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黄帝内经》漫谈(1)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1)

一,天真。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其每个字每个词都值得推敲,耐人寻味。


没有一个字是无用的。


《黄帝内经》第一篇的题目是“上古天真论”。


何为天真?


天真,徐文兵老师的解释是,还没有被污染的人的状态,天赋予你的能力。


我记得曾听张其成老师讲易经,他对道法自然中自然一词解释为本然,本来的样子,初心,“复归于婴儿”。


天真和自然,含义似乎是相通的。


我们步入红尘,在红尘中历练,大概都不再天真,不再自然,不再如婴儿。


那么,如何才能回返天真?


亲近传统,回归自然。


二,生而生灵,弱而能言。


黄帝,生而神灵。


黄帝天生资质就高,智慧就高,具备了超越常人的觉察能力。


黄帝首先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祖先,其次,他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资质,我们或许无法比拟,但是,就觉察力而言,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修行却是可以增强的。


通过禅修,通过静坐。


至于弱而能言,儒家讲立德、立功、立言。言和语不同,言,指的是出口成章,一张嘴就能说出很经典的话,而不是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着边。


黄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准确地说出所知道的、觉察到的内容。


觉察能力。


表达能力。


三,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首先是幼而徇齐。两种解释。一者,黄帝幼时便得到高人指点教导,从而成长。这是徐文兵老师的解释。二者,黄帝在年幼的时候就觉察到众生平等。这是《黄帝内经·乱弹》中老中医的解释。


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后者对这四个字的解释。仁者爱人,万物本为一体。但是,徐文兵老师的解释更有实践指导的意义。一个高明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再是长而敦敏。敦,敦厚稳重,下盘很稳。敏,心思敏捷。所谓虚其心,实其腹,便是如此。


心要虚,要空,要净,要静。


下盘,则要稳,肾精要充足,不要浪费。熬夜,纵欲,生气,思虑过重,都不可取。


再有,敦,可以指不变。敏,可以指变。正如易经中的阴阳,不易和易。


大家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何不抽出一点点时间,来进行自我审视,思考一下:自己什么是处于变化的,而什么又是不变的?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1)

四,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道,自然变化规律。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该符合天道,也就是符合自然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德全不危。


从实际操作来讲,且容易实践的即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有节奏,有节制。不胡吃海喝,不暴饮暴食,按时吃饭。


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赖床。该睡得时候睡,该起的时候起。尤其是前者,熬夜对人的伤害太大。一般而言,我们在晚上九点就应该睡觉了,条件放宽不那么苛刻,十点钟也该睡了。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不妄作劳,以损害生命为代价的作劳,统统是妄作。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让身体感到劳累,有个度。


运动也应该适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举个反面例子,夜跑,就不太好。


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你看看,古人是多么的有智慧。


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黄帝内经中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刚开始读内经时,我一直把重点放在贼风上。后来知道内经作为经典,哪里有什么无用的字。


虚邪,很重要的知识点。


所谓实,即眼见为实,眼睛看得见的。作为反义词,虚,则是无形的,眼睛看不见的。


人体外的虚邪,指的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人体内的虚邪,指的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无论是人体外的六淫,还是人体内的七情,都应该努力躲避。


举例,睡觉时,应该注意不要着凉,躲避贼风。尤其是夏天,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电风扇、空调,应该注意。


至于七情,是对情绪的把控,对于心的修行。正心,是一辈子的修行。


随笔|《黄帝内经》漫谈(1)

六,道德。


在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中,他们俩人各自分过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梁冬说,“总能让自己难受,也能让别人难受的人,充其量也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徐文兵说,“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也要让与之接触的人同样舒服。”


道,自然变化规律。


德,符合天道的行为。


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德。


德,顺从自然规律的行为称为有德,简而言之,顺从道的行为可以称为德。


什么是自然规律?


举个例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就是自然规律。


现在是春天,生机勃发,我们就应该顺应春天的天地气机进行相应的活动。


素问卷第二篇的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的很清楚。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所以,我们应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罚”。


八,德全。


德全的人,身心健康的人,都是内求的人。


吾本具足。


生而为人,我们本不用借助外力。我们不期望别人给予,自然就不会对他人产生怨恨的情绪。


只有身体里有内贼的人,外界事物才能伤害他。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存在自我厌恶和仇恨的因子,来自他人或是外界的力量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心。


反过来讲,我们总是把快乐寄托在外界,这就是我们最痛苦的根源。


快乐,应该建立在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