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专注于自我提升·心理思维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密室逃生》是由亚当·罗比特执导,泰勒·拉拜、黛博拉·安沃尔领衔主演的悬疑电影,于2019年1月在北美和中国上映。

该片以娱乐体验“密室逃脱”为主题,配以精细巧妙的密室设置和悬念迭起的烧脑故事,还原了一场真实、惊险、刺激的“逃生搏命”。

虽然影片中美其名曰是“密室逃生游戏”,但事实上,却是一场阴谋,是幕后黑手设计的陷阱。

当大学生佐伊、企业高管杰森、落魄青年本、游戏爱好者丹尼、拖车司机迈克、退伍军人阿曼达,这六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受邀来到这个“密室逃脱”游戏时,当密室一一揭开,当面对险境时,这六个人向我们展现了生活中三种面对“游戏规则”时的思维。

有人自以为非常了解规则,当面对全新的现实,却大意了;

有人遵守规则,却没想到,此时的“密室规则”,就是不想让人活着出去;

有人想通过创造规则另辟蹊径,反而成功“死里逃生”。

当这场“密室逃脱”游戏演变成了“密室逃生”,他们究竟会如何行动?

本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这三种面对“规则”时的思维方式:

1、“自以为了解规则型”:警惕证实偏见,防止决策失误。

2、“遵守规则型”:识别什么是真正的规则,才是正道。

3、创造规则型:在熟悉规则的情况下,合理地创新。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1、“自以为了解规则型”:尝试挖掘规律,而不凭借经验行事

在影片中的六个人,其中游戏爱好者丹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自称“玩过93个不同的密室,而且都是大型密室”。从本质上来说,他应该是这场游戏里最有经验,最应该获得胜利的人。

可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当做了真理。

当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第一个密室里逃出来时,火焰喷满了整个房间。当大家都心有余悸时,丹尼却说:“这也太仿真了!”

旁边的阿曼达几近疯狂地大叫:“仿真?你到底什么毛病?那是真的!”

丹尼还是执迷不悟:“游戏大师就是想让我们觉得像死里逃生。”

然而,在第三个“室外密室”中,丹尼还是觉得只是游戏,“这就像溜冰”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直到意外出现,他付出了生命,直到这一刻,大家才真正意识到:这个“游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丹尼的意外,十分令人唏嘘。

而发生这个悲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丹尼陷入了心理学上的“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指的是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而证实偏差的负面影响之一:决策失误,却葬送了丹尼的生命。因为他认为这个“密室”与之前玩过的密室逃脱游戏无异,因此本能地放松警惕,甚至还乐于其中。

丹尼的遭遇,和《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小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时候发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这就是证实偏见的威力,往往会让我们堕入自己的猜想中无法自拔。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破除证实偏差带给我们的影响呢?试试去挖掘规律,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

什么意思呢?

规律其实就是指各种定理、效应,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用这些提取出来的规律性法则,去处理不同的情况,而不是用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去套各种相似的情况。

因为使用经验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同样一件事,当事人和他人的解读是不同的。

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成甲曾在自己的书《好好学习》中,解释过这个现象:

“别人成功,都是运气;自己成功,就是能力强。”

比方说,朋友如果这次考公务员考上了,你会认为他运气好,正好今年招的名额多。

反过来,如果自己考上了编制,则会认为自己的确付出了太多,考上是理所当然。

这就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因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它让我们常常夸大自己对某件事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的成功经验,会使我们看不到隐藏在成功后面的危机。

因此,我们更应该相信那些可以称之为“规律”的事物,而不仅仅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避免证实偏差给我们带来的决策失误。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2、“遵守规则型”:识别出真正的规则,才是正道

生活里还有一种人,当遇到问题时,他更愿意听从现成的规则,做一个跟随者。

正如影片中的落魄青年本和拖车司机迈克,正是“遵守规则”型的典范。

当游戏爱好者丹尼和退伍军人阿曼达都意外牺牲后,大家发现了这个“密室逃生”的游戏并没有那么简单。

而大家都为了活下去想尽办法的时候,这两个人显得比较迷茫失措。尽管情况凶险,但他们还是顺着密室的规则行动,只是在影片中,密室的“规则”就是要将他们置于死地。

然而,“遵守规则”型的人,并不一定处处倒霉,更关键的差别是,你要识别出正确的规则。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作为心理学上定义的“自恋动物”,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当面对一个未知的事物,下意识地会用自己的惯用思维去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我以为”。

马克吐温曾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并不是无知,而是真相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这让我想到了这样的一则新闻:

一位罗女士,为了等待落在后面的丈夫,强行扒着车门不让车门关闭,“勇拦高铁”导致列车延误发车。

事后,罗女士还觉得自己很冤,丈夫明明跟在自己身后,可检票时却被卡在那里,这让她很不能理解。

“我让列车长用对讲机指示他们放行,可列车长就是不肯。这是为什么呢?”

“我老公10秒钟就可以下来,为什么不让他下来呢?”

她以为可以让列车长通知放行,她不理解为什么不可以;

她以为拦着车门,车就不会开了,老公也就可以赶上车。

我们可以看出,罗女士所作所为反映了她认知体系中的3个常用字:“我以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判断,而判断是否与现实相符,则会让事情的结果天差地别。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那你一定要培养——精致思维,来让你的认知与事实规则相符。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而精致思维的反面——模糊思维,正是指一种含混的,没有事实支撑的思维方式。

它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下意识。当别人说个什么事情,自己会下意识地把这件事和自己熟悉的事情相联系,哪怕对方并不是这个意思。遇到老板脸色不好,会下意识地想:“完了,是不是什么没做好惹老板生气了?”孩子一次成绩没考好,下意识地想:“哎,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以后可怎么办呢?”

在这些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给了我们错觉,让我们进行了一种没有逻辑的内心彩排。

而精致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具体的、清晰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

精致思维有两个目标,一是无限接近真相;二是最小化他人歧义。

那么,要怎么破解“下意识”的模糊思维,建立精致思维呢?

有一个有效的办法——通过不断问自己问题,挖掘问题本质。

比如说在职场中,老板布置任务,我们便可以不断发问,直到真正了解老板的动机:这项工作需要跨部门合作吗?是否需要谁的配合?他们是否有时间?需要怎样的资料辅助?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当你的问题越理性,越贴合实际,你对工作的未知面也就越少,就能更好地展开工作。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卡特教授,在一项几十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成功和平庸人士明显的区别是:


他们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无法忍受自相矛盾、模糊性和不清不明,他们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

其实,要建立精致思维并不难,只需让理性发挥作用,把那些模糊意象变得清晰明确,不断地逼近真相,这样,你也就摆脱了下意识的控制,识别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规则”,那么便可以实现规则与现实的契合,从而做出更好的行动。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3、创造规则型:熟悉规则的情况下,合理地创新

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生佐伊。她正是活着逃出密室的人之一。

为什么她能够逃出来呢?因为她有一个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在恰当的时机打破了规则。

当影片已经进行到了第五个密室时,她已经慢慢明白了,这个游戏已经超出了以往的认知,幕后指使者的所作所为表明,并不打算让他们活着出去。

于是,她决定“另辟蹊径”。她开始毁坏密室里的摄像头,不打算按照密室的指示进行解谜,而是开始找别的出口……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在这个密室中,她选择了“假死”,在幕后的人来善后的时候,佐伊突然醒过来,成功逃脱出密室。

因此,当你被困在原地时,当你找不出解决办法时,不妨尝试自己创造规则。

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非常喜欢画画,但是世界上会画画的人实在太多了,你就算拼尽全力,似乎也无法成为最顶尖的人物,可是,你想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你的实力,那你该怎么办呢?

当一个赛道十分拥挤的时候,你想要突出重围,就是要思考“差异化优势”。

我们可以看看近年来火爆的“半小时漫画系列”的创始人陈磊的故事:

他曾经是是漫画作者,坚持三年,出四格搞笑漫画,但一直不温不火。因为当时的“漫画赛道”人才济济,要想突出重围实在是太难了。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然而, 2014年的一天夜里,陈磊睡前在床上翻看《中国人史纲》,读到东周的章节,发现东周时期的国家很多,各个国家及其君主都有鲜明的特点。陈磊边看书,边在脑海里闪现一个又一人物形象:周王是天子,王就是胖胖的……类似这样,很多诸侯都在他的脑海里有了个模糊的形象。

不如做一系列漫画来写历史?脑袋里跳出了这么一个想法。

陈磊回想起,很多次和公司的同事闲聊,大家都喜欢引经据典,说些历史典故,“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似乎都能侃侃而谈。但是一问到具体内容,甚至这两段历史之间的关系,大家就不知所以了。

让每个人都读完一本历史书,似乎不太现实,那就试试用漫画这种轻松的形式来解说一下历史吧。

正是从这个想法开始,陈磊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原来漫画竞争激烈,但是如果自创“漫画讲知识”这种形式,反而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陈磊如影片中的佐伊一样,自己“创造”了规则,突出重围也就显得更加容易了。

所以,在明确规则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差异化的改变,反而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惊喜。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真正的高手会花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场,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找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

他们知道这种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在那些属于自己的机会里,他们也并不着急出手,他们在等待更大的概率。

所以,千万别相信“去最激烈的战场,哪怕从头做起,哪怕是个小兵”这样的鸡血故事,名人成功可以这么说,但你在进场前不要这么做。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么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密室逃生》:六个角色,三种类型,诠释了对待规则的三种思维

总结一下:

本篇文章,从《密室逃生》这部电影中的六个参与者说起,这里面有自以为了解规则的“达人”,有遵守规则的“普通人”、也有愿意自创规则的“创新者”,电影中,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

当自以为规则的人,常常会陷入证实偏见,难以发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从而导致摔了跟头,因此,我们要挖掘规律性的知识,而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过往经历,防止“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所造成的谬误。

而遵守规则的人,要识别出真正的规则,打造“精致思维”,通过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挖掘事情的本质,直到自己真正明白为止。

对于自创规则的“创新者”,应该建立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思考“差异化优势”,这是另辟蹊径的方法,反而能够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面对规则,你是哪一类人呢?你是否能找到自己的“逃生”之道呢?



若本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评论区交流。

关注我,持续更新!

作者介绍:小天的书屋,致力于提升思维,愿阅尽天下好书,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