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張信 於2018年拍攝


麗江黑龍潭瑣記

張信


1965年8月,我從家鄉到麗江地區中學上學的第二天,不顧走了4天路、腳上磨出血泡的疼痛,迫不及待地跑到聞名遐邇的麗江黑龍潭,覺得黑龍潭很美、很神秘。

歷史眷顧於我——17年後,也就是1982年秋天,我大學畢業分到麗江地區文化館工作,在黑龍潭門口住了兩年多,幾乎天天進黑龍潭。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終於從“到此一遊”的觀光表象中擺脫出來,認識到了黑龍潭的生成肌理和文脈傳承,感受到了黑龍潭的勃勃生機。

黑龍潭在麗江古城北邊,原是麗江象山西麓下的一座龍王廟,山腳泉眼眾多,積水成潭,傳說黑龍潛伏於此,故名黑龍潭。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玉泉龍神祠。黑龍潭曾兩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黑龍潭名列中國名泉而名滿天下。後又修建了得月樓、戲臺、萬壽亭、五孔橋等園林建築,黑龍潭成為了麗江美景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黑龍潭水從鎖翠橋躍下稱為玉泉河,沿象山麓南行半里許,分成西、中、東3條河流入麗江古城,進入古城後又分成若干小渠滋養全城。黑龍潭水是麗江古城的血脈,清清泉水使古城充滿美麗和靈性。

2013年秋,我從昆明回到麗江享受晚年生活,所住的束河古鎮風光很美,但每個禮拜總要來黑龍潭走走看看,藉此機會找回50年來與黑龍潭的深情記憶。

10月初的一天,我和夫人李金姑慢慢走進黑龍潭。來到鎖翠橋,她拉我坐在橋廓的長凳上,說:“我最喜歡聽這裡的水聲,最喜歡看潭水跳到橋下飛起的水花水珠!”倚在欄杆上,看見潭中水從5米高的堤壩上急匆匆躍下,形成一簾瀑布。瀑布不高也不大,像一條納西少女的圍裙,很袖珍很溫柔。水跳到壩底又飛躍起來,結成一束束水花,一滴滴翡翠般的水珠飛揚起來,轉瞬間又集合成一股清泉湧入樹叢中,給人耳中留下一曲似歌非歌、久久不散的天籟之音。

我們住在黑龍潭大門口時的兩年零8個月,是一段既清貧又十分幸福的歲月。

過了鎖翠橋就是麗江縣圖書館,館裡藏書很多,這裡也是我每星期必來的場所。館內山環水繞,古木濃蔭。當時,80歲高齡的納西族著名女作家趙銀棠先生住在圖書館內選編《納西族詩選》,我和金姑經常會帶孩子到趙老師處坐坐,金姑和趙先生很談得來。趙先生是納西族第一位女教師、女作家,也是納西族文藝遺產整理、研究的先驅,我經常請教她納西族的歷史文化,明代納西族詩人木公、木高等人的詩文,拜讀過趙先生寫的《玉龍舊話》《雞足山之行漫記》和翻譯的納西敘事長詩《魯般魯饒》等。圖書館收藏的豐富古籍和趙銀棠先生的入住,給黑龍潭增添了靈氣和底蘊。

有一天早晨,我到黑龍潭跑步,看見趙銀棠先生站在鎖翠橋上,靜靜地欣賞飛流直下的玉泉水,就慢下步來走近她,正好聽見她低聲吟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趙先生的吟誦聲、玉泉水的歌唱聲,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1981年4月,在黑龍潭象山麓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院,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隆重掛牌,這是麗江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我的大學同學前後有七八個進入該院,他們拜老東巴為師,辛勤工作20年,於1999年翻譯出版了百卷《納西東巴古籍譯註全集》。從此,平凡人也能讀懂“東巴經”這一天書了。近30多年,納西族東巴文化從黑龍潭走向了世界。黑龍潭也成了中外學者嚮往的勝地。

每天進入黑龍潭,最養眼、怡心的是那一泓4萬多平方米的潭水,晶瑩清澈,游魚可數,水秀山清,柳暗花明。一座座古建築——龍神祠、得月樓、玉皇閣、五鳳樓、文明坊等掩映在有著200多年樹齡的高山栲叢中。古樹圍著古樓,古樓倚著古樹,相偎相依倒映潭中。天藍水碧、古樹青山、古樓古亭、魚躍鳥鳴匯成了一曲交響神樂。

我們住在黑龍潭門口文化館內時,一群1982年前後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個青春勃發,走上工作崗位後更是勤奮耕耘,晚飯後爭先恐後走進辦公室看書、繪畫、作曲、作文,每個月都有人在報刊上發表新作。深夜一兩點,工作累了,我會到黑龍潭聽水賞月。夜靜人深,慢慢走在潭邊小道上,聽到水從石縫間湧出的咕嚕嚕聲,花落水面魚兒爭食的擊水聲,高山栲果子的落地聲,還有那半山腰東巴文化研究所年輕學者讀《東巴經》的誦經聲,聲聲入耳。秋高氣爽,月明星稀,賞潭中明月,令我心曠神怡,耳清目明,經常突然受到啟發、獲得靈感後又跑回辦公室,把文章修改得更美。

如今,黑龍潭依舊,人事皆非。當年的老領導楊尚志、王武祺、王震亞也走了好多年了,還有80多歲高齡至今依然健在的藍偉老師,他們對我的教導和關心,仍像黑龍潭的泉水一樣滋潤著我。同事木基新英年早逝,多少個深夜我看他揮毫作畫的情景歷歷在目,他的國畫作品受到國內大家的稱讚、行家的珍藏。我們這一批年輕人受到龍潭水的滋養,進步很快,有6位走進昆明成為雲南各行業的骨幹。

多少次在五鳳樓開會,讓我學到了知識,讀懂了人生。1986年10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大師在五鳳樓召開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民族團結、信教自由是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他還說,千百年來,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各族同胞團結友愛,經濟上交流,文化上互補,促進了社會進步。繁榮千年的茶馬古道就是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東巴文化受到藏文化的深度影響,藏、納西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藏族敘事長詩《格薩爾王傳》,其中有一部專門記錄了藏、納西交流的歷史,很值得研究和弘揚。

1986年秋,《納西族文學史》編寫組工作會議在黑龍潭召開。李世宗、楊世光、郭大烈、王震亞、牛相奎、林向肖、和鍾華等出席,我被安排為會議秘書,並負責明代文人文學部分的編寫。每天早晚,各位先生都在黑龍潭畔散步、徘徊、靜思,有的看潭底咕咕冒出的串串水珠,有的在鎖翠橋聽飛流直下、水花四濺的水聲,有的停立在得月樓前仰望郭沬若先生親書的兩副楹聯。其中一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抒情言志天衣妙裁,寫景寫物大筆如椽。有人禁不住擊掌讚歎:妙!實在是妙!文字、書法兩絕,為黑龍潭錦上添花。

1978年仲夏,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來麗江寫生、創作,我陪同他連續兩天到黑龍潭裡的麗江縣圖書館看館藏書畫,他對明代納西族詩人木公、木增的詩和書法大加讚賞。對納西族畫家周霖的畫和書法看得特別仔細,有時在一幅畫前會沉思很久。最後一天下午,他走出圖書館在潭邊漫步,遠眺玉龍雪山,再看水中倒影時,他聲聲稱奇,並在龍神祠北邊出水口捧起泉水慢慢品嚐,然後,走回圖書館大門口停下,對我說:“你們麗江地靈人傑,文化深厚,今後還會出很多人才。現在我終於弄明白了,40年代,我的老同學李霖燦先生為什麼來到麗江就不走了,他住了4年多,從此一輩子寫、畫玉龍山,一生研究東巴文化,把麗江當作他的第二故鄉。”吳先生還說,上世紀40年代,他在法國留學就聽說過麗江,這次來麗江,深深感受到了納西人民的熱情好客,金沙江、玉龍山、黑龍潭、大硏古城很美!納西文化獨樹一幟!今後來麗江來黑龍潭的國內外客人會很多很多!

吳先生的話,後來都在麗江應驗了,黑龍潭可以作證

【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張信 於2017年拍攝

【作者簡介】張信,男,納西族,玉龍縣巨甸鎮古渡霧露灣村人,本科學歷,高級記者。生於1949年,1968年麗江市一中畢業後參軍,參加過核實驗工作,1975年復員。1978年考入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雲南日報社工作,先後任麗江記者站站長,雲南日報社民族部主任,《文摘週刊》主編,多篇作品獲全國全省獎。

【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圖文提供 張 信

【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第281期◇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張信】麗江黑龍潭瑣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