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思考:自由、愛好、信仰和夢想

Freedom, hobbies, beliefs and dreams.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共讀乎?

書,從聿從曰,上古結細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它的形式有很多,我印象中接觸最早的“書”大概就是家裡貼滿牆的毛筆字報紙、父親的書(咱也看不懂)和黑白電視裡的《西遊記》、《葫蘆娃》之類的吧,然後就是幼兒園發的圖畫識字課本。隔壁家的有個小孩當時我覺得是很厲害的,三字經、唐詩三百首會背會寫,象棋也能得很,可謂神童,咱是不敢比的。不謙虛的講,加減乘除還是溜得很,只是四聲到現在咱還是憑感覺走的。言歸正傳,我讀書最多的時候便是六年中學時光,六年換了5位語文老師,十八般武藝,集辦圖書角倡讀書,教我們練字、寫作文、記日記、作詩詞。那時候什麼書都讀,只要是同學們有的,來者不拒多多益善,讀《史記》,在歷史長河中閃現的各色人生,我們不免要思考生與死的大問題;讀《巴黎聖母院》,在道德與罪惡的較量中,一位醜陋而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給美的分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讀《魯賓遜漂游記》,讀出了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讀《飛鳥集》,讀出了博愛和仁慈,讀巴金《隨想錄》,沉重得憂傷,在憂傷在奮進。讀論語、周恩來的故事、雷鋒日記、好兵帥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人生……。“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可惜現在大多以電視劇替而代之,以後還是多拿起書去走進它們的世界,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會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瞭讀書與思考的辯證關係。讀書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讀書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讀書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讀書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高中時代多了一份思考,文章本身的意義?結合自己分析?換做自己怎麼辦?讀書的意義?人生的追求?……。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說書中自有自由、愛好、信仰和夢想。先說“自由”: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可以做某件事的自由,另一種是不做某件事的自由。第二種自由比第一種更寶貴。然後是“愛好”:具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候又要不得不放棄吧。再說“信仰和夢想”:伊始只想著做一個像“九間棚”那樣的人,努力奮鬥,在村裡和家人們過上好日子幸福生活。讀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思己人生,學有成、當大器,做對祖國、對人民有用之人。今雖學未成,初心不敢忘,故堅守信仰、堅持信念、堅定信心!莫言曾經說過“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人生漫漫,唯讀書與思考不可缺席!


讀書與思考:自由、愛好、信仰和夢想


永遠讀書、永遠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