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類消費轉向品牌消費,零售業如何激發隱性需求?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文 | 特約觀察員 姚榮君

超级观点 | 品类消费转向品牌消费,零售业如何激发隐性需求?

3月15日開始,除湖北、北京外,全國恢復正常交通運輸秩序,企業也在全力復工復產,恢復常態已然可期。具體到快消品行業,我們服務的企業90%以上已經復工復產了,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1、剛需性產業防疫生產“兩手抓”,工廠一直處於生產狀態。

2、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用工緊缺,目前還在搶工搶產。

3、全面復工復產,但消費需求被抑制。尤其是線下偏重的企業尤為嚴重,門店人流量慘淡。

不過,當市場開始走向正常化,就意味著你的企業也會走向正常化嗎?有句玩笑話:“受疫情影響大家都難賺到錢,但經濟上行的時候你賺過錢嗎?”

所謂“正常化”,指的是通過戰略創新堅定地應對住外部變化,而不是回到過去的常態,更不是等到市場“正常化輪廓”初顯後再行動,那勢必會與機會失之交臂。

成不成在敵,敗不敗在己。經營企業既要看大勢、大數據面,更要洞察入微,海面下湧動的暗流是什麼?消費者、競爭對手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才是眼下企業家最亟需去了解的。

德魯克在《動盪時代的管理》中提到,企業必須具備兩大能力,一是必須有承受巨大打擊的能力,二是迅速抓住重大機會的能力。當發令槍再次響起,你是否已經調整好跑姿、發現了彎道超車的機遇,做到一馬當先?

疫情後的新變化:由品類需求消費轉為品牌消費

消費品尤其是快消品的典型特點是剛需、高頻,而市場供需的基本盤沒變,目前的需求只是被一時壓制了。

疫情前:消費的演進過程是:場景式消費(購物中心)——便利性消費(渠道更多,消費者更有可能買到)——提示性銷售(電商直播、廣告投放)。

疫情後:品類需求消費轉變為品牌消費,行業洗牌將洗掉無品牌認知、無獨特價值和產品質量等不過關的企業。消費者的不安全感及對品質、健康的追求都會提高,會更趨向於選擇有認知的品牌(不提示也知道)。

實操案例:發力推廣品類價值的溜溜梅

消費性產品有其獨有的特性:渠道鋪得越多,持續營銷越多,銷量就會成比例地上漲,一旦停止,或者渠道數量減少,增幅就會放緩。疫情期間,諸多消費品企業的渠道和營銷都陷入“隔離狀態”。這時應如何激發消費需求?溜溜梅的策略調整也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發。

溜溜梅是國內青梅垂直品類中目前唯一一個10億級品牌。青梅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優勢——富含天然有機酸,具有殺菌、抑菌、防腐、預防腸胃疾病等多種作用。中國是青梅原產地,有7000多年種植史,但自近代以來青梅的最大消費國一直是日本,成為上至日本首相下至普通民眾的日常剛需食品,每年消費60萬到100萬噸以上青梅。

我們給溜溜梅的策略建議是“發力品類價值的推廣”,向消費者科普青梅對人體的好處,並且告訴大家青梅在日本歷史上多次幫助治療痢疾、霍亂的事蹟。就這樣,溜溜梅藉助“疫情”這一“環境變化”,把青梅原料的特性和功能彰顯出來,以此與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鏈接。

原本溜溜梅所倚重的線下渠道深受疫情影響,策略如此一調整,倒逼他們的線上加速做強,承接線上消費的趨勢。據數據統計,在2020年春節(正月初一到初十五)期間,也是疫情爆發最嚴重期間,僅在西安一個城市,華潤、永輝、人人樂幾大商超系統的銷售數據,同比2019年分別增長30%、92.7%和131.6%。

所以,企業家應該觀察海面下的消費者是如何“湧動”的,然後順勢而為,當下一個巨浪形成時,自己的品牌才能站在潮頭。

消費品企業獲得增長的應對之策

復產復工之後,消費品企業該如何抓住機會,做到N倍增長?我們可以從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來著手。

短期(當下到未來兩個月)

重審服務模式。疫情加速了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過去是“水泥+鋼筋”,現在是“指尖+屏幕”,物理層面和信息層面的深度融合,將會進一步改變企業競爭格局。

1、疫情期間,電商直播和到家模式可謂深入人心,但是顧客價值是1,營銷是0。迴歸營銷的本質在於不斷用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創造獨特的顧客價值。復產復工後,如何結合獨特的顧客價值深入地運用這類服務模式,是經營者需要認真思考的。

2、便利性消費的需求仍然很大。近期重要又緊急的事是優化和升級服務模式,提高獲客效率。比如我們服務的雅迪,在線上商城售賣,自動定位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1小時配送到家,竹葉青峨眉高山綠茶也快速由線下銷售轉為線上銷售。

3、企業可以更多地考慮OMO(Online-Mobile-Offline),以新方式增強服務效率。未來消費者肯定是習慣用手機購買,移動終端的消費需求一定會對內容、營銷等都產生影響,要加速建設這個系統,因為顧客已經開始從以前的被動接收,轉化為通過“指尖+點擊”來主動選擇了。

中期(2020全年)

2020年,市場出現了一波風口,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生鮮配送等等。企業家們要警惕這些風口,不要一股腦兒地扎進去。一般說來,這些風口更適合初創企業,或者準備創業的人。那麼成熟的企業該如何看待並把握這些機會呢?

從更長期的維度看,增長不是靠追逐風口帶來的,是靠製造風口。

如何製造風口?答案是“破壞性創新”(又譯“顛覆式創新”),激發顧客的隱性需求。

角度一:關注消費者,挖掘潛在需求

中國消費者潛意識裡有很多需求亟待去開發,如果你率先洞察到這些需求,消費者將很願意為差異化價值買單。

實操案例:挖掘差異化需求的布魯可

我們服務的布魯可,是一家專為1-6歲兒童設計大顆粒積木的企業,它應該如何與樂高(Lego)競爭呢?光靠運營是拼不過的,樂高在國內有上萬家門店,布魯可所有門店3000個,而且樂高還有品牌優勢。布魯可很難在門店數量上超越樂高,此時就得以差異化價值去撬動消費者認知。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大多數家長都知道樂高的存在,可是有60%-70%的幼兒家長不會挑選樂高作為啟蒙積木。因為樂高在用戶心中是“大人小孩都能玩的小塊積木”,相對複雜,家長沒有安全感,並沒有“專為1-6歲兒童設計積木”的品牌定位,所以1-6歲的兒童玩具領域就成為了布魯可品牌彎道超車的絕佳戰場。

疫情之下,布魯可又是如何挖掘消費者的隱性需求呢?

因為疫情影響,全國的孩子們因為學校和幼兒園暫緩開學,只能待在家裡,媽媽們一方面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但另一面,為了哄娃,媽媽們使出渾身解數,筋疲力盡。

布魯可積木迅速關注到這一群體,發現了她們當下的需求——幫助提升特殊時期的親子陪伴質量。布魯可把自己綁縛在學齡前兒童積木這條賽道上,對品牌進行差異化定位,打造一套學齡前兒童專屬的積木產品系統。布魯可積木迅速通過公關活動,傳遞其1-6歲積木專家的優勢(益智、安全、大顆粒、易拼搭等),讓1-6歲兒童的寶媽們馬上對這個品牌有了好感。“三八女王節”期間,布魯可在電商平臺實現了999%的增長率。

角度二:關注競爭對手的變化,模仿從來不會帶來超越

在增長機會到來之時,應該重新審視戰略和競爭對手。重整戰略的核心是處理好和同行或對手的關係,調動同行而不被同行所調動,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如果企業看不清競爭態勢,摸不清進攻的方式,就容易直接與對手抗衡,這叫“仰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

舉一個例子。

前段時間,一位做食品的企業家找到我們。他的企業在行業裡赫赫有名,在消費者認知中產品很健康,口味獨特。但是他們也難逃疫情的影響,七八成的門店不能營業。

在前不久,這家公司剛剛做了三件事:一是從世界500強挖來很多高管,分管業務部門;二是為趕超對手,將之前的直營體系改成特許經營方式,擴大了店面數量;三是針對薄弱的區域市場,研究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味道。

不能說這三個慣性經營、複製競爭對手的動作做得不對,但充其量是“茶杯裡的風浪”,不能形成直接壓制對手的“龍捲風”,非但超越不了,到最後連自己都保不住。

在我們看來,這家企業的優勢正源自直營。因為直營,他們對品質提出極其嚴苛的要求。十幾年下來,企業一直將品質放在第一位,品質有保障、味道純正、健康安全,而這些更吻合消費者的訴求,也是它領先競爭對手的獨特優勢。它越是突出自身的這個優勢,就越能與對手錯位競爭。其實,消費者並不在意你有多少家實體店,他們在意的是能否便捷地獲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而這個需求企業只需優化運營通過電商、外賣、直送就能滿足。

因此我們給大家的建議是:從戰略創新的角度去關注競爭對手的變化,而不是從運營角度去思考。如果沉溺運營創新,只會跟著對手亦步亦趨,模仿從來不會帶來超越的。

長期(未來經營企業的過程中)

首先,心態最重要。必須客觀地看待市場的變化,“真相使人自由”,這句格言同樣適用於企業。而VUCA時代(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的真相絕非靜止的,它一定是動態的。除了疫情,未來我們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比如跨界殺手、消費偏好的驟變、企業突然出現的分歧、新物種的出現……對於市場的變化,真正的企業家應該做出常態化地理解,“黑天鵝”和“灰犀牛”這些物種本來就是存在的,它們出現是必然的,習慣與不確定性相處,思考的半徑才會放大。

建議大家把視線調整為發現機會,而不是抱怨問題。德魯克說過,“餵飽機會,餓死問題。”總是談要不要減員,要不要瘦身,這些焦慮對動銷沒幫助。現在最核心的是有效工作,創造更多的顧客,業務打開了,大家就有奔頭了,軍心就穩定了。

第二,要學習新知識“復戰略”。復工復產背後最重要的是“復戰略”。“復戰略”切忌以運營替代戰略。戰略是通過品牌告訴大家“我的與眾不同是什麼”,戰略決定你的哪個戰術動作是有效的,哪個是無效的,否則你就是浪費成本和機會。

雖然企業家對於什麼是戰略,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理解。事實上,戰略是通過市場的變化去看消費者和競爭的變化,來看你的長處在哪個位置上是獨一無二的,在哪個位置上能力壓群雄。“亂世出英雄”,現在正是創業者和做企業的人大顯身手的時候。

第三,多探索企業這個生命體的價值。企業更像是一個平臺,通過整合上下游有識之士和外部資源,為社會創造更多成果。企業家是什麼?是內外信息的連接者。企業家應該去傾聽一線的呼聲,搞清一線炮火在哪裡,你才能判斷戰略的方向,“一線有神靈”。不要擇於人,要取之於勢,而這個勢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以前我們總關心自己有沒有踩在風口上,其實所有風口都是製造出來的,而製造者恰恰是企業家。“與其被攻,不如自攻”,一切破繭重生,都產生於勇敢且滿懷希望的自我攻擊中。

“超級觀點”欄目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踐行者,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閱讀:

超級觀點 | 品牌力才是企業最好的風險免疫力

超級觀點|意大利前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傑拉奇:防疫力度還遠遠不夠

超級觀點 | 危機之下,如何降低能耗度過調整期?

超級觀點 | 梁建章:是時候給中國經濟摘掉“口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