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雲破處巾幗披霞來——記陝西援鄂醫療隊成員、西安石油大學醫院護士宋彥霞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 通訊員 惠笑吟 鄧勤勤)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大地籠上了一片陰雲。面對肆虐的疫情,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許多醫護工作者主動請纓、選擇了逆行而上,陝西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成員、西安石油大學校醫院護士宋彥霞就是其中一個。

2月24日,經過四天緊鑼密鼓的集中培訓,宋彥霞迎來了她的第一個班——凌晨1點到5點,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發熱病區工作。儘管已有充分心理準備,但面臨即將到來的一切,宋彥霞還是感到一分緊張。

駐地離醫院有二十多公里。乘坐他們的通勤專車622路公交車至少45分鐘才能到達。醫院按照汙染程度劃分為綠區清潔區、黃區緩衝區和紅區——傳染病人所在的重汙染區。在第一緩衝室,宋彥霞和小組成員一起,開始全副武裝:兩層口罩、三層帽子、三層鞋套、三到四層手套、一套隔離衣、一個護目鏡、一個防護面屏、一套防護服,裡面還有原本自己穿著的貼身衣物和臨時作為工作服穿的病號服。好不容易穿上這些,還沒進紅區,宋彥霞就覺得憋氣、渾身不適,滿身大汗,每一個動作都比平時艱難。

通過五道門、四個緩衝間,進入核心區域“紅區”,四周濃重的消毒水味刺激得宋彥霞陣陣噁心。不到二十分鐘,宋彥霞就開始感覺缺氧,頭臉勒得生疼卻無法觸碰,她不斷鼓勵自己:“疼說明我封閉得好,我是安全的。堅持!”

走進病房,醫護人員開始逐個在患者床邊進行交接。宋彥霞強忍不適,逼迫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他們這組的六個人要接手47位病人。患者們總體情況相對平穩,這是件好事。但令人不安的是,同組另外兩人和她一樣,也開始出現噁心、頭暈、乏力的環境不適症狀,大家都硬撐著堅持工作。

凌晨3點,宋彥霞終於忍不住了。她慌忙衝進緩衝四室,來不及脫下最外層的防護服,嘔吐物已經噴湧而出,口鼻瞬間被淹沒。緩衝四室與病房只有一門之隔,汙染程度不言而喻。呼吸還是暴露?電光石火間,緊跟出來的吉林護士迅速扯斷宋彥霞兩層口罩的帶子:“快呼吸!別嗆著了!消毒完到三室去戴上新口罩!”為了防止汙染,病區有嚴格的程序,只能單向進出。宋彥霞這一出來,就不能再回病房去了。

首次出征就要提前離場,宋彥霞身體難受,心裡更沮喪。短短兩個小時,她臉上已經起了深深的壓痕和水泡,用雙氧水漱口和用碘伏消毒鼻孔耳道也給她留下了麻苦的感覺。走出緩衝區,門口的醫生看到宋彥霞狼狽的樣子,寬慰她說:“第一次進去都這樣,適應了就好了。”

“面對困難,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宋彥霞給自己鼓勁兒。按照上級醫生的指示吃下預防藥品後,她繼續投入了自己的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宋彥霞漸漸適應了工作環境,找回了工作節奏。各項流程都熟悉了,先進設備能夠熟練應用,各種用品都瞭然在心。有病人好轉了,有病人出院了。一起工作的“戰友”們也都熟悉了。這些都讓宋彥霞感到安心。

病區裡沒有陪護,47位病人的一切需求都得由當班的6名護士來協助處理:為痰多的病人拍背,為不能自理的病人換尿不溼,每2小時一次為重症的患者翻身……工作量可想而知。大部分患者都比較平靜,可是病痛總是消磨人的意志,難免有焦慮的患者通過“不聽話”來舒緩情緒。有時是不戴口罩,有時是違反規定打開病房大門,有時是找個藉口到走廊裡溜達,有時是不停地按呼叫器找護士來說說話。“我們是醫務人員,總得盡最大的努力安撫他們身心的不適。”宋彥霞說,“以心換心,病人有良好的反饋就會安撫我們的疲憊。”

一次,宋彥霞遵醫囑為一位入院前摔跤了的老人換藥,醫囑用雲南白藥敷腳踝。宋彥霞一邊細心操作一邊聽老人訴說。憑著多年臨床護理的經驗,她把老人的褲腿往上拉,發現果然如她所料,膝蓋處還有大片的破潰。宋彥霞給老人換了藥,同時溫聲細語地紓解老人的情緒。換藥結束後,老人指指宋彥霞背上寫的“西安石油大學”字樣,豎起大拇指說:“陝西最棒!”她還叮囑宋彥霞:“你和我女兒差不多大,又是遠道而來的,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雖說每班只有四個小時,但加上前後交班、消毒換服等外圍工作,再加上在駐地和醫院間的往返耗時,回到房間後按照感控要求燙洗所有衣物、衝淋至少半小時的熱水澡等花去的時間,宋彥霞每天至少有十二小時在與新冠病毒搏鬥。沒有專門的休息日,下班就是休息。因為忙碌,宋彥霞常常顧不上問問家裡的情況。

第一次入重症區那天,是宋彥霞父親79歲的生日。怕父母知道了擔心,在武漢工作了這麼多天,她始終瞞著父母,自己的小家則全部交給了丈夫。由於她下班的時間不固定,一家三口經常只能兩三天視頻一次。 即便這樣忙碌,校醫院黨支部還是收到了宋彥霞發回的入黨申請書。信中她堅定地寫道:“我承諾:面對疫情,絕不退縮,不畏艱險,責任上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