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2019年初新聞發佈“2019年度國考筆試,《易經》冷知識成為考題”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國考作為招考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的方式,為什麼會將《易經》列為考試範圍?《易經》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籍?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在中國,許多人對《易經》的認知都停留在“占卜”與封建迷信上,部分網友發出“當公務員還要學學算卦”等類似調侃。但大部分網友則認為“肯定要考,中國人連《易經》都不懂,做什麼幹部”、“《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被列為群經之首,早該考了!”考《易經》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此舉值得點贊。

我們追溯古人對《易經》的評價,發現有兩個代表性的看法。初唐宰相虞世南說:“不學易不可為將相”。藥聖孫思邈說:“不學易不足以言太醫”。可見,在軍事、政治、醫學三個不同領域,都把《易經》當作最高學問。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近代,科學家錢學森把《易經》稱為“科學的經典”。日本明治維新時組閣的原則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閣。”,還有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承認他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來自《易經》的啟發。

《易經》一書凝聚了中國古代聖人的智慧,其最終目的是要闡明宇宙萬物生存演化的原理,《易經》研究天、人、地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倡導“天人合一”,所以《易經》首先應用於天文、曆法、氣象、中醫等學,中國古代這些學科的創見也最多。同時《易經》蘊含著豐富的數理思想,不僅促進了中國古代數學、物理學的發展,在17世紀以後,其影響力通過文化傳播逐步擴展到西方。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易治聖賢,不治匹夫,治百世,而不治一世”。從本質上看,《易經》是一部探索宇宙人生規律的典籍,它以別具哲學思維的方式,揭示了萬物變化、未來事態發展的規律,中國乃至世界各門學科都可以從中找到源頭。

《易經》的陰陽思維,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為人處世要剛柔結合。《易經》的“天、地、人”三才思維,廣泛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易經》的五行思維,對人體健康養生、中醫的發展、中國建築學起到極大的啟示作用。《易經》的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詮釋了宇宙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

《易經》的智慧小到指導人的言行舉止,大到治理國家。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易經》中說“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物極必反,不管做什麼事情,哪怕我們的初心再正確,但如果行為太過,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唯有居於適當的位置而能節制,用中正之道來指導我們的行動,這樣做事情才會暢通無阻。

生活中,許多錯誤可以提前規避,只是從小到大,我們並沒有機會去學習。《易經》正好是這樣一本可以指導人生,幫助我們規避風險的人生指南。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經》的智慧其實早已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易經》納入國考,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重視與復興,更是要讓經典的易經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和思想的昇華。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那我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的《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註釋和插圖。還原最真實的易經,讓你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在書中領悟古人的智慧。

讀《易經》可以啟迪智慧,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豁然開朗;讀《易經》可以獲得關鍵時刻的破局之道,可以通曉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職場生活中受益。

《易經》被納入國考,是否意味著它將擺脫迷信成下一個國學風口?

這本書才56塊錢,也就是兩包煙錢,就可以領悟古人的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