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摘要:你會為"傲慢"的特斯拉買單嗎(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提起特斯拉你會想到什麼?


現代、科技、酷炫、逼格,或是爭議、燒錢、網紅……但可能很少有蜜友會將其與"欺詐"、"割韭菜"聯繫起來。最近看到的幾則消息,讓蜜姐有點"顛覆"對特斯拉往期的印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多位特斯拉車主表示,自己花了同樣的價格,卻得到了不同續航的車型。


如來自天津的車主洪先生,2月29日他提車後沒多久就發現不對,在反覆多次驗證後發現,自己的車比之前提車的國產Model 3車主相比,續航水平少20了公里。


雖然相比300多公里的總續航來說,20公里並不算什麼,但正如文初諸多業主吐槽的:花了一樣的錢,為啥給的待遇卻不一樣?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關鍵問題還在於,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的"心臟",對車輛的續航里程有著決定性影響。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現在差的20公里,誰又知道若干年後又造成什麼不同的後果?


據報道,特斯拉國產車型有兩個版本,分別搭載松下和LG化學的電池,NEDC標準下後者比前者的續航里程少10公里。


由此可見,電池的差異是續航差異的根源。但特斯拉官方卻鮮少公開談及這兩款電池的差異,在國產Model 3的訂購頁面上,只有NEDC為445公里(即配有LG化學電池)的版本。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搭載的是兩款電池,為何不交代更清楚呢?直到這麼多業主提車後發現問題才曝光。


且據多位車主反映,裝配松下與LG電池的車輛是"隨機交付"的。也就是說,作為消費者,無從得知自己能拿到的車型會裝配哪款電池。這感覺就像是在賭博,輸贏都將由消費者來買單。


對於電池導致的續航的差異,截止蜜姐發稿,也尚未看到特斯拉官方回應的解決方案,給人感覺頗為傲慢。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如果你認為特斯拉的"傲慢"是無意的,可能也錯了。因為就在續航"懸案"的前不久,特斯拉國產Model 3因"減配門"曾被推到風口浪尖。(詳見《"減配門"背後,割韭菜的特斯拉,其實有大困境!》)


這也是車主發現的。如燃財經報道的這位蘇州車主Smc,自己買了一臺特斯拉國產Model 3,想再回購一臺給家人,在線下試駕時發現試駕的車可以識別交通隔離墩(雪糕筒),而自己的車卻無法識別。


隨後他發了微博,詢問特斯拉官方其中原因。次日白天,他收到官方回覆是"沒有承諾HW3.0的配置",晚上拆車之後,他發現自己購買的車的實際配置和隨車環保清單配置不符。


隨車環保清單上標註的是HW3.0( Hardware 3.0,自動駕駛硬件3.0)芯片,而特斯拉給部分車輛配置的是HW2.5( Hardware 2.5,自動駕駛硬件2.5)芯片。


另一位車主徐先生也反饋了該問題,特斯拉客服的回覆是"無法更換,除非購買FSD功能"。


如特斯拉中國相關負責人回應的:只要買了FSD(FullSelf-Driving,特斯拉研發的"全自動駕駛"系統),就上HW3.0芯片,這個是保證的。而對於沒有購買FSD的新購車主能否保證享有HW3.0,其並沒給出明確回覆,而是強調,"沒買FSD的車主,HW2.5和HW3.0真的沒區別。"


但蘇州車主Smc為啥就試駕出了區別?且隨車環保清單為何不說明二者的區別而要"一視同仁"?這些含糊不清的表達,只會讓人對特斯拉越來越不信任。給人一種來中國"割韭菜"的感覺。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其實蜜姐是很喜歡特斯拉的,雖然對電動汽車瞭解並不深入,但"鋼鐵俠"馬斯克,和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頂流"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些年特斯拉收穫了股價和無數光環,就得讓自己經得起放大鏡下的檢視。


如蜜姐好友槓桿遊戲說的,兩種硬件成本差異不大,可能就大幾百塊、一千塊左右。問題是,HW2.5如果不更換,未來升級更高水平的自動駕駛系統,就會有影響。


這一點,特斯拉顯然明白。可是為什麼它將安裝HW2.5的車交付呢?原因很簡單,特斯拉希望儘快交付產品。


這次的電池"懸案"蜜姐猜測原因也相差無幾。因為特斯拉以及蔚來等電動汽車的銷售模式,和傳統車企業完全不同。後者是壓貨給經銷商,可以提前獲得部分回款;而特斯拉們則是直銷,賣一臺才有一臺的錢。


如果遲遲無法交付,就無法獲得信任,遠期資金壓力會更大。最近美股熔斷三次,史無前例,美國經濟正遭受巨大的衝擊。特斯拉也不例外。最近一個月,其股價已經從高峰期的900多美元一路下探,腰斬至目前的400多美元。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從2019財年公佈的財報來看,虧損依舊。


比如,2019財年一季度,特斯拉虧損7.02億美元;總營收為45.51億美元,環比下跌37%。


二季度,清楚出現了好轉;三季度終於實現了盈利,但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營收為31.27億美元,相比2018年同期下滑39.08%。


不過,特斯拉緊盯中國市場的策略奏效,在華營收達6.69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相比大漲64%!


不過,不妙的情況是,特斯拉的淨收益一直都是負數,且車輛交付增長並不是很快。


車主被“割韭菜”!特斯拉也開始吃相難看了?


去年年初,特斯拉投資20億美元在我國上海臨港產業區正式開工建設超級工廠。不到10個月就建成投產。進攻速度之迅猛。


而今年年初,特斯拉就放出了"降價"的王炸。種種跡象表明,特斯拉迫切希望"收割"中國市場。


但,你會為一個"傲慢"的國產特斯拉買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