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家長可以這樣做

現在大部分人都知道,棍棒式的教育模式已經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了。但是我們依舊不能夠排除有極個別性格暴躁的父母,他們依舊喜歡打孩子,認為打不打與孩子是否優秀有必然的聯繫,他們覺得就要打罵孩子才能對孩子起到正面的效果。王先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這樣一位虎父。

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家長可以這樣做

有一天晚上王先生兒子的班主任給王先生打了一通電話告訴他,他的兒子在上課期間翻牆出校門,去網吧打遊戲了。王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一時間怒火中燒,掛掉電話之後立馬跑到了兒子的屋子想要問清楚這件事。沒想到事情是真的,而且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天了,只是今天他被班主任抓了現行。王先生聽到兒子這樣說,徹底怒了,覺得自己的孩子本來成績就不好,現在還去翻牆玩遊戲,王先生感覺自己整個人生都沒有希望了。所以他就隨便拿起了孩子書桌上的書打他,邊打邊問他還敢不敢了。王先生的孩子嘴上承認了錯誤說不敢了,但是幾天之後,他又跑去網吧玩遊戲了。

王先生知道之後趕忙和妻子到學校周邊的網吧去找自己的兒子,但是那時候天色已晚,王先生把學校周邊的網吧都找遍了,還是找不到自己的兒子。直到深夜12點左右,王先生在自己家小區旁邊的網吧發現了兒子的身影。當時的他怒氣已經到了頂峰,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發現兒子之後一腳把他踹在了地上,要不是妻子拉住他,王先生還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毆打自己的孩子。

回到家之後,王先生對兒子一直罵罵咧咧,孩子卻一直沉默,沒有說出一個字,即使王先生打他,他也不哭不鬧一直沉默著。其實王先生的兒子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每次一遇到事情,父親就一頓胖揍他,從來都沒有例外。這次依舊是這樣,在父親打完他之後,孩子只是默默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關上了門。

看到兒子的這種態度,王先生好像更生氣了,在客廳破口大罵。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原本乖巧的孩子變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其實,如果孩子用沉默去反抗家長的打罵,家長們就應該意識到,打罵這種方式對孩子已經沒有效了,家長就應該收手,不要再打罵孩子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求救的信號,如果家長不懂得這種信號,只是一味的打罵孩子,不僅不會讓孩子認識到錯誤,而且情況還會更加的嚴重。

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的暴力容易導致什麼後果呢?

  • 一,孩子越發叛逆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王先生的兒子,他在父親打罵之後難道會停止不再進入網吧嗎?當然不會,他們會依舊像以前一樣,不會改正。沉默其實是他無聲的反抗,他會越來越叛逆,家長越不讓他們做什麼,他們越想要去做。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已經出現了這種逆反的情緒,就應當立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立刻停止。

  • 二,讓孩子陷入孤僻

社會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孩子因為父母感情非常的差,常常在家裡吵架,他們選擇了自殺。父母之間的打罵和對抗都會容易讓孩子陷入到敏感偏執的性格當中去,父母對孩子的打罵,更是他們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造成嚴重的心理缺陷。

  • 三,給孩子樹立壞的榜樣

父母經常用打罵解決問題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習慣的模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情況,都容易通過暴力行為去解決,特別是等到孩子長大之後,雖然他們受到了父母的家庭暴力,但是因為受到父母的不良影響,他們極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 四,造成親子間的隔閡

打罵孩子既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分裂,夫妻關係和其他家庭關係也會因為親子之間的巨大矛盾而受到不利的影響。

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做錯事後家長應當怎麼辦?

一,冷靜一段時間

孩子做錯事後家長出現激烈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出現這種激烈情緒之後,不能夠直接將脾氣發到孩子的身上,而應當自己冷靜一段時間,等到情緒平靜下來,再心平氣和的去找孩子談話。

二,學會換位思考

王先生在碰到孩子做錯事情之後,一上來就打罵孩子,從來不問原因。其實孩子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有他們的原因,家長只有搞清楚這些原因,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提出意見和解決的方式,所以家長應當學會換位思考,但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三,懂得尊重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所犯的錯誤只是父母認為他們做錯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家長總是以大欺小,強迫孩子去接受他們的觀點和認識,這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有些事情孩子之所以做是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考,家長不能夠去強迫孩子,更不能得理不饒人,在孩子的面前樹立自己的威嚴,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隔閡感。

孩子被打後若有這些反應,實際上是在“求救”,家長可以這樣做


所以說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根本就不是錯誤,只是他們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家長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予以充分的理解。如果孩子真正做錯什麼事情了,家長也應該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冷靜的思考,平靜地與他們交流和溝通,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