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的愛意表達,為何更令人動容?

3月15日,一段“感人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流傳,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對祖父母為給隔離中的孫女莫妮卡慶祝11歲生日,趕到她家樓下,高舉告示牌祝其生日快樂。從窗口看到這一幕的孫女莫妮卡感動得流下眼淚,受疫情影響,他(她)們無法像往常那樣擁抱,但是仍互相送上飛吻。


疫情時期的愛意表達,為何更令人動容?


就事論事,如果親緣之間的愛意表達,發生在尋常生活中。可能就是一種結構性的表達,儀式性的釋放。但是,當美好的儀式感蒙上災禍的背景時,反差所帶來的衝擊感,會讓“親緣不棄”顯得更加動容。要知道,在人類所有的情感之中,親緣之情,從來都是最樸素,最堅韌的存在。
尤其,對於“往下親”的親緣邏輯,貌似全人類都差不多。因為,作為長輩來講,經歷的越多,對於生活的理解相對就越深刻。這種情況下,對於晚輩的愛,可能就更為深沉。作為祖父母來講,以生命的尺度來看,已經處於人生的後半程。
於此,對於生活的理解,可能更注重親緣的表達。畢竟,人生無常,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他(她)們會冒著風險,隔窗也要給孫女慶生。說實話,作為11歲的孫女,可能根本不會理解,這場疫情意味著什麼,但是,對於祖父母的愛意,她總還是能感受得到。
甚至,當她真正長大,有足夠的認知力後,會覺得祖父母曾經的行為“瘋狂又可愛”。說到底,疫情會疏離人與人的關係,但是,基於親緣關係中的樸素之愛,可能永遠不會磨滅。甚至,這種樸素之愛的存在,也讓人們在面對疫情氛圍時,不在顯得那麼孤獨和無助。


當然,就“意大利祖父母隔窗為孫女慶生”的事情來講,只是這場疫情中的“暖流”之一。事情本身並不熱烈,也並不宏大。但是,卻可以穿越時空,動容不同地域的人們。而這背後的催動,以及親緣內在關聯,著實值得深思和玩味。
愛,本質上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依照艾裡希·弗洛姆的理論:“任何愛的理論,都必須從某種人的理論和人類的生存理論開始。儘管我們在動物中也發現愛,或確切地說相當於愛的行動,但它們的情愛,主要是它們本能器官的一種稟賦,而從人的身上,只能夠發現殘存的本能的器官在起作用”。
言外之意,人類存在的最基本事實正是他(她)脫離動物界的存在,超出本能的適應性。所以,就拿“意大利祖父母隔窗為孫女慶生”的事情來看,在基本的事實中,祖父母肯定知道疫情意味著什麼(最壞的可能:就是因感染病毒導致永生的分離)。但是,他(她)們卻更渴望讓愛意抵達孫女。
這種情況下,理性和感性是交織在一起的。因為,沒有被愛重新結合的分離意識是羞恥感的來源,同時,它也是罪惡感和焦慮感的來源。所以,這也是至親至愛離世後,人們如果不能見上最後一面,總會覺得特別遺憾和惋惜。

作為人來講,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只有如此,孤獨才能被解脫出來。事實上,所有時代和文化中的人,都面臨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如何克服分離,如何達到共情,如何讓生命更值得留戀,如何超出個人生活並發現一致。
這些問題,自有人類文明開始,貌似就沒怎麼變化過。並且我們會發現,雖然世界各國的人,語言不相同,文化有差異。但是基本的情感勾連,卻總是相通的。意大利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意味著,任何國家,任何地域都存在這樣的感情互動。
並且,會將其中的美好解讀出來,反覆地去感受和咀嚼。畢竟,越是特殊時期,就越應該強化人性的美好。只有如此,人與人的空間,才不會被病毒隔斷。愛的力量,才能從態度走向行為,成為無堅不摧的一種存在。
疫情本身會催化愛的表達,這其實不難理解。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主要強調的不是陌生人之間的情誼,而是親緣之間的勾連。因為,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最多隻是互助,談不上感情。而親緣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不容易破裂的。起碼,在固有的道德秩序下,大多數人是不會輕易拋棄至親至愛的。
比如,在這次疫情中,“愛的表達”呈現出“井噴”的趨勢,主要集中在“親子關係”和“戀人關係”上。因為,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恐懼,對生命的認知才會更加深刻。不得不承認,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是“吃一塹,長一智”。

至於,前輩直接告訴晚輩“歲月靜好”就是幸福,絕大多數人是不會理解的。一場全球性的疫情,直接的觀感裡,就是在跟病毒纏鬥。但是,當每一個人掰開自己的內心時,往往看到的是內心的掙扎和無奈。而這本身可能才是人類最難熬的部分。
當然,回到“感人視頻”上,為何是“祖父母隔窗為孫女慶生”,而不是“孫女隔窗為祖父母慶生”,這其實並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在“往下親的邏輯”裡早已註定。從根本上講,往下親的基質裡,有很大一部分,是對於“死亡恐懼的克服”,因為,從生命的尺度來講,子孫算是對祖父母生命的一種延續,無論是“道德說”,還是“基因說”,都可以講得通。
不得不說,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對於兒孫滿堂的期盼,應該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作為個體來講,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最難熬的就是“擔憂自己跟世界不再有任何聯繫”,這在一定程度上,比死亡本身更讓人畏懼。所以,祖父母在面對這場疫情時,難免會被這樣的氛圍觸動。
而作為孫女的感動,可能就是一種對“宅家隔離”的釋放性表達。畢竟,她才11歲,不可能對親緣之情理解得太過深刻。甚至,她對於疫情的牴觸,很大程度上緣於不能出去自由的玩耍,而非是疫情本身可能帶給她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