用箱子,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三月,派欽差喀拜將御匾“送嵩邑莘店邵夫子祠開御箱懸掛”今伊川縣平等村邵夫子祠內)。此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也都為邵雍祠題寫了匾額。

內聖外王話邵雍

邵雍還是一位政治家。他在《皇極經世》書中提出的治世方略與警世格言,發人深省:如“士可殺不可辱,民可近不可下。上能撫如子焉,下必戴其後也。”“以峻其刑罰,欲民不犯而民愈犯;厚其賦斂,欲國不竭而國愈竭。”“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修而得之,不修則不得”。在《漁樵問對》中,他精闢分析了朝代興亡的規律:“夫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

五、鮮為人知的歷史學家

邵雍是歷史學家,過去並不被人認識。但是他所做《觀棋大吟》,不僅敘述了中國歷史三千年演變軌跡,而且引用的幾十個歷史典故。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史學鉅著,而不太清楚邵雍的《皇極經世》也是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是從周威烈王到北宋以前1362年的歷史記述;而邵雍的《皇極經世》卻是從公元前2357年帝堯開始,到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止,時間跨度為3320年。邵雍的研究成果載於《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成為後世興國治亂的必讀典籍。

六、後世敬仰的《梅花易數》

邵雍依託《易經》創造出了一套“易外別傳”的學術理論,形成了《梅花易數》一書,這對我國的易學研究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運用八卦進行信息預測,把年月日時的數用加減乘除的方法裝入卦中,列出卦象,求出動爻並根據八卦陰陽五行排列,用生克兼《周易》爻辭的方法來判斷吉凶。邵雍堪稱是象數學術系統的開山者。


內聖外王話邵雍

《梅花易數》克服了銅錢占卜的空間侷限性。邵雍在《皇極經世緒言》中說:“先人學,心法心,有了心,就有了萬事萬物;沒有心就沒有萬事萬物。心為太極,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關於宇宙的生成,邵雍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生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意思是說,太極是一,太極生陰陽就是一生二,但一能生二的作用是神,所以說“神生數”。由於一生二是對立性的雙數,以此一倍開展,二變為四,即兩儀生四象,這就是“數生象”;再由這對立著的象的變化,產生具體事物“ 器”,這就是“象生器。”這就是邵雍以象數理論所虛構的宇宙生成圖式。

邵雍的這一發明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是我國當前普遍應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樣也受到國外學者的重視。尤其日本十分重視對梅花易術的研究,近年出版的《梅花秘傳》一書,實際就是在《梅花易數》的基礎上寫成的。

七、邵雍在洛陽的遺址

邵雍在洛陽的遺址集中在洛陽市洛龍區的安樂鎮安樂窩村和伊川縣的平等村兩處。安樂窩是邵雍的故居,伊川縣平等村的安樂佳城則是邵雍的墓園。這兩處遺址近期都進行了修繕或重建,謁者不斷,蔚然可觀。

(一)邵雍故居

邵雍故居位於洛陽市安樂窩村中部。邵雍37歲時來到洛陽時,雖然他的生活十分清貧,但他卻能“怡然有所其樂”。宋嘉祐年間,受王拱辰之邀,移居洛陽道德坊的“安樂窩”後,與富弼、司馬光、呂公著、二程、文彥博等交往甚密,朝廷多次下詔授予他官職,均推辭不受。

以後,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人出錢,在洛陽天津橋南、履道坊西建構新居,名曰“安樂窩”。


內聖外王話邵雍


原故居毀於金兵之亂,後多有重修,但多被戰亂和洪水所沒。現存的邵雍故居是民國時期吳佩孚捐資7000大洋、他的一名屬下捐資700大洋,安樂邵氏家族從原址上搬回一些材料重修的,基本上保持宋時的原貌。


內聖外王話邵雍

邵雍一生先後受到三位皇帝的賜封。一是宋哲宗元祐年間,賜諡“康節”。二是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甲寅,詔議胡瑗、孫明覆、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宋史卷四十二)。三是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正月,封為“新安伯”(新城故國安居樂道之伯),從祀孔子廟庭(《續資治通鑑》 “鹹淳三年春,戊申,帝詣太學謁孔子,行釋菜禮。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享,升顓孫師於十哲,列邵雍、司馬光於從祀,雍封新安伯”。


內聖外王話邵雍

(二)邵雍墓

邵雍三十歲時,因西夏北遼戰事日緊,隨父親邵古遷到伊川神蔭原西南隱居。他親生母親骨殖亦遷葬於此。《宋史·邵雍傳》記載:“其先范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邵子家譜 卷四》《宋隱君邵子啟賢公諱古墓誌銘》記載:“堯夫侍親,往來洛陽,見山川水竹之勝,人情舒遐,始得閒曠之地,架屋竹間,水流其門,浩然其趣,固自號曰伊川丈人。銘曰:世范陽,家伊川,神蔭原,原西南。”他在《伊川擊壤集》的“晝夢”詩中,講到在“新國”生活了二十年,“夢裡到鄉關,鄉關二十年,依稀新國土,隱約舊山川”。(“新國土”指“新城故國”,戰國時稱做“新城”,參見《戰國策 秦策》。新城故城舊址即今古城寨和古城村一帶,舊時亦稱為“神蔭原”。

邵雍父親的墓誌銘中“世范陽,家伊川。卒十月,葬乙未。神蔭原,原西南”的銘文,使我們知道了邵雍的父親邵古出生于衡漳,邵雍亦在衛地衡漳出生。三十歲時隨父和繼母隱居河南伊川神陰原西南,創辦安樂書院,講學於家,“鄉里化之,遠近尊之”;“賢者服其德、不肖者服其化”。大莘店邵康節祠堂,是當年邵雍與他父親邵古創辦安樂書院的舊址。


內聖外王話邵雍

邵雍墓位於洛陽伊川縣平等鄉伊水之濱的紫荊山下。這裡群山環抱,風景幽靜。墓地坐北面南,南北長89米,東西寬48米。墓冢高2米,周圍磚砌八角牆。冢前有墓碑,上書“宋儒先生康節邵夫子墓”。另有圈棚式享堂3間、石牌坊一座。墓前石牌坊系清乾隆十七年(1742)嵩縣知縣徐璣督工,於舊坊遺址新修而成。石樑橫連四柱,石樑兩頭各有一石龍頭,有吞雲吐霧、氣壯山河之勢。石樑之下嵌精石,中書“安樂佳城”,既描繪墓地物華天寶之地利,也表述墓主修身處世之哲理。山門闊一丈,兩邊刻清代學者趙誠所寫對聯一幅:“刪後無詩嘯月嘲風留擊壤,畫前有易躡根探窟見先天。”橫額為:“邵夫子墓”。冢前墓碑上書“宋先儒康節邵夫子墓”九個大字。


內聖外王話邵雍

內聖外王話邵雍

《邵雍先生墓誌銘》記述:“始也,蓬蓽環堵,不蔽風雨,躬爨以養其父母,居之裕如,人莫能窺也。先生講學於家,未常強以語人,而就問者日眾。鄉里化之,遠近尊之。” 邵雍在《觀易吟》中寫道:“庖犧大聖人,畫卦傳萬古。陰陽變化機,乾坤為易祖。吾隱安樂窩,天地乃同伍。窺破聖賢心,恬淡自得所。”“所寢之室謂之安樂窩,不求過美,惟求冬暖夏涼。”又在《伊川吟》寫道:“休嗟流年隨逝水,但將清景逐閒情。山河天下從來廣,日月林間長自明。幸有園林供笑傲,豈無詩酒樂昇平。如何更得煙霞侶,好向伊川老此生”。 元代《河朔訪古記》雲:“邵康節先生之墓在洛陽縣南,伊闕西南九里,曰辛店,伊水西也。”


內聖外王話邵雍

明代宣德三年七月,河南右參政周鑑、按察副使鄭柱在大莘店重建邵康節祠堂,立有《重建康節先生祠堂記》,碑文記載“薄海內外皆知遵從而奉祀之,新店為先生故里”。同時,還重修祠堂西北三里的邵雍墓,建有享堂五間,山門三間,東西廂房六間,石牌坊一座。十月完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楊溥撰《重修康節先生墓記》。


內聖外王話邵雍

此外,邵雍墓還保留有明清民國時重修碑記三方。邵雍雖然移居洛陽並在此居住多年,但他仍自稱“伊川舊釣翁”“伊川翁”“伊川邵雍”,足見他與伊川的感情,從出土文物中也可得到印證。


內聖外王話邵雍

1929年,在洛陽孟津海資(今朝陽村)西北出土有北宋祖士衡墓誌,是目前僅見的邵雍書丹的楷、篆書體親筆字。宋神宗熙寧五年十二月初十(1073年),邵雍為祖無擇的叔父祖士衡撰寫墓誌,他以工整的楷字書丹《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墓誌銘》,署名為“伊川邵雍”,並用篆字寫了志蓋《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這是目前僅見的邵雍親筆的楷、篆書體。


內聖外王話邵雍

安樂佳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宋時起,明宣德、清乾隆、民國等時期或地方政府拔款,或仰幕者捐資,曾對邵雍墓進行數次修整。1968年當地村民再次於原址上用舊料重建。1986年,伊川縣人民政府拔款對邵雍墓進行修整。2011年春,為迎接邵雍千年誕辰,群眾捐資修繕完成伊川安樂書院舊址危房,安樂佳城引來泉水,擴修山門前青石甬道、石牌坊石臺階、護城牆、護城河、玉帶橋、太極噴泉、數碼廣場、邵雍塑像及南部道路等工程。

邵雍淡泊名利,不為官位所誘惑,埋頭鑽研,追求真理、勇於創新,千秋萬世永遠受到後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