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2014-2016 年,北京海淀區中關村的創業大街也曾經人聲鼎沸過。

3W 咖啡作為早期知名的互聯網的圈子和創新型創業孵化器的機構就坐落在此;36kr 也曾在此辦公,現在氪空間還在這裡;黑馬學院,一家做創業黑馬分享的機構,許多創業者都在此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中關村創業大街.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

截止到去年 6 月,中關村創業大街這個傳說中的「創業聖地」已經五週歲了。5 年的時間讓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共累計孵化了 3451 家創業團隊,累計獲得融資團隊 1181 家,總融資達到 731 億元。

自從 2014 年 9 月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提出之後,全國正式進入萬重創業的大浪潮,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如同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一樣,瞬間席捲了全國。

至於為什麼會突然想起這個,因為前段時間我突然想買一個新包用於通勤,想要有些不同的設計和功能,於是想起來幾年前曾經流行過所謂的「智能揹包」。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智能揹包在當年也算是有一點代表性的產品,由此也引發出許多的問題,是不是生活中大部分的產品都適合與「智能」貼上關係?

2015 年的樂泡 HiSmart 城市智能揹包可以說是該品類中的代表性作品,設計上有樂泡一貫的獨到之處,加上智能模塊也做作的比較精美,整個產品的完成度相當高。

歸納總結上來說,智能揹包的「智能」屬性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一是集成了一些電子產品功能,比如可以連接手機藍牙進行隔空操作的模塊,比如模塊化的充電寶,有的甚至還內置有 SIM 卡,另外內置 GPS 定位也是不少揹包具備的功能。

第二點則是專門為智能產品而進行的設計與空間分佈,比如內置有筆記本、iPad 區域外還有充電寶,線材收納等區域,耳機線和充電線可以經過專門的設計從而隱蔽優雅的伸出揹包等等。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這在當時營造了一種「更完美更未來的出行裝備」的錯覺,以為人和手機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揹包作為中轉和支撐。但可惜這樣的想法後來驗證完全是方向錯了,多此一舉。

如果說萬眾創業帶來的是智能硬件創業熱情和想法,那眾籌平臺的快速發展無疑成為了滋生和孕育這些想法的土壤,並讓其中一些成功落地結果。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根據鳴金網的統計,在 2015 年 5 月 31 日時,全國比較知名的 9 家知名眾籌平臺的募資規模達到 38.08 億元,成功發起 1198 個項目。

京東眾籌、淘寶眾籌、青橘眾籌、天使匯等都是當年在智能硬件領域非常有名的眾籌平臺,各種稀奇古怪的智能硬件都從這些眾籌平臺中誕生,一時間這些眾籌平臺都有點硬件工廠的意思。

2016 年以前這些眾籌平臺上都是什麼樣的產品?在知乎有一個話題叫「有哪些特別扯淡的智能硬件」,其中得到高票數的回答幾乎都在 2016 年之前。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代表性產品如智能水杯、智能飯盒、智能衛生棉條、骨傳導音樂睡眠枕頭、智能鋼筆、智能珠寶等等。

歸類來看的話,一種很像老年人養生騙局一樣,只不過把之前什麼磁化水之類的行為換成了智能提醒喝水,記錄飲水習慣,播放音樂放鬆身體助眠等等。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校正坐姿的智能筆. 圖片來自:搜狐

另一種則是強行智能,比如智能衛生棉條、智能筆、智能珠寶等等,從邏輯上就不通,智能鋼筆妄圖用那麼一丁點大的傳感器來改善小孩子坐姿和握姿,不然筆尖就會縮回去,還會用語音提醒。但是概念全是生搬硬湊,實際體驗又差到不行。

就像當時大部分的智能硬件一樣,經過幾次大浪淘沙般的淘汰賽後,那些不實用的,強行蹭上智能車的產品如今已經杳無聲息,而智能揹包也已經逐漸從從業者的視線中淡出。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智能揹包的消失和這今年共享經濟以及科技無線化的快速發展也有著直接關係。在共享充電寶走上街頭大部分商鋪之後,帶充電寶出門這一行為的必要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同時快充技術的發展也讓「隨時隨地充電」逐漸被「快速充好電」這一概念取代。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另一方面,原先為充電線和耳機線進行的設計,隨著 TWS 真無線耳機與無線充電的流行也逐漸不再成為優勢,線材的必要性乃至理線這一行為,都被無線化帶來的優勢拋之腦後。

這些都是智能揹包等產品逐漸從我們眼前消失的直接原因,而揹包這一概念也終於迴歸到最原始的需求上,只是許多揹包在內部空間仍舊保留了筆記本電腦和 iPad 的夾層區域,功能分區更加合理。

翻回頭來看,快充和無線化帶來的便利性固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更根本的原因是這些產品本身的「智能概念」過於脆弱。這些智能附加價值既非剛需,又和產品本身連接不夠緊密。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那麼有價值的做法是什麼?成功存活下來的小米生態鏈就是一個不錯的答案,或許他並非一個標準答案,但它的成功發展一定有其價值所在。

在小米生態鏈產品中,最成功的產品應該要數小米手環,憑藉著小米手環的低價和巨大的出貨量,小米在智能穿戴市場牢牢佔據著第二的位置。智能穿戴設備也是少數還有影響力的智能硬件,而從去年到今年,智能穿戴設備甚至還出現了一波回潮,尤其是智能手錶和智能眼鏡都推出了數款新品。

另一個發展方向則是智能家居。在小米之家的店鋪中,除了手機及周邊產品之外就屬智能家居類產品了。從人體傳感器到燈泡,從落地扇到電動拖把,從空氣淨化器到淨水器,都是會直接影響人與家庭環境關係和交互的產品。

在小米的生活類電商平臺「小米有品」中同樣也有眾籌版塊,從今天來看,目前在眾籌的商品已經很少見當初那種不實用的產品,更多的是純粹生活類用品,或者能夠連接米家的產品。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我上個月在小米眾籌買了一臺帶無線充電的紫外線消毒盒,就是一個很純粹的產品,只有一個按鈕,按下就會自動啟動紫外線消毒,上面的蓋子則可以無線充電。

如果是在幾年前,這個產品可能會具有藍牙連接或者 Wi-Fi 連接,能夠 app 控制開關,完成後能夠 app 提醒等等。但一款「正常的消毒盒」其實只需要一根電源線和一個開關。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當年智能硬件潮最勁頭最大的時候,大家想的是「不管什麼產品先加上智能再說」,這其實也算是一件好事,因為有句話叫「只有浪潮退去才能看出誰在裸泳」。

這次硬件創業浪潮也為我們檢驗了究竟什麼產品,以什麼形式切入智能領域能夠活下來,同時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而經過這些浪潮活下來的產品才會更具實用性和生命力。

今天,硬件創業其實依然在繼續,只不過已經有種人到中年的成熟感,產品也更加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在褪去當初的不切實際之後, 現在名為 IoT 的生態正在生根發芽,在和時下火熱的人工智能進行結合後,這些產品正在「名符其實的智能設備」這條路上越走越寬。

幾年前流行過的智能揹包們為什麼都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