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歷代皇帝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不會不明白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外敵當前時,他們把軍隊看得比命都重,對將領的提防比防隔壁老王還厲害。

手握重兵的將軍,沒有幾個好下場的。

正因為當老闆的皇帝對軍人很猜忌,給老闆打工的馬仔,沒有一個敢把軍隊貼上自己的標籤,口口聲聲說忠於皇上還不行呢,膽敢貼上自己的標籤,那不是耗子給貓撓癢癢,活膩味了嗎?


岳飛為什麼結局很悲劇?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讓百姓稱自己的軍隊為"岳家軍",是個精神正常的皇上聽到這三個字 ,都會後脊背發冷。

所以跟岳飛一起抗敵的韓世忠都沒事,他的軍隊沒人稱呼韓家軍,可惜了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弄了個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

別罵皇帝,你若是皇帝,你比趙構做得可能還絕。

無獨有偶,除了南宋,明代也有一支以"家"字命名的軍隊,它的名字叫“戚家軍”。


戚家軍的老大叫戚繼光,他是個天生的將才,把行兵佈陣鑽研得爐火純青,什麼樣的戰鬥,只要讓他來指揮,準能旗開得勝、所向無敵。

最難能可貴的是,戚繼光不但重視軍隊戰鬥力的培養,還非常重視軍隊建設,戚家軍從士兵招募,到士兵體能訓練,槍械訓練、武器研發都有一套非常科學的制度,保證了軍隊始終充滿活力,在所有的戰鬥中均能立於不敗之地。

尤其是嘉靖四十年抗擊倭寇的台州之役,戚家軍大小戰鬥打了十三次,都獲得全勝。

其中戰果最輝煌的是台州花街之戰,此戰戚家軍斬首308顆,還生擒了2名倭寇首領。


萬曆二十年(1592年),戚繼光死後的戚家軍再接再厲,為朝廷立下新功。

這年春天,豐臣秀吉率日軍入侵朝鮮,朝鮮向老大明朝求援。

明廷遂決定調集北方邊防軍抗日援朝,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自然也被非常看好,充當了抗倭先鋒。

擔任遼東經略的宋應昌是浙江人,為了鼓勵戚家軍到異國他鄉跟日本兵死磕,決定在正常軍餉之外,給每名南兵"月支糧銀一兩五錢,行糧鹽菜銀一兩五錢,衣鞋銀三錢,犒賞銀三錢,共三兩六錢",這樣算下來,每個戚家軍士兵的軍餉每年達到了43兩,幾乎是普通軍隊士兵的兩倍。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如此優厚的待遇激勵下,戚家軍在朝鮮作戰個個都非常玩命,表現異常神勇。

在第二次平壤之戰中,戚家軍一路高歌勇往直前,第一個衝上了平壤城頭,奪取頭功。

朝鮮人看得很清楚,他們在史書中描述"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

可是功高了,就要震主,戚家軍的神勇不但讓日軍膽寒,也讓朝廷發怵,覺得這支軍隊太彪悍,難以駕馭,如果一旦被敵人所用,走上“邪路”,則後患無窮。

因此,朝廷上下都在渲染戚家軍威脅論,都想打壓戚家軍。

戚家軍立下戰功,非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平壤之戰前,提督薊遼諸軍的李如松曾許諾"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然而,戰役結束後,李如松隻字不提當初的許諾。


宋應昌就說:"平壤首級大功未賞,各軍志意似不如前"。

《朝鮮宣祖實錄》也記載:"當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是以南兵多怨對者……"

這一事件導致的結果,就是"南北將領分為二心,彼此媒孽,是以功罪淆耳"。

人心都是肉長的,立功受獎天經地義,賞罰分明,自古如此。

可是明朝這幫官僚軍棍卻出爾反爾,背信棄義,戚家軍不是什麼活雷鋒,答應好的補貼不發,獎勵不給,說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所以明朝皇帝覺得這支軍隊是懸在自己頭上的利劍,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落下來。

加上朝中很多大臣渲染戚家軍威脅論,皇帝終於下決心除掉隱患。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間,奉命回國的戚家軍回到了自己的駐地石門寨。此時,天已入冬,由於朝廷欠餉了很久,一家老小全靠自己的軍餉,一定揭不開鍋了。

戚家軍忍無可忍聯合向薊州鎮總兵討薪,要求按當初承諾的雙餉標準發放拖欠的軍餉,並且兌現平壤之戰中率先登城的賞銀。

按說在明朝末期拖欠軍餉是常有的事,士兵集體討薪的事也時有發生,袁崇煥就曾經處理過類似的事,即使是把他們的行為叫做譁變,也是按照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抓幾個帶頭鬧事的就算完事,畢竟士兵的目的是討薪,不是真正要造反。

可是薊州總兵王保,早就對戚家軍看著不順眼,幹掉他們是蓄謀已久,不過是需要一個藉口。

於是,王將軍就給他們扣了一個造反之名,對他們揮起屠刀。

最後王將軍假裝給大家要發軍餉,清點部隊人數,把戚家軍集合到校場,團團包圍。


接著,就開始點名,點到一個,官兵手起刀落人頭落地。

《明神宗實錄》:"及甫入校場,而王保揮兵亂斬,死者無數。"

關於這次屠殺的人數,各方說法不一。

《明史》的記載是"數百人"。

《兩朝平攘錄》則說"(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朝鮮宣祖實錄》的記載則是"殺三千三百餘口"。

不管殺了多少人,總之這次屠殺過後,戚家軍作為軍隊建制,已不復存在。

明朝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混賬,不幹正事,也不幹人事,所以他們的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結局,朱由檢上吊也是咎由自取。


歷來現實


萬曆23年,地表最強軍隊戚家軍,在一場內訌中,為明朝政府無情地絞殺,看上去原因是因為這些官兵因為長期拖欠軍餉,士兵鬧餉,譁變,當地軍事主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但是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原因,我們只要深入的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個事情不簡單,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欠薪

前兩年每逢年關的時候,農民工欠薪的問題,甚至驚動了中央。在明朝的時候,欠薪問題也存在,這主要集中在軍隊。那時候,這些戚家軍,北上去朝鮮,打日本鬼子,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

當時的經略宋應昌,大嘴一張,答應給所有的士兵,一年43兩左右的軍餉。這可是一筆大數字,在這些軍餉的刺激下,入朝明軍打得異常的精彩。宋應昌也是好樣的,他在位置上,這筆錢能夠按時發放,沒有寒了將士們的心。

但是人走茶涼,宋應昌離開了這個位置之後,他說過的話,自然就不管用了,軍餉就出現了拖欠,沒有及時發放。還有一點就是打仗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軍官會開出賞格,但是由於戰後沒有兌現,這也讓戰士們非常的不爽,不過怪只能怪那些文官,他們的臉皮太厚,說過的話,換一個人來就不承認了!

第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戚家軍是南軍,在北方打仗,主帥李如松也是一個北方人,或多或少存在偏袒北方軍隊,北方將領的事情。比如說平壤之戰,明明是吳惟忠率領戚家軍,奮勇爭先,率先登上平壤。在理論上,這個首功肯定逃不掉,可是在中國理論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會實現,這個功能對李如松偏心的安排給了北方將領楊元。

如此種種,讓軍隊中的南方士兵和北方士兵,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這也是造成戚家軍,最後悲劇的一個原因。而在朝堂上,原本主政的張居正,軍隊的統帥戚繼光,都是南方人,他們自然能夠罩著自己的小弟。

但是,隨著他們兩人相繼的去世,整個南方勢力在朝廷中失勢,再也沒有人為南方的士兵們撐腰。所以,當兵變爆發的時候,北方軍官王保,就採取了辣手摧花的方式,自毀長城。

總結

其實這件事情的爆發並非沒有積極意義,他給整個大明王朝敲響了警鐘,只要當時的大佬能夠注意,及時緩解這些情況,大明朝也不至於在幾十年後,被流寇所滅。可惜當時的人們都忙著爭權奪利,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實事了,這才造成了大明朝最後的覆亡,所以明萬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評說


歷史上,以軍團戰力強大而聞名的有兩支軍隊,一支是宋朝的“岳家軍”,另一支就是“戚家軍”。

戚家軍是有明代名將戚繼光為對抗倭寇而組織的軍隊,倭寇問題一直是困擾明朝的一個邊患問題。自明朝初期,就有一些海盜勾結日本的浪人,以武裝走私搶掠過往船隻和邊境居民為業,到了明朝中期,倭寇問題已經成為大患,為消滅這股勢力,朝廷調任戚繼光擔任浙江都僉事,開啟了戚繼光數十年抗倭的生涯。

為提升抗倭軍隊實力,戚繼光將向來民風彪悍的義烏周邊地區民眾招募進軍隊,對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授之以陣法,如可以變化的“鴛鴦陣”,同時改造和改良了許多火器,大量裝配給士兵,巔峰時期,整個軍隊火器配比率達到了40%。建造了利於海戰的大小戰船。使整個軍隊的戰鬥力提升顯著。

在軍隊實力提升後,對付倭寇幾乎是百戰百勝,取得了包括“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等數百場大捷。打的倭寇聞風喪膽,一旦聽聞“戚家軍”的名號後,就抱頭鼠竄。勇猛的戚家軍不但對付倭寇有一套,對付草原上的韃靼依舊是所向披靡,曾經在馬背上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被戚家軍打的落花流水。

而就是這樣一支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的戚家軍,卻在萬曆二十三年,被明朝朝廷無情的剿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戚繼光的失勢和鬱結而終

萬曆十年六月,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病逝,死後不久,就被明神宗萬曆皇帝下令抄家,削去所有官職,一時間,依附於張居正的大臣們盡數被牽連。而被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戚繼光,自然是首當其衝。

張居正倒臺後,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說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恐有謀逆之心”,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萬曆十三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第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剝奪他的俸祿。

就這樣,曾經對朝廷做出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被一步步奪走手中的權利,不但官職全免,連俸祿也被剝奪,戚繼光晚年的生活相當悽慘,因為沒有了俸祿,臨死前連抓藥的錢都沒有,他的妻子眼見日子沒法過,也棄戚繼光而去。官場的失勢加之家庭生活的失意,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於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在飢寒交迫中,與世長辭。

一場內訌葬送了戚家軍

失去了戚繼光的領導,戚家軍就開始處在危機中,當時戚家軍正在北方打仗,本來北方就不是戚家軍的主場,當地還有北軍等當地軍隊,隨著戚繼光的的撤職以及後續戚繼軍將領的不得勢,再加上與北軍的衝突愈演愈烈,整個戚家軍陷入了了一個危險的局勢。

萬曆二十一年,著名的“平壤之戰”爆發,為趕走倭寇,明軍大舉進入朝鮮平壤城下,在攻打平壤城的過程中,戚家軍勇猛異常,為戰鬥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使日軍損失慘重,整場戰鬥,以明軍完勝,日軍慘敗收場。

戰鬥結束後,論功行賞,本來是戚家軍立了頭功,但卻被擔任首領的李如松將功勞給了北軍,而之前答應的懸賞也同樣給了北軍,把戚家軍被逼急了,再加上一直拖欠戚家軍將士們的糧餉,積怨已久,最終造成了譁變。

而北軍的一個將領王保,對於這個機會已經等了很久,看到戚家軍譁變,就以商量解決問題的藉口,將戚家軍的兵士們,引誘至演武場,最終,數千位戚家軍兵士,被預先埋伏在演武場的明軍,全部絞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最終倒在了自己隊友的刀下。

明朝朝廷的不作為和軍隊不可調和的矛盾

表面上來看,戚家軍是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和長期拖欠糧餉造成的譁變,而朝廷是不得以才剿滅他們的。但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就在於北軍和戚家軍長期矛盾的積累以及朝廷的坐視不理。

在戚繼光管理期間,與北軍的矛盾就存在,但是因為戚繼光的名望和張居正的支持,北軍也好,戚家軍也好,還能在相對平靜的臨界點保持克制。但是隨著張居正被抄家,戚繼光去世,整個戚家軍已經被定性為“張居正一黨”,但因其戰鬥力強,朝廷不得不繼續用他們去打仗,在重視程度上,已經大不如以前,加上背後別有用心的人不斷挑唆,將當年戚繼光一手帶起來的將領紛紛調離或者罷官,使戚家軍的主心骨已經沒了,成為一盤散沙。

而此時,與北軍的矛盾就愈發明顯,沒有強有力的將領壓制,只能任其擴大。而朝廷也知道這種情況,但是置之不理,導致矛盾越來越大,並把偏向北軍的將領李如松安排在戚家軍成為將領,最終在平壤之役後,矛盾爆發,造成了數千將士被隊友殺害的慘劇。

《明史》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給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時言南兵未嘗反,保縱意擊殺,請遣官按問。巡關御史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書石星附會之,遂以定變功進保秩為真,廕子。督撫孫幰、李頤等亦進官受賜,時論尤之。

總結:戚家軍被剿殺,表面上看是因為拖欠糧餉,實際上是背後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張居正、戚繼光為首的重臣失勢,造成了整個戚家軍的覆滅,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從戚家軍的消失,也看到了明朝晚期朝堂上的許多問題,大明王朝這座大廈,實則早已千瘡百孔,獨木難支亦!


史曉生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討薪而被明朝血腥屠殺,戚家軍的最後結局很悲慘。


萬曆二十三年,不聲不響間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殘酷剿殺。甚至沒激起一些大的浪花。

僅在《神宗實錄》中有過寥寥幾句記載,由於當時尚處於三大徵的抗倭援朝時期,朝鮮的史料倒是記載頗多。“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按道理來說作為戚繼光留下的戚家軍,軍紀嚴明,屢次大破強敵,說是明朝最強軍隊一點也不為過,為何會被剿殺呢?

首先萬曆年間,朝堂之中南北派系之爭嚴重,當南系的張居正,戚繼光去世以後,後繼者大都是北方人,而當時南系軍隊,也就是以戚家軍為代表的軍隊紀律嚴明,能征善戰,自然受到了當時北系掌權者的不公正待遇,而當時的南兵受到不公平待遇,也沒人為他們在朝堂中說話,所以這份針對一直存在軍中。


當時戍守薊鎮的一批戚家軍,就被拖欠軍餉,將士們把腦袋栓腰上,為國征戰最後確實連工資都沒了,自然是群情憤然,於是這一批戚家軍便跟當時的薊鎮總兵王保發生爭執,而王保作為北系將領,對這一批南兵早就不滿,於是在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南兵將士們半年前剛剛為國家遠征歸來,在異國土地上揚名立萬,在戰爭中奮勇當先。可是,這些軍人,沒有在戰場上死於日軍槍林彈雨,卻在駐地被自己長官誘殺。


薊鎮之變後,戚繼光花費十六年,苦心積慮構築的防線很快失去了作用。三十多年後,皇太極指揮清軍長驅直入,大明的北邊各重鎮不堪一擊。


江水趣談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在薊鎮被殘酷剿殺了。表面原因是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被長期欠軍餉,導致士兵群情激奮。而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兩朝平攘錄》: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表面的原因是“要賞結聚”“挾增月餉”,就是說索要欠餉,聚眾鬧事。然後總兵官就設計殺了鬧事的人。但究其根本,還是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1. 軍隊財政制度的缺失:

軍餉:明朝軍事從起初的軍戶制到後面的募兵制。萬曆晚期的財政很難支持軍費的支出。當時一般士兵軍餉是每年十八兩,而當時經略軍務的宋應昌答應東征援朝士兵一年43兩左右。宋應昌在位時,都得以實行。而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前,宋應昌被解職了,軍餉未能按期發放,這就埋下了隱患。

賞金:入朝作戰大家都是出生入死,提著腦袋拼命去打仗。戰前答應的賞金一直沒有兌現,這讓士兵們寒心,也是引起兵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宋英昌為了能提高士氣,激發戰鬥力,優待入朝作戰士兵的初衷是好的。但他離職後一切都不能兌現,這反而成了士兵的情緒失控,引起兵亂的原因。

2. 內鬥南北之爭:

軍中:戚家軍都是浙江人--南方人。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吳惟忠率領3700多戚家軍參戰,戰功卓著。軍隊統帥李如松(北軍的靈魂人物),在軍功分配上,偏向北軍,把南軍的戰功分到北軍頭上。比如平壤的“首敘”之功,是吳惟忠奮勇先登,結果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功勞卻被北軍將領楊元佔了。李如松這做法引起南兵的憤怒。南兵沒有得到公正對待,事先許諾的獎賞也不到位,明軍內部北兵與南兵之爭愈演愈烈。

朝中:南北之爭,在朝堂上,也是表現得非常明顯。南方的靈魂人物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多是北方人。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沒有話語權了,之前一切的承諾都找不到兌現的人。薊鎮總兵王保就是北方人,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南兵被北方軍官誘殺,隨後扣上個謀反的罪名。

薊鎮之變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可惜萬曆皇帝和群臣選擇性忽略了。不去解決財政和內鬥的根本原因導致明朝最終的倒塌!

萬曆皇帝


沙雅筆記


歷史永遠都是不斷重複的,若是能夠積極瞭解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在歷史上,私人的武裝隊伍,無論背後有多高的背景,功勞有多高,最後幾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最著名的,除了南宋時期的岳家軍之外,就是明朝時期的戚家軍了。

而且這兩支軍隊,都有著相似之處。比如說都是為了抵禦外敵精忠報國而成立的,但每次都在大局未定的時候,他們的主將就要承受不白之冤,最後整個隊伍都被卸磨殺驢,成為了鬥爭的犧牲品。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戚家軍從朝鮮大勝而歸。但是沒人會想到,他們在兩年後,卻會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而這場內鬥的原因,其實要數以下幾點最為重要。

第一:明朝不想給他們金錢

根據《兩朝平壤錄》記載:當時戚家軍一共三千多人,專門用來防備倭寇。然而他們原本是浙江一帶的人,卻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能回家休息。再加上錢糧給的不充足,使得他們非常生氣,準備罷工不幹。沒想到卻被人抓住了馬腳,於是將三千三百多人,全部都殺了,以儆效尤。

其實這裡,就能看得出來,戚家軍為什麼會不想幹了,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錢糧了。在古代的環境下,當兵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工作,畢竟士兵們的工資和糧食基本上都不會太過於苛刻,比起一輩子種田要好多了。

再加上戚繼光在建立隊伍之前,就曾經定下了豐厚的待遇。一年十兩銀子,在戰場上殺敵的時候,十個倭寇就能賺到三百兩。雖然這三百兩要十二個人的小隊一起平分,但這待遇遠比自己種田好多了。所以在薪水的誘惑下,戚家軍的戰鬥力是極強的。可是在這個時候,朝廷卻告訴他們,工資和糧食沒有那麼多了,甚至還拿不到底薪,這不是讓人更加抱怨麼?

糧餉的問題,在《明史》中就有明確的記錄了。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都講過,明朝士兵冗餘。很多人都是文職卻拿著高薪水,而武將在朝廷中的地位極低,工資也常常拿不到多少。再加上朝廷內部的貪婪腐敗,別說是百姓,就算是士兵們能拿到手的東西也很少。

而戚家軍奔赴朝鮮作戰,同時獎賞又豐富,在明朝官員們看來,簡直就是吞錢的巨獸,自然是對他們沒有多少好感。戚家軍在拿不到應有的薪水開始發牢騷之後,就讓內部的官員找到了理由,讓他們能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第二:戚家軍已經沒有靠山了

我們都知道,戚家軍前面這個戚,指的是明朝最有名的大將戚繼光。而在當時,明朝最不重視的就是武將,要是真正的靠山是戚繼光,恐怕戚家軍早就失敗了。而根據《明史》的記錄,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戚繼光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大官,叫做張居正。

張居正這個名字,在明朝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在萬曆年間,其權勢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不僅位居首輔,甚至有時候,還可以影響皇帝的決策。而戚繼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之一,自然也是沾了他的光。

在他的各種手段下,戚繼光的權力有保證,立下的糧餉也能夠按時發放,甚至有些事戚繼光可以直接越過上級,把大事告訴張居正,讓士兵們能夠極快地出動。自然在這段時間內,戚家軍是最為厲害的。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故去之後。戚繼光自然就失去了靠山,在半年時間內,便被調離了戚家軍,轉而去南方防禦倭寇了。同時戚繼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自然是不可能敵得過那些敵視他的人。沒有了戚家軍的他,只是個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的將軍而已。

所以新上臺的朝廷官員,在背後人物的支持下,自然不可能給戚家軍和戚繼光好臉色看。《明史·王保傳》記載:在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的上司是總兵王保,而他在上臺後,見到戚家軍發牢騷,還想要找他要薪水,於是就引誘他們來到演武場,然後將他們殺死,並且給他們套上了一個反賊的罪名。

而一個小小的總兵,為什麼能夠憑一己之力,就殺害了三千多名士兵呢?這背後肯定是有人指使的。而從史料中看來,很有可能,就是張居正在世時一直和戚繼光敵對的兵部尚書石星。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戚家軍真的是否反叛已經不重要了,畢竟無論如何,戚家軍在張居正戚繼光走後,就已經成為了朝廷內部鬥爭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明史王保傳》《兩朝平壤錄》。


元哥說歷史


熟悉歷史的人就會知道明朝的戚家軍,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在東南沿海曾經出現了擾亂大明朝秩序的倭寇。當時明朝政府對這些倭寇非常的頭疼,而戚繼光建立了戚家軍,最終把倭寇打下海去,保衛了大明朝的安全。

戚家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相當著名的,這樣一支有戰鬥力的,並且建立了巨大功勳的軍隊,照說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可是在萬曆二十三年的時候,這支明朝最強的軍隊卻遭到了明朝政府的殘酷絞殺,最後在歷史上銷聲匿跡,讓人感覺到無限的惋惜。

這支軍隊遭到絞殺,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並不是明朝的正規軍,而只是戚繼光當年為了對付倭寇而花錢所募的兵,雖然這些錢很大程度上是朝廷給的,但是這樣的軍隊很難讓明朝的統治者放心。而後來因為政治原因,戚繼光遭到貶官,這支軍隊事實上已經很難有人能夠控制他了,甚至有些人把他視作是不安定的因素。

在萬曆初年的時候,當時明朝的邊疆還相對比較安全,倭寇都被剿平,所以這支軍隊事實上已經沒有用武之地。而戚家軍的工資長期被拖欠,所以很多人員不滿,甚至跑去找一些上級討薪,結果更讓上級感到不滿。經過某些居心叵測人的歪解,戚家軍甚至被貼上犯上作亂的標籤,朝廷也用不著這支軍隊,所以乾脆就將他們剿滅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這其中由淺及深有三個原因,它們既有表面的政治原因,也有深沉的明朝的制度原因。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原因。



一、南北軍的集團矛盾

戚家軍是因為軍餉不到位,所以聚眾鬧事而被誘殺的,大家都知道,戚家軍頭上的光環很多,立下無數赫赫戰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非常優良的裝備,一支裝備優良的軍隊聚眾鬧事,而不是武裝叛亂,而且是在欠餉的情況下,這麼看也是合理的,可是這樣一個合理的舉動,卻為他們招來了殺身之禍,戚家軍來自南方,各方面難免有隔閡,加上戚家軍軍紀嚴明,而當時明朝軍隊軍官腐敗成性,所以南軍的到來難免觸及他們的利益,總兵王保是北方軍的,居然借這個機會把兩千戚家軍誘騙到練武場,全數絞殺,事後他還升了官。


二 、戚家軍背後的政治矛盾

戚繼光建立戚家軍,與張居正的鼎力支持分不開,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戚家軍的後臺支持就已經沒有了,半年之後,連戚繼光都被調離,失去了兵權,所以,戚家軍其實已經喪失了所有的優勢,而且,由於萬曆對張居正的反感,戚家軍還有在黑名單的風險。

三、明朝軍隊政策的腐敗

在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時,實行的屯兵制,軍隊平時種地,戰時打仗,這固然為朝廷省去了許多的經費,但時間一久,戰鬥力自然不堪,以致到了明朝後期,打仗都成了募兵制,朝廷還是要出錢打仗。而以前屯兵制的土地,只方便了那些貪汙的軍官。一方面是土地被軍官兼併,國家沒有收入,另一方面是龐大的軍費開支,國家入不敷出,欠餉就是難免的問題,再加上戚家軍北上,觸及北方軍利益,成了軍官謀求利益的絆腳石,被絞殺也就不奇怪了。

這三個原因固然是戚家軍被絞殺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句題外話,在大明的年代,所有的軍隊都該叫朱家軍,所以,戚家軍的名字就不對。


以史正衣冠


要想說清楚戚家軍為何慘遭剿殺,不得不說歷史上最黑暗的“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看過電影《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大家應該會記得這樣一幕場景,薩爾滸之戰後,陸文昭在慘淡的夕陽下看著屍橫遍野的戰場,悲涼地說了一句:“幾萬條人命,說沒就沒了。要想不這麼死,就換一種活法。”

無論陸文昭還是他的師妹丁白纓,實際都是戚家刀傳人——也就是戚繼光一手創制的戚家軍餘脈。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作為戚家軍的餘脈,為何在這部電影中會刀口向內,參與到一個“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的政治陰謀中? 當帶著這些疑問翻開記載戚家軍的歷史的文獻後,我們會發現:真是黑暗啊——真實的歷史比電影中更黑暗!

“薊州兵變”--一場朝廷縱容的陰謀


話說萬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邊鎮(類似今天的軍區)薊鎮發生了一件事,在歷史上很不起眼。這一年正是萬曆朝鮮戰爭的第三年,由於前線戰事趨緩,明軍將第一階段入朝的部分士兵調回國內,駐紮在山海關、石門等地。他們的人數約3700人。

戚家軍這支部隊被稱為“南兵”,都是從義烏、處州等地招募,按戚繼光兵法訓練和作戰的軍隊。主將是跟隨戚繼光數十年的老將吳惟忠,也就是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軍。

戚家軍在朝鮮的表現非常出色,在平壤戰役中他們奮勇登先,連吳惟忠本人都被鳥銃射穿肚腸,但戚家軍還是第一批登上了城牆,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軍佔領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說遠赴異國,收復一國之都的功勞可以載入史冊,但等待他們的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

新任的上司薊鎮總兵官王保,把他們叫到演武場上,然後他們被已經武裝好的明軍友軍包圍、屠殺,最終死亡人數是1700人。

隨後,戚家軍被冠以兵變的罪名上報,雖然有熱血御史為之鳴不平,但是在當時兵部尚書石星的擔保下,總兵王保不但無罪,甚至還因“平定變難”得賞。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戚家軍罪名之一是趁亂搶劫殺戮附近的商戶居民,但從朝鮮君臣對這支部隊的評價“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頌之”來看,這支部隊軍紀極佳,在朝鮮時是少有的不搶劫不擾民的軍隊,朝鮮當年所立碑到兩百年後還看得見。 在國外戰區尚且如此,到國內反而會搶劫商戶殺戮自己人民? 那原因是什麼呢?他們因何被殺戮?在戰場上他們不過犧牲數百,回國後倒在友軍刀下卻有上千?

戚家軍是一支高薪酬的職業士兵

雖然戚家軍很強調愛國保民教育,但士兵們確確實實是為了高報酬而來,戚繼光也並不諱言這一點,他只是教育士兵們:養貓是為了抓老鼠,養狗是為了看家,你拿著朝廷和百姓的銀子,出力殺賊乃是本分。 在朝鮮期間他們更是雙餉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達到約43兩,遠遠超過明朝軍隊一般水平。更何況在平壤之戰中,明軍李如松曾經許諾:先登上城牆的賞賜300兩。 但平壤之戰過了接近兩年了,不但先登賞銀沒有兌現,連應該拿的雙餉也有拖欠。冒死和他們一起登城的副總兵吳惟忠也只得了個可笑的20兩賞銀了事。忍無可忍的士兵們鼓譟著要討個說法,

於是,本來就和他們有宿怨的北軍軍官們趁機發難,用兵變的名義殺人,從而節省了這筆費用。 朝廷財政本就捉襟見肘,根本無力支撐大規模軍費開支,此時看到這樣一個可以一筆勾銷的機會,朝廷的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了對戚家軍的剿殺。


上千的人命,就這麼沒了,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不會想換一種活法?

像陸文昭那樣攀援權貴做政治投機是一種活法,像後來的關寧軍那樣留起辮子向原本該保護的人民舉起屠刀也是一種活法,活法還有很多很多。

可他們是戚家軍,至少在歷史記載上來看,哪怕是到最後時刻,他們也沒有去改變自己的“活法”。

渾河之戰----戚家軍最後的榮光

薩爾滸大戰結束後,後金攻佔瀋陽。原定計劃增援瀋陽的一支明軍得知消息後,仍然執著地向著瀋陽開進。這支明軍由川兵與浙軍組成,合計人數不到萬人,幾乎都是步兵。 三千浙軍由戚繼光的同族宗親——戚金率領,他曾經因英勇和治軍廉潔(朝鮮人驚奇的發現這些人居然不吃空餉)在朝鮮被一致稱讚。

明軍遠道而來,而後金在瀋陽城以逸代勞,倚城而戰

明軍合計不到萬人,後金軍隊人數估計達到8萬

對方有步兵、騎兵,甚至還能用瀋陽城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射擊明軍軍陣

雖然結局早已註定,但不到萬人的明軍仍然讓佔據了一切優勢的八旗付出了“死傷亦相當”的代價。 在戚家軍的最後時刻,戚金拉住本來準備騎馬逃走的上級童仲揆,讓其留下繼續戰鬥。 “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

歷史書上,對戚家軍最後的記載是“.......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


雲鋒工作室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縱觀歷朝,軍功越高的“私人武裝”,大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比如南宋的岳家軍,明代的戚家軍。戚繼光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也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科研人才,在士兵選拔、訓練、武器裝備、排兵佈陣上,戚繼光都做了大膽改良,戚家軍也成為一支幾無敗績的強軍。

在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兩年後,原本隸屬戚繼光的“南兵”,卻被血腥剿殺。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於非命,也就是說這些士兵沒有死在敵軍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劇朝鮮史料記載:

“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戚家軍由戚繼光訓練組建,嘉靖年間在浙江、福建等地抗擊倭寇,之後在隆慶年間調入薊州,戍衛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朝鮮戰爭爆發後,吳惟忠率領幾千戚家軍參加了抗日援朝戰爭,在攻克平壤戰役中立下大功,不論戚繼光在與不在,戚家軍依舊延續著不敗的記錄。

那麼為何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強悍的戚家軍卻被自己人痛下殺手?

缺糧缺餉,引起士兵不滿

萬曆中期總體狀況基本上延續著平穩,但這其中也開始暴露很多問題。當兵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他也是保命的飯碗,很多人當兵是為了吃上飯,如果軍隊不給飯吃,不給發工資,那麼必定會引發士兵不滿,甚至造成兵變。

作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戚繼光很清楚提高戰鬥力的辦法,為何戚家軍戰力如此之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戚繼光給他的士兵開出了相當優厚的待遇。在戚繼光治下,士兵的基本工資一年大致只有十兩,這個工資不算高,但殺敵獎金極高。

以十二人小隊為例,殺十個倭寇就能得三百兩,殺得越多獎金越高,當然其分配到個人也是相對公平的。這些獎金和福利,戚繼光還在職的時候,是可以保證的,但隨著張居正去世,戚繼光被調離薊州,餉銀的問題也就開始出現。

糧餉問題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在萬曆二十三年,拖欠工資的現象已經開始顯露。在朝鮮戰爭中,因為是出國作戰,且行軍路途遙遠,士兵的年薪也不少,基本能到達四十餘兩。雖然無法達到之前的戚家軍水平,但養家餬口是肯定夠用的。

李如松在朝鮮戰役前曾經承諾過相應的獎賞,只是戰後由於兵部侍郎宋應昌和尚書石星意見相左,於是宋應昌被罷免,領導更替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當時承諾的工資獎金,並沒有及時兌現給戚家軍。

雖說戚家軍紀律嚴明,但這事情安到誰頭上都得上火,於是軍中牢騷頻起,有引發兵變的跡象。兵變這件事可大可小,在天啟年間,遼東也經常發不出軍餉,但一般朝廷都以安撫為主,畢竟當時形勢緊急。

而在萬曆中期,尚沒有到達國之危難的境地,兵變就成了大事,朝廷得知後,令人剿殺了三千戚家軍,至此戚家軍也是名存實亡了。

失去後臺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半年後,戚繼光被調任廣東,此時戚繼光的兵權就沒有了,戚家軍也就成了沒孃的孩子。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左膀右臂,張居正位居首輔,甚至可以控制皇帝,權勢之大明代罕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戚繼光的待遇自然不薄。

張居正用各種手段保護、支持戚繼光,所以戚繼光的權力有保證,軍隊有保障,後勤糧餉自不必說。甚至只要是戚繼光的奏摺,張居正都會第一時間打開,哪怕是夜晚也不例外。所有人都知道戚繼光的後臺是張居正,在這個強力的保護傘下,戚家軍自然也風光無限。

張居正倒臺,戚繼光同樣被罷免,手下的部隊也會受到牽連,張居正已經成為反叛,新來的領導也就不會再給戚家軍面子。

史料記載:

“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

在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的頂頭上司是薊州總兵王保,假如戚繼光還在,哪怕是總督也不敢動戚家軍,而此時一個總兵就敢直接誘殺幾百戚家軍。想來一個總兵不敢擅自殺掉這麼多人,這其中一定有人主使,也就是說王保是有後臺的,有可能就是兵部尚書石星。

吳惟忠雖然跟隨戚繼光多年,萬曆十九年,負責南兵,也就是戚繼光訓練的部隊,在朝鮮戰爭前是參將之職。第一次朝鮮戰爭後,才升任副總兵,但他也無法護住戚家軍,之後還被罷官。沒有了後臺庇護,加上有兵變嫌疑,隨即成為被剿殺的對象。

剔除不安定因素

在薊州之時,戚家軍有培訓官軍的職責,一方面戚家軍是為了守衛薊門,另一方面,是為了訓練薊州的部隊,提高其戰力。戚繼光曾要求訓練十萬戚家軍,但被朝廷否決,也就是說朝廷只希望戚家軍作為利刃或者尖刀,但不希望戚繼光做大做強。

戚繼光直屬的部隊不過四千人,這些全部由戚繼光一人選拔、訓練,所以引發的問題也不小。明朝是很不喜歡武將專權的,朱元璋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設置了兵部、五軍都督府、衛所制度,統兵權、調兵權分離。從土木之變後,五軍都督府權力下降,武將的權力有些許升高,但依舊是文官掌握大權。

戚家軍是明代少數以將領命名的軍隊,這就意味著戚繼光和士兵們關係密切,並且他人無法調動這支部隊,這就是朝廷最不想看到的事。萬曆皇帝廢掉了張居正的一切功勳,雖然戚繼光的結果比張居正好不少,但朝廷對戚家軍也是有所顧忌的。

另外戚家軍以義烏兵為主,士兵間關係密切,有很多都是親屬關係,極其團結。而萬曆年間的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軍隊中的將領,常常會吞併士兵的土地,於是這些南兵就成了腐敗將領的絆腳石。

既然無法從中撈到好處,那麼設法瓦解戚家軍,也可能是很多將領的迫切想法,朝廷的不信任,加上軍隊領導的歪心思,戚家軍就成了異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朝廷的文官和地方將領聯合起來剿滅戚家軍,兵變的真假並不重要了,或許是有人暗中搗鬼,密謀暗殺。

萬曆中期的明軍早已大不如前,貪腐、兼併土地時有發生,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怠政引發多重問題,軍餉常常落實不到位,士兵開始從“精兵”蛻化為“賊兵”。一系列問題影響著明朝的走勢,戚家軍的覆滅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建州女真南侵,明朝的衰亡也就再也無法挽回。

只是可惜了這支勁旅,沒有死在跟後金的戰鬥中,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下,嗚呼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