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為什麼睡懶覺很容易,早起很難?

為什麼吃美食長胖容易,減肥很難?

為什麼玩遊戲、刷短視頻很容易,自律讀書那麼難?

答案是:熵增。

熵,它是一個物理名詞,衡量的是體系混亂程度,是系統裡的無效能量。

從無序變為有序難,從有序變為無序容易。

搭積木需要30分鐘,拆積木只要3秒鐘。

把複雜的事情做成,需要無數個環節都考慮周密,而毀壞它,可能只因其中一個要素。

熵增,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

一個官僚型企業,僵化教條,面臨衰退,這說明企業體系熵增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再發展下去,可能瀕臨死亡;

一個人臨近中年,在職場上原地打轉,這說明個人體系也早已累計了大量熵,如無突破,個人也將面臨時代拋棄。

熵增,是一條自然界的規律。

薛定諤說: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對抗熵增定律,我們以負熵為生。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01 什麼是熵增定律

1854年,德國人克勞修斯提出了“熵增定律”,克勞修斯認為,在一個封閉系統裡,熱量的流向總是從高到底,並從有序到無序。

這就如同你走進酒店的房間,剛進入時,一切都被打掃得整潔有序。但當你在房間裡活動,書桌開始變得凌亂,洗手檯上沾滿水漬,沙發椅子到處堆積衣物……

如若沒有外界向系統輸入能量,熵增的過程則不可逆,最終達到熵最大化,系統陷入一片混沌無序。

“沒有外界”意味著“系統封閉”,“沒有輸入”意味著“無外力做功”。

100多年後,柯達死亡、諾基亞沒落、昔日巨頭被新生事物革了命,更多不知名僵化企業一個個倒下,無不驗證著“系統封閉”、“無外力做功”的熵增必然導致最終潰敗。

個人的熵增也很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自然沉積。

當一個人還是孩子,他的世界每天充滿輸入,此時接觸的新事物被視為“天經地義”。

學校畢業,工作頭幾年,雖然工作佔據了大量時間,但他還年輕,當他看到新科技、新發明不僅能快速適應,還會認為它們很可能“改變世界”。

35歲後,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開始有了“套路”,上班,下班,週末休息,熵增開始不斷累積,新鮮事物“不再可愛”。

年過半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差,這些超出自己認知的東西,第一眼就可能覺得“離經叛道”。

沒錯,個人熵增伴隨著“系統封閉”和“無外力做功”越來越明顯。

如同酒店房間房門緊閉,一個人住在裡面,門把手上卻掛著“請勿打擾”。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02 我的個人轉型

2015年12月25日,聖誕節,那天也是我所在傳統制造企業的班組長培訓日。

當時我的頭腦裡完全沒有“熵增”概念。

但我恰好坐在培訓所在酒店的房間裡,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這天之前,我是這家企業的培訓和生產經理,管理著5位生產主管,50多個工人。每天7點30分準時進入工廠,瞭解前一天晚間生產結果,9點出廠房,和其他生產經理一起,向廠長報告情況。

雖然頭銜尚可,薪水不錯,在他人看來工作頗為穩定,但對我來說,卻感覺深陷泥淖,止步不前,似乎一眼可以看到自己的結局。

在這天之後,我開始履行自己思考後的決定。

2016年,我堅持5點起床,每天使用5點到6點的這一個小時讀書、寫作。

寫得多,曝光的機會就多。

有一天,有人私信問我:我覺得你的文字和我們的項目很匹配,要不要寫一本書呢?

寫書?好的。我們一拍即合。

於是,第一本書《博弈心理學》成稿;緊接著,第二本書《營銷心理學》在2017年4月5日,於常州清明踏青的酒店中(對,又是酒店)上交最後一稿。

現在看來,以“文字”突破工廠的“封閉系統”,與“外力”對接,共同“做功”,促成了接下來的際遇。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03 跳出傳統行業

2017年5月,我偶然看到了自己最喜愛的手機app正在招募培訓經理,特別要求“熱愛學習,文字功底強”。

我以“已寫成40萬字,兩本書即將出版”為重要論據,獲得了這家夢寐以求企業的面試機會。

然後,又在面試後,立刻將當天與公司副總裁討論到的話題寫成一篇推文,併發送給對方。

僅僅隔了一天,我收到了offer,我從傳統制造業完成了個人轉型,成為了互聯網獨角獸企業的運營經理。

在這之後,我感覺自己融入了一朵巨大的浪花中,從活動運營到社群運營,從用戶運營到與國內知名企業商務洽談,徹底與一個“開放系統”對接,不斷地與形形色色的外力“協同做功”。

與此同時,仍舊利用每天早上5點到6點的時間,完成了第三本書《行為上癮》,並在國內知名電商網站進入心理類暢銷榜前九。

我對到目前為止取得的進展感到幸運,也深深地感恩所有對我釋放善意的人們。

但我今天更想說:

接入開放系統,向外界主動做功,這是回頭看來,是“對抗熵增定律,以負熵為生”的有效行動。

我當時不知道這是竅門,但“今天的我”和“看到這裡的你”已經開始明白。

明白歸明白,但具體要怎麼做呢?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04 如何接入開放系統

第一,警惕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是一種慣性,是指人們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後會不斷自我強化,以致輕易走不出去。

當我們年齡漸長的時候,由於我們已經習慣於使用熟練的套路、熟練的工具去處理事務,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路徑依賴”。

但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新科技每天都在更新,現有的套路和熟悉的工具未必是最高效的。

比如15年前會點PS來P圖在旁人看來已經是神技,但今天的美圖秀秀早已能高效實現基礎的P圖功能,對於簡單P圖,如果依舊堅持使用PS來進行,反而不適宜移動場景,速度上也未必能與後者媲美。

第二,遠離平衡狀態。

平衡狀態又被稱為舒適圈。

人性天然好逸惡勞,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更容易睡懶覺,難以早起;更愛貪圖口腹之慾,疏於管住嘴、邁開腿的原因。

給自己設定一定的階段性目標,比如每個月採訪1個牛人,並把對話記錄提煉和寫成一篇文章,就是打破平衡狀態,向他人長板學習的方法之一。

第三,注重複利效應。

水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從室溫加熱到99度時仍舊是液態,但一旦達到100度時卻會突然沸騰,變成氣態;竹筍在地下蓄能三年,一旦破土一日三尺。

這些都是複利效應的體現。

在接入開放系統的過程中,並非一開始投入就能立刻看到結果。

注重複利效應的人要有足夠的耐心,把自己接入開放系統的長板打磨得足夠的長,再加一點運氣,堅持熵減,終將跨越出目前的封閉系統。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05 如何與外界主動做功

第一,習慣有效思考。

每個人的資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有效的地方,形成產出?

這裡就需要思考。

你要思考你喜歡做什麼,你擅長做什麼,什麼是社會的需要,這三部分的交集是所謂的“甜蜜點”,是你應該重點推進的區域。

你還要思考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卡點在哪裡,誰和什麼方法能幫你消除卡點,謀定而後動,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減少熵增。

第二,習慣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整理思考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你先窮盡,再整理

窮盡所有達成目標的可能路徑,再從這些路徑中找到最靠譜、最可行的幾種方案。

過程雖然折騰,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選擇做正確的事,才能踐行選擇大於努力。

第三,習慣建立OKR。

O是你的目標(object),KR是關鍵結果(Key Result)。

比如當時我在寫第三本書《行為上癮》時,我給自己定的O是3個月完成初稿;KR則為每週完成3篇;再往下拆解,則是每天花1小時寫1000字。

把目標分解成關鍵結果,把關鍵結果分解成可執行任務,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任務,最終實現每日主動有效做功。


我,37歲,誤打誤撞,對抗“熵增定律”,做了一次個人轉型

最後的話

熵增定律,是物理學規律。

而我只因幸運,我過去的行動恰好暗合了這些規律。

今天,如果你也面臨著個人轉型,理解熵增定律有利於你始終在對的方向上做功。

最後,祝福你,對抗熵增定律,以負熵為生,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每次為你凝結一個知識結晶,每次都讓你進步一點點。

我是行為心理的研究者和踐行者,《行為上癮》作者,我是何聖君,我的文章會在每週二、四中午12點更新,和你分享我的心得和認知,為了不錯過對你有用的內容,請你關注我,讓我們保持連接,一起擁有睿智的靈魂。我們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