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易經》: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01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學道的人都很在乎道,特別是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呢?“仁義中正而已矣。”很多人說大仁大義行不行?當然好,但如果失去了中正之道,說不定變成虛偽、大奸大偽了。

以前提倡一大二公,好像是大仁大義,但離開了中道,就給民族、社會帶來很多麻煩。

個人鼓吹大仁大義的時候,我們最好打個問號:這個人是不是包裝起來的?

一個人有禮貌很好,但如果一個人以禮為貌,是戴了臉譜在江湖上混,大家就得提高警惕。

聖人之道是仁義,但它不會過。

有些人不中正,熱情得讓人受不了,仁義起來也會讓人受不了

因為人與人交往有個度。夫妻之間、父子之間、上下級之間都必須有度。

上級領導給下屬連升三級,行不行?儘管人好,還是得慢慢提拔。

仁義還要守正道,宋襄公之仁、東郭先生之義就不中不正,結果就成了悲劇。

很多人在仁義上不守中正,就成了奸佞之徒,就成了禍害。

02

人生貴在中正之道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一個乞丐揹著打滿補丁的褡褳袋,拖著疲憊的腳步,一面自嘲貧困,一面咒罵富得流油的人貪得無厭。正在這個時候,命運女神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她面前,請他打開他的褡褳袋,表示願意給他金元。

當金元源源不斷流入他的褡褳袋時,命運女神問他夠了嗎?乞丐連說不夠,不夠!

命運女神提醒他不要再裝了,否則褡褳袋就要脹破了。但乞丐仍不滿足,還要繼續往裡裝。

結果褡褳袋徹底破裂了,所有金元流失一空,命運女神也走得不見蹤影,最後乞丐一個金元都沒有得到。

沒錯,這就是貪的結果,因為貪,讓原本可以享有的榮華富貴,轉瞬即逝

或許很多人會笑乞丐,笑他貪心,笑得不懂得取捨有度,適可而止的道理。其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

《易經》: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我們看道家老子對仁義的批判:“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因為仁義過多,過分提倡仁義,仁義就帶有虛偽的成分了。

在漢朝時,實行“舉孝廉”。那時當官不搞科舉,是找孝廉,考察這個青年人是不是講孝道、講謙讓,是不是廉潔之士。

如果真正是孝是廉,就可以到太學讀書,畢業通過考試再分配到各州府縣當官。

但成了制度後,本來不孝順、不謙虛、不禮讓的人為了要搞個官當,就弄虛作假了。

到了漢末,偽君子太多太多,都是搞假大空,在仁義禮智信上作假唱戲,演給朝廷百姓看,目的是為了當官升官。

道家學說知道這些弊病,對仁義的批判是不遺餘力。

03

守之貴,才能行之利

凡事有度,就要求我們做到:“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守之貴”,我們要守住仁義中正的聖人之道。後面周敦頤先生還會說:“天地聞,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道德是最珍貴的,守住道德、守住仁義中正之道,那就是貴,是值得尊重的人。

失去了義中正之道,哪怕發財了當官了,也是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在道德上說,不是在權勢上說。

失去了中正之道,其實也是說,失去了對“度”的把握。

“行之利”,用仁義中正這一套在社會上過日子,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踐。我起心動念、行住坐臥,一切因緣無不浸透了仁義禮智信,則利莫大焉。

什麼利?良心守住了,道德無損,這是最大的利。

升官發財是身外之物,在道德上、精神上未必是有用的。

我們首先要追根溯源,在道德上、在良心上、在智慧上真正看到“行之利”。

知行要合一,我們所作所為一定要守住這個道。

《易經》: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孔夫子說:

“吾道一以貫之。”

所有的事都歸到這個事情上,還有什麼不好辦的呢?就怕你不堅守自己的道德,不去實踐仁義禮智信,不去擴充。

這就是道,什麼叫有道之人,什麼是行道之人?仁義禮智信就是菩薩道,行仁義禮智信就是菩薩行,學道、守道、行道就是這麼回事,既簡單又明白。

“度”字太圓滑,太世故,讓人很難把握。但世事紛繁,人生艱難,只能把握這個字,並且不得不把握這個字。

潮漲後潮落,花開後凋謝,月盈後月虧,自然的一切,有其恆定的規律。世間的事物,也有其平衡的支點,因此,做任何事物,都不可過度。

有的人,熬夜過度,沒法早起,天天遲到;有的人運動過度,肌肉損傷;有的人用眼過度,近視加深。很多的事情,只要超過了度,超過了極限,那麼就會有反效果,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無論是工作上,生活中,只有好好把握好這個度,做到不偏倚、不消極、不過激,人生才能夠遊刃有餘。


本文摘自《通書九講》

馮學成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