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琐忆】杨全华

鸡鸣勾起战友情

杨全华


婵娟共享无济事,不及五更闻鸡鸣。黎明时分,一阵公鸡打鸣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揉揉眼睛,我心想这梦做的,离开农村几十年了,怎么还会梦着公鸡叫呢?正要再睡时,窗外又传来一阵鸡叫声,看来是真的。因昨晚熬夜睡得晚,本想早晨多睡一会儿,没想到被这意外的鸡叫断了美梦。于是我翻身下床,想看个究竟。推门走上露台,循声望去,朦胧中我看见一只带着“脚镣”的大公鸡,正站在与我家相邻的一栋楼顶上,伸着脖子引吭高歌。伴随着它的“歌”声,一片嫩红的曙光呈现在城区的东方。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小区里怎么会有公鸡呢?我猜测,这只公鸡或许是它的主人准备用来办喜事的,也许是想吃鸡肉尚未动刀,只是因为它不知寿数将尽,还按步就班的履行着“打鸣”的使命。其实对于它是为什么来的,不必深究,倒是它那久违了的叫声把我即刻带回军营,带回到当年的新兵连,带回到入伍后的第一个除夕之夜,带回到原济南军区炮兵机关的营房。使我想起了一位与大公鸡有缘的新战友,一位与老母鸡结缘的老战友......

那位与大公鸡有缘者是我在新兵连的同班战友,叫夏广成,长我三岁,基本没有文化,但会点木工活。1973年腊月,我们一同响应祖国的召唤,光荣的穿上军装,从鲁西北的家乡来到驻鲁南的某炮兵团。

年前来到部队的我们,过了腊八,过小年,经过一个月艰苦紧张的训练后,迎来了到部队后的第一个春节。为过好这第一个年,减轻我们对家的想念,新兵连的首长和班排长们,对这个春节都很重视。事前对除夕茶话会上的活动,做了认真细致的筹备。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除夕的晚饭是吃饺子。在老兵连队吃饺子是常有的事,炊事班把馅调好,各班把馅和面领回去,各自包好下熟吃饱就完事了。而在新兵连则不同,因为“新兵蛋子”们一个个都是光会吃不会包的主儿,所以一般不安排吃饺子。除夕的饺子是特意安排的。好不容易吃顿饺子,吃成什么奶奶样,全看班长的能耐了。我们幸运的是,我们班长兵齡长手也巧,饺子不仅自已包得好,也很会带着我们包。所以那天晚上,我们及时吃上了皮馅完好的“年夜饭”。而有的班则一同,饺子包成了菜团团。听说有好几个班,“菜团”下锅后很快就变成了一锅粥。

晚上七点钟,迎春茶话会以排为单位开始。在教室里,我们坐着各自的马扎围成一圈。排长站在中间进行了会前动员。他要求我们要认真表演、积极发言并说连长指导员一会儿还要来检查。我们新兵连共有四个排,我们是老四,排在最后。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一个小时后,连长指导员来到我们排,随着排长一声全体起立的口令,我们都从马扎上像触了电似的竖起来,直挺挺地站在那里迎接连首长的到来。因为我们排是老四,这时事先准备的“节目”都进行完了。怎么办,不能冷场啊。排长说“我们准备的节目虽然演完了,但我们不能只坐在这里犯傻。大家要有瓜卖瓜,有枣卖枣,实在没招了,学个动物叫也行。”没想到排长的话音刚落,“好戏”就真的上演了。这时,只见一名新战士突然站起来,指着一位叫孙业水的战士说:“他在家喂过牛,让他学几声牛叫吧”。话音未落,引来了一片掌声和笑声。那个小孙只好哞哞地学了两声牛叫。听完小孙的牛叫,又有一个战士指着他身边的夏广成说:“他长得像只大公鸡,让他学声公鸡叫吧!”听他这么说,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小夏身上。你别说,不说不在意,经那个战士这么一说,我仔细端详了一下小夏,发现他的长相真有点能与公鸡攀上缘。他个头接近一米八,皮肤不算白,有点驼背。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鼻梁中间比较高,脸形比较窄且有点鼓。要是开玩笑生拉硬扯,算是与大公鸡的长相能沾点边。那个小夏听到有人说他长得像大公鸡还让他学鸡叫,表情虽然有点尴尬,但并没有表现出不可接受。指导员见后和谒地微笑着说,“小夏,为了过年高兴,那就学两声吧。”于是,活动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实单纯的小夏,伸着脖子使劲地学了三声公鸡叫,教室里又响起一阵掌声。就这样,我们在热烈欢快地气氛中,高兴地度过第一个离家后的除夕之夜。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干部及班长们都回到自已的连队,新兵们各奔东西,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分别时,排长刘培国,特地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以作纪念。说到排长,不能不引出另一件难忘的事。三个月前征兵时,刘排长到我的家乡负责接兵。当兵是我盼望已久的事,只因年齡不够未能如愿。那年我还不满17岁,正在上高中,就报了名。体检一路过关,家访时刘排长只考了我两道数学题,临走时告诉我把入伍登记表上的年齡填成18岁,等着发通知就行了。就这样,刘排长擅自“违规”放宽年令,破例把我这个小兵带到部队。当时要不是碰上他,这兵我十有八九是当不成的,当然命运也定会是另一番情景。也许正因如此,当然还有他至少不讨厌我,所以分别时特地送给我一个他题了字的笔记本。本子不算高档,但这个特殊待遇是全排唯一的一个。几个月后他提升为副连长,年底要求转业回到他的家乡山东肥城。从此再没有得到他的音讯。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说到排长不能不说说班长。因为两个多月里,他与我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几乎形影不离,轮感情,不亚于排长。班长叫毛玉喜,江苏沭阳人。他很有文才,当过连队文书,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两个月的新兵连期间,他交给我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每天早晨收操后,把全班的内务统一整理一遍,特别是要帮助那几个手稍笨点的战士整理好被子。因对我完成的任务比较满意,新兵连还没有结束,他就主动代我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志愿书上他那手漂亮的钢笔字,直到后来我正式入党时才换成我的字迹。当了六年兵后,他复员回到了家乡。从此我们再没见过面。

这就是新兵连,一个涉世不深,纯洁无染,高尚得不懂“荣辱”的群体;一群单纯得满眼都是好人,幼稚得没掺一点杂念的准军人。

恋情是初次的深,友情是初交的纯。短短两个月的新兵连生活,我们彼此结下了终生难逾的战友情谊。

将军决战不止在战场,士兵负伤常不出营房。完全没有想到,新兵连结束没几天,那个在除夕晚会上学过公鸡叫的新战友夏广成,竟成为一个残废。在新兵连结束时,小夏因在家跟着人家干过几天木工活,被分到团里的木工厂。他虽然在家推过几天木刨子,但那个年代,作为生长在农村又几乎没上过学的他,那见过什么“电器化”呀。一天,他在操作一个电刨子时,不慎左手的四个指头(拇指未伤)被电刨子无情地吃了进去。从此他失去四指成为一名光荣的残废军人。军人伤残,并非一定在战场上,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在非同寻常的劳作中,受伤简单地常常令人来不及半点准备。那个失去四指的新兵小夏,后来被部队医疗卫生部门评了个三等甲级残废后,提前复员回了家。几年后因生活困难,他回过两次部队,再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如果说学公鸡打鸣只能“发声”于单纯的新战士的嗓门,那么挥刀砍杀老母鸡的举动,就非老战友莫属了。37年前,我在济南军区炮兵政治部秘书处工作时,一位老战友曾上演过一场别开生面的杀鸡“表演”。他的杀鸡法之新奇之离奇至今令我记忆犹新。1981年八一建军节之前,我从兖州炮十二师政治部调到济南军区炮兵政治部秘书处工作。那位“杀鸡”的战友与我分别住于前后楼。一天,他爱人小王从集市上买回一只老母鸡,准备给老人补补身子。他下班回来后即把那只鸡提到楼下场地上实施宰杀。他从未杀过鸡,也从未留意过别人怎样杀鸡,于是就想当然地开起了杀戒。他的那个独特的杀鸡法,绝对是一般人甚至是极富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出的。那天我正好从他住的楼前走过。看到他与爱人及他岳母一家三口人正围着一根电线杆子做文章。我上前一看:哇,一只老母鸡,被五花大绑地捆在电线杆子上,而他手里挥着一把菜刀,正对着那只老母鸡的脖子砍下去。可惜,他的刀功太差,加之有点紧张,一刀下去并未砍到鸡脖子,那鸡倒是被吓得扑扑楞楞,惨叫不止。后来在我的启发帮助下,那只鸡被从电线杆上松绑落到地下并被杀死。鸡是死了,但他发明创造的杀鸡法却给我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人无完人。客观地讲,我那位战友,杀鸡的技术虽稍差点,但新闻稿子写得不错,作品常见诸于报端。人也很实在,我们相处得很好。1983年,我们炮兵机关摊上了大裁军,全军上下从军委总部到各大军区,兵种机关均被裁掉。在这次裁减中,他转业回到了家乡。

军人的职业橫竖都是“牺牲”。两位与鸡“有缘”的新老战友,不论是因工致残提前复员返乡,还是因军队裁编转业回到地方,他们都为军队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和牺牲。作为战友,虽然多年未见了,我仍会记着他们,祝福他们!最后,再以一首小诗表达战友之情:

一声公鸡鸣,勾起战友情。

正传与反记,皆在情理中。

曾经三十载,驰骋于军营。

暮年情更怯,总怕提及兵!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军旅琐忆】杨全华||鸡鸣勾起战友情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精选留言】

北风轻轻吹(朋友)

鸡鸣打开的情感闸门 刘同福 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牵动他情感的东西就多,他的生活就格外的丰富多彩,格外的有滋有味。全华被城市里难得听到的公鸡打鸣声,触动了心底里深藏的记忆,于是新兵连里的逸闻趣事,老战友们的后续故事便随之流淌出来。他那样娓娓道来,那些听起来平平常常的事,可就是让人觉出了他情感的细腻,为人的厚道。重情重义,才能记忆深刻;思念至深,才能随口道出。战友情是什么?是战场上的生死与共,是重大关口的相携相助,更是日常生活中的同苦同乐,战友的情谊就是这样点滴凝聚的。记住军营,记住战友,往往就是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很耐寻味的事。全华说起新兵包饺子,我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那样的场景,哪个班的班长会包又会教,哪个班就包得又快又好,就能煮到前面吃到前面,还不至于吃片汤。好班长既是新兵的样板,又是新兵的兄长,摊上一个好班长,那是新兵的福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全华故事里讲到的那些战友,各有各的后来,有些战友后来的事全华也不得而知了,这也再正常不过。三十多年了,部队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营盘都不是铁打的了,何况那些兵。可那情谊却不会像流水一样逝去,全华能记住的那些事,相信他的那些战友也一定记得住。

作者

谢谢政委的认真阅读和深情留言。你在留言中那些来自心底的诚恳的肯定和细腻的话句,令我从心里感动。看着你的留言,我感到好像又回到当年,回到组织处,你做为处长正在审阅我们所起草的材料,而那个认真细致程度似乎已超过当年。于是,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不多说了,谢谢政委!

茹萍(朋友)

能拜读杨全华老师佳作,真是非常荣幸,满满的正能量。《鸡鸣勾起战友情》真的是“小事不小,点滴的回忆里写满战友深情”,那一幕接连一幕的画面,宛如就在昨日,一边赏读一边感动着,经历过的就是拥有一份财富,也是值得珍惜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留下的是感恩遇见相识,在一起走过的美丽记忆。佳作必须点赞

作者

谢谢茹萍老师的用心阅读和深情留言。从您留言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您是一位重感情重经历的人。不知您是否有过军人的经历,正像您说的那样,小事不小,经历的就是材富值得珍藏。每当我回顾起军营里那些小事时,不仅历历在目,且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或许就是感情!再次谢谢您。

白开水

因为一声鸡鸣,想到了连绵不断的战友往事。 从新兵连的春节,班长的饺子,到排里的春晚学动物叫,到新兵连结束,排长破天荒送了杨主任一个笔记本,由此记起,因为排长的喜爱,“徇私”一下加了一岁,才有了杨主任的当兵经历,如果不是这次徇私,杨主任的人生是不是又将是另一模样呢。随着杨主任的跳跃的思维,又写到他的班长,写到出师未捷身先残的学鸡叫的战友,因为残疾复员回家。而写一手好文章,却不会杀鸡的战友,因为大裁军而转业。想起这些,杨主任心里是深深的痛惜,对战友的思念和牵挂跳跃在字里行间。我想,这就是最纯悴的战友情,即使我们一直无消息,可是我还是经常把你想起。

水城人(杨全华)

看到这篇主编推出的稿子,从心里很感动。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涉及多个不同的背景与情节,而主编竟在6处配了恰到好处的图片,由此我想到每天主编从大量审稿到选稿编辑配图推送等,得有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精力多么辛苦!我们只能说谢谢主编,请注意身体,多保重!

晴空万里

机缘,可遇不可求!当你遇到机缘,那就是你的运气。杨老师运气不错,当兵遇上了喜欢自己的人;初夕遇上了好班长;晚会听到了牛鸡叫;后又幸遇杀鸡人,把一个新兵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给今后的军旅生涯有了一个精彩的积垫!这些故事,虽然是军营中些微小事,但对一个新兵来说,事事新鲜,事事好奇。杨老师的这篇美文,就是对入伍新兵军营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别有一番感慨!为杨老师点赞!

水城人(杨全华)

回茹萍 谢谢茹萍老师的用心阅读和深情留言。从您留言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您是一位重感情重经历的人。不知您是否有过军人的经历,正像您说的那样,小事不小,经历的就是材富值得珍藏。每当我回顾起军营里那些小事时,不仅历历在目,且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或许就是感情!再次谢谢您,一位不相识的朋友!


水城人(杨全华)

回晴空万里 感谢梁老师对我这篇记事的深情留言。正像您留言中说的那样,我深感当年是上天送给我一个好机遇,碰到了一个带兵的好排长,若不是他喜欢我,我至少那年当不了兵,说不定至今还是农民。在新兵连碰到那个好班长也很重要,也许正是因为他在新兵连代我写了入党志愿书,才催动了我的上进心,并入党提干成为一名“军官”。正像您说的那祥,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这段历史很重要,这些小事中饱含的战友情谊很真很纯,值得回味与收藏。再次谢谢!


水城人(杨全华)

回北风轻轻吹 谢谢政委的认真阅读和深情留言。你在留言中那些来自心底的诚恳的肯定和细腻的话句,令我从心里感动。看着你的留言,我感到好像又回到当年,回到组织处,你做为处长正在审阅我们所起草的材料,而那个认真细致程度似乎已超过当年。于是,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不多说了,谢谢政委!


士和

公鸡的打鸣声勾起杨老师结缘的战友情。真是体现了生活无处不精彩,战友情深缘于“鸡”。 一只大公鸡与一只老母鸡的传奇,把入伍后的趣事犹新以至难忘。缘于“鸡”缘,竟然有酷似公鸡的传说,多情重义的杨老师果然是一位恋情记最深,友情记最纯的山东汉子。挥刀杀老母鸡的故事真可谓“杀鸡用牛刀”吗?小小的点滴,记载着军旅的情结。一份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并珍藏,这就是铭刻一生渗人心髓融入血脉抺不去的战友情! 留言末尾,以小诗献给杨老师,以表新兵之心! 《战友情深》 战友情, 是胸膛里滚烫的鸡汤。难忘的情缘, 读懂别样的真情。忆往昔岁月峥嵘, 绿色军营锻造真挚的战友之情。重温友情, 传递魂牵梦绕的军旅酒香。


水城人(杨全华)

回红柳树 谢谢刘老师的鼓励


《红柳树》(朋友)

杨主任,了不起!羡慕至极!


水城人(杨全华)

回冯闽(士和) 我的这篇记事意在回望战友情,冯闽(士和)老师给本文的留言,字字句句都是情,可见士和真是一个用情阅览,处处重情的人。特别是在本文留言中的一句话,一首诗,更体现了士和的这一情感。因而,不禁摘抄于此:多情重义 恋情记最深, 友情记最纯。《战友情深》 战友情, 是胸膛里滚烫的鸡汤。难忘的情缘, 读懂别样的真情。忆往昔岁月峥嵘, 绿色军营锻造真挚的战友之情。重温友情, 传递魂牵梦绕的军旅酒香。再次谢谢士和!


水城人(杨全华)

回雪梅 感谢雪梅认真细致的阅读我这篇与鸡有关的记事,并记下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你的《杀鸡记》及新兵连的系列故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情节,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我这篇纪事也是受到你的启发而写。不过写文章不是目的,重在记下这段历史,这段感情。两只鸡牵扯两段历史,一是新兵连刚穿上军装,二是大裁军险些脱掉军装。在新兵连与班排长及新战友结下的深情是纯洁的,初恋般的,是难以忘怀的。在军区炮兵解散时结下的战友情,是悲壮的,离别似的。所以当回顾这段历史时,确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受,只是情节背景不同。所以说是“暮年情更怯,总怕提及兵”。再次感谢雪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