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帶來什麼樣的新未來?

3月4日,中央在一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被稱為“新基建”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承擔著疫後經濟復甦使命,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很快成了產業界熱門概念。 本次“新基建”對產業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截至目前,13個省份相繼公佈2020年投資計劃,投資金額已高達34萬億,相當於2019年全國GDP的三分之一,且這一數字依然在增加中。從投資規模來看新基建比當年的四萬億更可觀。而從投資方向來看,新基建會更多聚焦科技相關產業,正是因為此,科技巨頭有望吃到這波新基建的最大紅利。

那麼,新基建可能對於互聯網行業有些什麼影響呢?首先,互聯網行業會有些什麼機遇呢?筆者覺得,這一次的新基建,對於互聯網企業和整個科技行業會有著很大影響。

首先,從過去所說的基建來看,主要是指2008年的高強度的基建計劃,那一次基建雖然有一些弊端,但是也給中國帶來了高效率的高鐵等基礎設施,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基建已經具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但是現代化的產業結構更加需要的是高效率的信息化的基礎設施支撐,在這方面我國的基礎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

比如說我國的工業從長遠來看,信息化的基礎還很薄弱,還沒有完成數字化,更談不上高度智能化,而且設備之間很多的標準還不相互統一,這使得工業互聯網大有可為。數字化基建就是說更加提升基建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從而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以及供需匹配的效率。同時,雖然傳統的基建已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交通效率,但是信息化的效率還不夠加強,數字幾件有可能能夠讓人際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跨地域的交流,從而讓商務交流更加便捷。

第二就是數字基建符合中國經濟轉型的主方向,那就是數字經濟。中國的數字經濟已經有了很龐大的規模,在全球範圍了處於前列。數字基建將帶動數字經濟的發展。過去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主要是消費互聯網,充分利用了市場的力量,以市場自發形成為主,而未來我國將在新基建後提升我國的數字經濟基礎水平,強化產業互聯網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從而使得數字經濟的產業鏈延長,更加提升產業效率。

第三新基建更加地重視綠色化和可持續化,過去的基建雖然效率高,使得我國有了基建狂魔的稱呼,充分應用了我國的人力資源豐富的特徵,但是也造成了大量的汙染,不夠綠色化,而新基建專注於的數字技術,帶來的汙染更少,更加可持續化。

當然,數字基建的規模投資也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不能盲目大規模投資,要帶動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數字基建的隊伍當中,未來需要國企和民企共同推動數字基建,要積極發動民企參與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和投資項目,從而推動原創性技術的創新。

關於新基建的一個問題,有一個疑問就是投資量還不夠大,同時帶動的就業還不夠多,但是筆者認為在新經濟時代不能來孤立地看待這個問題。對於人工智能等行業,很多學者有個根本的觀點就是說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使得很多人失業,同時也會創造很多的新職業,數字基建也是如此,隨著投資下去,可能將促進勞動力的轉型。數字技術需要一定的知識含量才能進入核心的部門,但是也要看到,這會拉動我國的勞動力的素質提升,通過培訓等項目來提升勞動力的知識水平,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未來的勞動力必然會需要更高的技術素質,而推動數字基建可能培訓更高素質,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勞動力隊伍,同時,數字基建的產業鏈很強,隨著數字基建的發展,很多的新職業也會誕生,比如說數據標識就是一個引入注目的新行業這些新職業和程序員和工程師隊伍將形成均衡的人力資源結構,從而拉動就業。

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在上世紀90年代說過這麼一句話:“計算機時代的蹤影無處不在,唯獨沒有體現在生產率的統計數字中”。也就是說,他對通過技術進步來保持一個比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是持一種懷疑態度的,因為他至少沒有在美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這是一個關於新經濟的質疑,但是這方面問題也有爭議,首先新經濟對於全要素提升率的統計比較複雜,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信息技術對於經濟增長率有著顯著的作用,根據社科院蔡躍洲的測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數字經濟呈現出超高速發展;數字經濟整體的增長速度,從1993年開始到2016年,測算的是17.5%,這個增速比同期的GDP增速9.5%是高很多。更有意義的是數字經濟所呈現的結構性特徵。首先,數字產業化(數字部門)的年均增速為14.8%,接近15%;而由滲透性衍生的產業數字化這部分,整體增速則高達24.1%。這意味著 ICT的滲透或者說推動產業數字化將是未來我們形成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方向或者動力來源。第二是新技術對於經濟作用的增長作用具有滯後性,很多技術都是延長了一段時滯才對經濟增長顯示出了作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也有人質疑新技術對於經濟增長沒有立竿見影的作用,第三,新技術對於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很大的作用,比如疫情讓社會和政府更加認識到了大數據和智慧城市的作用,經濟和社會治理體制的變革對於經濟增長和民眾福利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中指出,技術的增長有內生性,會逐漸生長出新的內容,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在《大停滯》 中指出,近幾十年的技術的發展並沒有人們想想象得那麼的高,正如彼得泰爾所說,我們以為會出現其他更大的科技成果,結果卻只出現了十四個字符(推特)。但其實技術到了某個階段自然會出現某種限制,但是新基建這種對於技術的高強度投資,可能能夠使很多技術成果實現連接,最終出現某種新的重要技術成果,,回觀二戰後,大量技術成果也是在二戰的高強度技術投資成功實現軍轉民,DARPA對技術研發的高強度支持也促進了很多重要技術的發展。因此要對技術的發展有信心

因此,數字基建和傳統的基建有著一些不同之處。未來有著很廣的前景。

END

校對/審核:申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