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新冠:傳染病史帶來的教訓

從歷史看新冠:傳染病史帶來的教訓


撰文 | 何柱威

製版 | 趙利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劉慈欣《三體3:死神永生》


從SARS、埃博拉再到新冠肺炎,人類不斷在為蔑視自然而付出沉重的代價,並且屢教不改,甚至輕視病毒所帶來的危害。日前,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最新文章,從傳染病史的角度剖析“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從不同的案例分析中總結傳染病帶給我們的經驗與教訓。


傳染疫情的三幕劇


在1972年出版的《傳染病的自然史》一書中,微生物學家麥克法蘭·伯內特和戴維·懷特曾預言“傳染病未來將是一個索然無味的研究領域”,他們承認總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危新型傳染病出現”的風險,但過去50年並沒有爆發這樣的疾病。在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概只有歷史學家才會對流行性傳染病感興趣。


可惜的是,這個預言是錯誤的。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皰疹、軍團菌肺炎、艾滋病、SARS、埃博拉病毒,再到目前的新冠肺炎,有太多的傳染病不斷威脅和擾亂人類的正常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學家總會發揮重要作用:在他們眼中,找出社會如何應對傳染病的正確方法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例如,查爾斯•羅森伯格從《鼠疫》中獲得靈感,對一場流行疫情的爆發、遏制、解決過程進行建構——把流行性傳染病疫情比作一部三幕劇:


在最初時,疫情的跡象非常細微,無論是處於自我安慰抑或保護經濟利益的需要,人們往往忽略這種異常跡象,直到疫情的爆發和死亡的加速才迫使他們承認疫情的存在。


在第二幕,人們通常會追溯疫情爆發的起因,希望從中得到理性的或感性的合理解釋。反之,解釋也會對公眾的後續行為產生連鎖反應。正如目前各種囤物資一般,這些行為和疫情本身一樣,同樣具有一定的破壞力。


到最終,出於人們的共同努力或人類抗體的出現,疫情總會結束。正如羅森伯格所說,“流行病始於某一時刻,在一定空間、時間內進行,遵循一條不斷增加的情節線,發展成一場危及從個人到群體性的危機,然後,逐漸走向落幕。”


目前看來,關於新冠肺炎的這場三幕劇,先是在中國上演,隨後波及世界各國,成為了“全球大流行”。


傳染疫情的歷史分析


羅森伯格提出,傳染病疫情同時為社會分析提供了取樣裝置——為人們揭示了在一個群體中,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在應對流行性傳染病中,“責任追究”這一環節引起了歷史學家的重視。

從中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商販,總有特定的群體會受到人們的指責。通常,人們利用宗教、種族、民族、階級、性別等因素構建話語體系,對不同群體進行社會劃分、指責和追究。隨後,各國政府會採取相應解決措施,如強制接種、實施檢疫等。一般說來,這個步驟總是發生在特權階級對無權階級的干預中,由此導致社會衝突的加劇。


另外,歷史分析另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醫療和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往往不能兌現承諾。比如,在1798年時便得出“疫苗接種能夠根治天花”的結論,但卻花了將近180年才取得成功。1900年時,美國舊金山的衛生官員封鎖唐人街,只有白人能夠出入,試圖通過這種辦法遏制黑死病。顯然,這種干預不能奏效。


梅毒是20世紀早期的一大高危傳染病毒,從理論上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禁慾準則或遵守一夫一妻制,這個病毒是可以被消滅的。但正如美國一位陸軍醫療官員在1943年所言,“性行為不可能不受歡迎”。當青黴素被研製用於根除梅毒時,部分醫生卻因擔心青黴素消除對濫交的懲罰而不推薦使用。


以史為鑑,新冠防治應嚴防這些問題


從目前來看,在新冠疫情防治方面,中國採取的積極應對措施延緩了疫情的全球性傳播,中國經驗正在傳向世界各國,如方艙醫院、封城管制等,幫助其他國家有效控制疫情。那麼,在歷史學家看來,新冠防治還需要嚴防以下問題。


首先,病毒傳播伴隨著對群體的汙名化。無論是1900年的舊金山瘟疫,2003年的SARS還是如今的新冠肺炎,反華敵對都是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其他國家的人們往往把病毒與華人畫上等號,這種現象必須得到正名。


其次,流行傳染病嚴重威脅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曾經的鼠疫、黃熱病、埃博拉和現在的新冠肺炎,奪走了許多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高死亡率反映了醫護人員樂於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但同時也在向各級政府提了個醒——必須高度保護一線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為他們提供充足的“人力,物資,合理運轉機制”,保障生命安全與戰“役”成功的兼得。


此外,作者同時認為,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在防治其他“大威脅”——截至3月12日,新冠肺炎導致約5000人死亡,這個數字在每年美國流感死亡人數中只佔少部分,但仍有許多美國人拒絕接種流感疫苗;中國每天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達5000人,在戒菸控煙方面的工作卻總是有心無力。由此,作者呼籲人們在防治新冠肺炎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這些“大威脅”疾病,並出臺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衛生政策。


1976年,一場“豬流感”恐慌襲擊美國,時任總統福特支持大規模免疫接種,當美國人因接種疫苗引發生病甚至死亡時,“豬流感”並未如期而至,成為福特後續競選失利的導火索;1981年艾滋病爆發之時,里根總統忽視艾滋病的蔓延,卻以壓倒性優勢贏得連任。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並沒有效仿里根的不作為,而是積極應對新冠疫情。


總的來說,回顧人類傳染病史,我們能夠反思出不少經驗與教訓,能夠把正確的經驗用於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治當中,把錯誤的教訓及時捨棄,這才算是真正取得戰“疫”勝利。



參考文獻:

[1] David S. Jones, M.D., (2020). History in a Crisis — Lessons for Covid-19. NEJM. DOI: 10.1056/NEJMp20043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