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临沂“采风”记

老区临沂“采风”记

主播:面对大海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这是一篇非正常的采风,非常规的游记。因其并非旅游采风记,而是一次传统教育活动的随拍记录;所拍摄的也不是老区临沂的经典风光,而且不少图片还是在乘坐的大巴车上随拍的。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2019年9月18日至20日,淄博市张店区人大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来到革命老区临沂接受传承教育。先后瞻仰了“沂蒙山根据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临沂博物馆等。活动期间我顺便拍摄了这组照片。我深感这些照片做为临沂风光,虽然不具有临沂美丽风景的代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体现了沂蒙老区的“革命”属性,反映了临沂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她们使我回望初心,生发感概,产生遐想!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包融背后显力量

“沂蒙山根据地”,位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的一处院落内。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即中共山东省委在这里建立。那天下午,当我们来到这里,站在院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教堂。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会不会走错地方了?中共省委院内怎么会建有教堂呢?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当参观完后,我明白那座教堂是1893年德国人早已建在那里的,而中共山东省委是1938年12月才成立的。根据“风水”学,这里应是不错的地方。共产党虽然不信迷信不信教,但在那个兵慌马乱、经济条件很差的年代,选个较好的地方作为“根据地”应是情理之中的。几十年过去了,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地下”到“地上”,由“在野党”成为执政党。那所教堂仍然屹立在那里,到那里做“礼拜”的教徒始终不断,而中共山东省委做为齐鲁大地的领导核心,早已迁入大都市济南。早年与那座教堂为邻的“根据地”早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这里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传统教育的青少年等人民群众络绎不绝。几十年来,教堂与“省委”和平共处,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宗教政策,而且更彰显了共产党的伟大力量!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打仗人民是靠山”

记得有一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打胜仗要靠人民来支援,人民是靠山!”这次我们“不忘初心……”教育活动,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走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深深感到“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句歌词写得太好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与沂蒙人民英雄支前,不怕牺牲是有着完全密切的联系的。难怪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此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被击毕。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记得前段时间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剧“特赦,1959”中有一片段,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的囯民党高级战犯王耀武、杜聿明等,经过教育改造终于明白:“装备精良”“强大无比”的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会败给装备低劣“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就在于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厚爱,人民的力量,人民是靠山。

打仗是如此,执政更是必然!

独闯夜色拍风光

几个月前山东影视播放的“飞越齐鲁”专题节目中,临沂市沂河两岸十分大气漂亮的夜景,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里有沂河、祊河、柳青河三河交界处壮观气派的凤凰广场。广场设计以凤凰为主题,筑台于西北,展翼于西南,以栈桥为脉,以碧水为羽,其凤凰飞腾的外型与沂河构成龙凤呈祥的壮美景观。沂河岸边的“风凰广场”被誉为山东省十佳文化广场之一。观赏并拍摄夜色中的临沂凤凰广场,早已在我期待之中。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9月19日下午四点,我们从沂南来到临沂市住到“羲之宾馆”后,我看离晚饭还早想到沂河岸边“凤凰广场”看看,以便晩饭后去拍夜景。经询问宾馆保安,得知出了门先往东再往北步行20多分钟就到。按保安的指示,我走了大约20分钟后,询问街上买东西的当地人,他们说还需20多分钟才能走到。我看晚饭前来不及了便返回宾馆。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晚饭,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后便背着相机、角架来到路边准备打的去“凤凰广场”。眼看着太阳渐渐下滑,我心中生急,可是总不见“的车”的影子。不成想此时一辆接送孩子用的带着棚子的小三轮突然停在我跟前。一位60多岁的大妈从车中探出头来问我上哪?当问清我要去“凤凰广场”后,便拉上我直奔广场。车子虽小了点且“档次”稍低,但她救了我去沂河边拍夜的急。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人们常说“期望越高,失望越重”。当我赶到“三河”交界处往日十分漂亮的凤凰广场时,没想到因广场整修、道路升级改造,岸边的华灯几近关闭,瓦砾炒石如同废墟。借着仅亮的几盏灯光,我还是拍下两张夜景。

几天前即已待望的沂河夜景虽然未能如愿,但透过改造升级中的“凤凰广场”,我依然看到了她的美丽,她的壮观,难怪当地人管他叫“临沂的外滩”!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美景一直在路上

有位诗人曾说“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对此,我这次到革命老区临沂接受传统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由于这次到临沂主要时间在城外,对于临沂的城市建设,美丽风光没有时间游览观赏,好在我一直有喜欢车拍的兴趣和习惯。不管乘车到哪里,手里总是不离相机,走一路拍一路。对我这一做法,前几年曾有一些影友不予理解。但实践告诉我:路上的美景,往往是景点上看不到,导游走不到,甚至是不可重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当然,“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其本质含义绝不仅指途中的自然风光,而应是指人生旅途中发生的、遇到的各种美好的人与事。指那些曾给过我们温暖的人,带给我们快乐的人,那些守护过我们的人等。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自然与人生永远都是相通的。通过乘车拍摄临沂市有限的的城市风光,市区内那些大气敦厚、美仑美奂的建筑,虽然我叫不上名来,但她们却向我们展示了几十年来革命老区建设的发展变化,更向我们展示了老区人民永远不变的勤奋与纯朴!

革命老区临沂,方兴未艾,风光无限!


2019年10月4日于淄博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杨全华||老区临沂“采风”记

主播:面对大海 本名 王平。河北省保定市人,爱好文学,更喜欢朗诵。曾多次参加省、市诗歌、朗诵大赛,也曾参加多部广播剧的录制多次获奖。

现任市《全民悦读会》秘书长。 擅长情感类作品的诵读,用声音诠释文章的灵魂,用朗诵传递人间大爱。


【精选留言】

梨花雨(朋友):

临沂,是沂蒙山区。沂蒙山区,是最后一把米捐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张开怀抱庇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流血牺牲,在所不惜。沂蒙儿女拿起刀枪浴血奋战,扛起担架踊跃支前。沂蒙山的小米和红薯哺育了千千万万革命将士,沂蒙山的扁担和小车支撑起新中国建立。


水城人(杨全华):

谢谢主编,谢谢大海老师,我因现在正于银川奔赴内蒙途中,不多说了。


水城人(杨全华):

感谢王倩老师的精彩留言。这篇非正规“采风”的形成,本来险些不成的。因为是参加集体政治活动,开始我是不想带相机的,后来还是带了。因此,才收获了这些照片并形成“游记”。“游记”只是随记,但作家的留言却富有内涵。一番留言彰显出王倩老师“战争体材”作家的内存和优长;心地的仁慈和善良;外交家的本领;小说家的天赋(善于制造悬念)等。留言虽为经典不过只是王老师的随兴而作,望王老师多出大作多出名作!因在内蒙采风,未及时回复,致歉!


梨花雨(朋友):

当年的沂蒙山区,真的很穷!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位同学来自沂蒙山区。很朴实,很勤奋,很刻苦、很友善。她入学时候的成绩不是很好,课外知识更是贫瘠。归根结底,这都是薄弱的基础教育带来的弊端。她非常珍惜读大学的机会,她的学习不是学习,简直就是在拼命!即将放寒假的时候,我看到她在一遍一遍地数饭票。我很好奇,又不敢问她。她的自尊心很强,我怕不经意间伤害了她。期末考试结束以后,她问我能不能帮她买到三十个学校食堂做的面包。那时候的大学食堂不像现在这样敞开供应,那时候的大学食堂买个面包就像是冲锋陷阵。我的性格像一个“大拉耙”,到处都能够划拉到熟人。食堂这么重要的地方,我怎么会放弃划拉?我一听她要买三十个面包,吓了一跳。我们食堂卖的面包,一个个像幼儿园孩子的头,大得吓人。三十个,咋吃啊!她红着脸告诉我,要把面包带回家做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我一听,这可不行!这太寒酸了!我了解她的性格,立刻带着她去买了三十个面包。然后,我一会儿就喊饿,一会儿就喊饿,我一喊饿,她就给我一个面包吃。两天多的时间,我吃了她十一个面包。然后,我理直气壮地回给她十斤“泰康”桃酥。我和她类似的斗智斗勇,还有很多。


临到毕业那年寒假,她请我去她家里玩儿。一路走去,我心酸不已。这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红色根据地,不应该贫穷到这个样子!感谢杨主任今天走进临沂,走进沂蒙,一点一滴告知我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杨主任有一颗爱国爱民的慈心,有一双发现美好的慧眼。他说:“美景一直在路上。”我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