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加碼」的空間

基建“加碼”的空間

還有多大?

■李宇嘉

自1998年以來,我國經歷了三輪大規模的基建投資潮,特別是2008年以來的10年,可謂基建投資的“黃金10年”。根據wind數據統計,過去10年基建投資年均同比增長19.3%,佔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比重為24.5%。從2013年開始,基建投資佔總投資比重從20%升至2017年的27%。近期,基建投資“再發力”,多地已公佈下半年“補短板”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規模達到數萬億元;鐵路機車車輛投資和相關基建加速推進,在此刺激下,業內預測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重返8000億元以上。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8月份開始陷入停滯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審批,近期已重新啟動,蘇州和長春新一輪軌道交通規劃已獲發改委審批通過。今年,預計發行1.3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此前7個月發行量約1500億元,剩餘的1.2萬億元或在未來幾個月內集中發行。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76號,明確提出加大對資本金到位、運作規範的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的信貸投放;保險資金要發揮長期投資優勢,通過債權、股權、股債結合、基金等多種形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點工程和重要項目;按市場化原則滿足融資平臺公司的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但是,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基建“再加碼”的空間有限。比如,以近年來發力迅猛的“鐵公機”為例,2007年《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公路總里程達到300萬公里以上,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31.25公里,其中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達到65萬公里,高速公路10萬公里左右,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佔公路總里程的22%,高速公路佔公路總里程的6.7%。根據交通運輸部公佈的《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我國公路總里程477.35萬公里,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49.72公里,均較2007年規劃超出60%,二級以下公路建設過剩。

再看機場。根據中國民航局公佈的《2017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2017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229個,定期通航的228個,全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1.5億人次,同比增長12.9%。其中,旅客年吞吐量千萬級別的機場32個,佔全部旅客吞吐量約78.5%,而年吞吐量300萬以下的機場高達179個,只佔全部吞吐總量的8.9%。旅客吞吐量向“頭部”機場集中明顯,69個機場旅客吞吐量與當地常住人口比超過1,這些機場不僅滿足當地居民出行需求,還吸納吞吐其他城市旅客,而這69個機場吞吐量佔到了全部吞吐量的90%,剩餘160個機場僅佔約10%。

每隔10年,我國就有一次基建大投資。1998年-1999年那一輪基建,儘管有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的考慮,但客觀講,時值改革開放初期,招商引資如火如荼,城市化進程也快速開啟,對基建有巨大需求。同時,長期計劃框架下的“建設主導型”經濟模式,積累的基建欠賬很嚴重。但是,當時基建投資並不大,考慮到包括中央在內的各級政府收支困難,基建資金通過財政向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發行1000億國債的方式籌集,重點投向五個領域,即農田水利、交通通信、地下管網、城鄉電網、直屬儲備糧庫,其中358億元投向農田水利(考慮到1998年洪災)。

2008年-2009年,國家啟動“4萬億投資”,從此開啟長達10年(2008年-2017年)以大項目為主的“補欠賬”基建投資,重點在基礎設施(“鐵公機”等)、災後重建、民生工程(保障房、農村民生項目)、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社會事業(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根據長江證券研究統計,“鐵公機”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大項目佔比超過56%。2008年基建投資增長22.7%,2009年增長42.2%,這10年(2008年-2017年)的平均增速達到19.3%。

目前,大項目為主的基建已到位,“要致富先修路”的觀念應該改變了。基於激活內需和經濟轉型、建設包容性社會、解決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等,新基建的重點應在社會事業為主的“民生短板”上。比如,目前我國城市汙水處理率達90%,而農村僅10%左右;再比如,僅雲南、貴州、陝西和甘肅等四省份,就有216個貧困縣,所有欠發達地區供氣和供暖、基層醫療等設施存在巨大短板;比如,發達或人口密集區,排澇管網、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連接外圍及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和物流及5G等新產業,都對基建有巨大需求。

從過往經驗看,基建投資擴大往往和樓市繁榮聯繫在一起。一方面,有一定現金流支撐的基建項目(比如“鐵公機”),地方出資部分往往要靠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讓金佔政府性基金80%以上;另一方面,房地產對地方稅收直接貢獻率近20%,間接貢獻至少30%以上,公共屬性強的基建項目(比如地下管網),預算出資部分也間接依賴樓市。

本輪基建重點是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新型基建、生態環保等社會事業“補短板”。近年來,財政投放結構趨於優化,以交通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投放下降,社會事業“補短板”投放回升。根據長江證券的研究數據,2018年上半年,財政支出增速排前面的是扶貧、科技、債務償還、節能、社保就業和醫療衛生等,增速分別為39.7%、25.4%、19.0%、16.3%、11.3%和9.8%。另外,樓市調控全面加強,政策和資金緊縮,搭建起了基建和樓市之間的“防火牆”。因此,從“鐵公機”到“補短板”,基建“加碼”的空間還很大。(作者單位: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