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論語》後,您覺得何為君子?

琲琲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的孔子語錄。關於“君子”,孔子沒有下定義,只是說了很多如何去做君子的話。那麼我們簡單分析一下怎麼做才算君子,最後試著給出一個君子的標準吧。

讀了論語,能夠知道孔子的儒家學說最重視“仁”,“仁”是孔子理想中的最高道德標準。(這個跟孔子後世的儒家還不太一樣。比如後來的孟子提倡的是“仁政”,主要是對統治階級說的了。再後來的大儒們更是發展了一套綱常禮教的東西,離孔子的思想更遠了)什麼是“仁”呢?簡單講就是“仁者愛人”,即關愛他人。這種“愛”照我個人理解,接近於西方說的“耶穌愛世人”的愛。“泛愛眾,而親仁”,就是廣施愛心,就接近“仁”了,這裡的“眾”,我覺得不光是人,還包含一切生物。綜上,符合孔子“仁”的標準的人,必定是君子。但“仁”是孔子的最高標準,達到這個標準那就是聖人了,聖人當然是君子。孔子對君子的標準其實並沒有那麼高。他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意思是君子裡可能會有不仁的人,但小人裡絕不會有仁者。可見,不仁的人也可以做一個君子。

那具體怎麼做才算君子呢?

“君子貞而不諒。”就是說君子堅守正道,不會不顧是非講究信用。比如答應了公司明天要完成一件工作,這件工作非他不可,別人不懂,替代不了他,如果他不去,公司會有很大的損失。可是第二天,他身在外地的母親突然病危,他要去見最後一面,怎麼辦?在孔子看來,親情孝心更重要,人更重要。為了遵守跟單位的約定,不去母親床前見最後一面的人,在單位裡可能是優秀員工,但不是孔子說的君子。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就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但要考慮怎麼做才適當。怎麼做才適當呢?心裡要有“正道”。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重自信,不爭名奪利,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不拉幫結派。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與人為善,同時保持獨立的思考。

“君子坦蕩蕩。”君子光明磊落,沒有見不得人的事。

“君子求諸己。”遇事君子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會盡力促成別人的好事,卻不會幫著別人做惡。

還有很多具體的言論,如“君子喻於義”“君子固窮”等等,不一一羅列了。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得出一個君子的形象,那就是能夠堅持正道原則,不為利益所驅使,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又保持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高潔的操守,襟懷坦蕩,光明磊落,樂於助人,敢於擔當這樣一個形象。


有位好友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態度要莊重不輕浮。做事要盡力,要講究誠信。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結交。犯了過錯要勇於改正。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一切行事以“義”為準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意思同“君子坦蕩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君子態度和順,但不會苟同別人;小人容易附和別人的意見,但其實不能與別人平和相處。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強調言行一致。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一切行事以“義”為準則,具體做的時候要符合“禮”,言詞要謙遜,要講信用。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積極修身求學,雖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則,表明修身求學功夫沒有做到,應該以之為恥。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強調內省的態度,遇事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君子態度莊重,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但並不爭什麼;和大家相處得很好,但不會結黨。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 ,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以求學問道為上,學有所成,自然能獲得祿食,衣食無憂。但學習過程中應安於貧困。





詩歌子寧


君子,是儒家學說中具備完美品格的人,小人則相反。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這個意義非常廣泛,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句子,也是從各個方面來論述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下面我們就看看《論語》中到底是怎麼說的。

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雖然交友廣泛,但不會互相勾結;小人拉幫結派,卻完全沒有道義可言。

二,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不管做什麼事,都會把道義放在第一位;小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三,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心中懷的是仁德,不道德的事就不會幹,小人想的是財富利益,只要能得到財富,什麼事他就會幹;君子關心重視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重視的是恩惠和利益,不會顧及刑罰和法度。

四,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告訴子夏說:你要做個君子式的儒者,心懷天下,為治國平天下而學;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氣量狹小,只為一己私利而學。

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胸懷坦蕩,問心無愧,做人光明磊落;小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總是患得患失。

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會盡心盡力成全別人的好事、善事,而不會促成別人的壞事、惡事;小人則唯恐天下不亂,就喜歡破壞別人的好事,專門煽風點火,幫助別人做成壞事。

七,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與人關係和諧融洽,但有獨立的思想和見解,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則沒有獨立的人格,只求與別人一致,而不講原則,雖然表面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實際卻是面和心不和。

八,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精進向上,是為了通達仁義道德;小人沉淪向下,則是為了貪圖名聞利養。

九,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遇事先反省自己,勇於面對和承擔責任;小人遇事喜歡推卸責任,總是先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十,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矜持莊重而不與人爭鬥,雖然與人關係融洽但不會勾結謀私;小人則相反,喜歡笑裡藏刀,背地裡下絆子,雖然人緣不怎樣,但卻喜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

總之,君子和小人在儒家學說中,是一對人格截然相反的形象,君子心懷天下,小人則自私自利。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正人君子,乃至成聖成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一個儒者的修學目標。


山水人情5


《論語》中經常出現君子這個詞,到底何為君子?


子貢曾經問孔子何為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在說之前,先去做,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這是在做事方面對於君子的要求。


《論語·衛靈公篇》中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依照禮義、謙遜的言語、誠實的態度為人處世。這是在做人方面對君子的要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是做人之根本,是孔子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


《論語·雍也篇》中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這是在學問方面對君子的要求。


《論語·里仁篇》中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是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竊以為,君子不是一個可以用確切定義描述的概念。

如果你做到以上其中一點,也許就可以成為君子了;如果全部做到,那就是聖人了。


堃舍傳播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就是妥妥的君子狀態了。[笑]



熠耀之羽


《論語》的一大貢獻,就是讓"君子″和"小人″這一組互為對立的詞的詞義擴容和延伸。

君子的本意為君主和公卿大夫之類的貴族,在《論語》中孔子把"道德高尚、勤學好問、言行一致、忠勇雙全、襟懷坦蕩、遵法守禮、潔身自好、急公好義、忍辱負重……"等所有正能量的標籤,都貼在"君子″身上,並且成為君子的形象描述。而"小人″一詞則由其本義"地位卑賤從事下等工作的人″演變為"道德敗壞、寡廉鮮恥、貪財好色、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人″。

從此,高高在上的貴族可能是品行低劣的"小人″,而地位卑微的農夫也可能是品行高潔的"君子″——孔子的偉大在於將“君子”一詞的意義範圍擴大,從“有位者”演變成“有德者”。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患寡而患不均″"見賢思齊″"就有道而正焉″的是君子(不以自我為中心有社會擔當);"訥於言而敏行″"恥其言而過其行″"人不知而不慍″"坦蕩蕩″的是君子(言行一致光明磊落謙虛好學);"喻於義""懷德″"懷行″"求諸己″的是君子(嚴於自律理想主義);"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是君子(有獨立思想和人格)……

後世至今褒獎一個人的最高評語就是"君子″——頭條朋友,您以為呢?


寧陽慧哥說事


 在《論語》中為政篇的“問君子”幾章中,孔子給了明確的答案。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說,在說之前先做了,然後再按做的去說。才能被人所信任。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君子胸懷廣闊,小人結黨營私。

第一個觀點,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不但要做,而且也要說。不一定非得做完說,還要說了也做,這也不失為君子所為。 第二種觀點,讓我想起“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話來,確實,有些人表面看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但是背地裡做的事情都是不能見光的。

         關於“君子”我覺得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絕對的,也是分對誰的,我們自己就根據實際做個問心無愧的人就好。


熙耀文化自媒體


《論語》是我國經典著作,根據孔子和其學生的著作及言論而成。孔子的君子觀念是儒家君子人格觀念的核心,而儒家的君子人格觀念又影響著中國幾十代人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國人民心中的道德倫理觀念很多都來源於儒家的君子觀念,可以說孔子的君子觀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濃及其重要的地位。

經常出現君子這個詞,那麼到底何為君子?

子貢曾經問孔子,何為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就是在說之前,先去做,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

《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依照禮義、謙遜的言語、誠實的態度為人處世。這是在做人方面,對君子的要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是做人之根本,是孔子德育內容的全部精髓。

《論語·雍也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半日談


為武漢捐款捐物的,奔走的,支援的,犧牲的,付出的所有的人,哪怕國際上那些說了實話的,公道話的,都是我心目中的君子!人生在世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缺點,人無完人,但是大是大非面前守的住,能貢獻的人,為人類的發現和延續做出貢獻的人,在某一時刻,就是君子!君子不是個人的榮譽,而是人類精神和行為的閃光點!哪怕只有一瞬間!


笑說奇談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是為君子;清心寡慾,不黨不比,是為君子;視天下一,觀眾生同,是為君子;形容枯槁,處變不驚,是為君子;虛懷納物,居下容人,是為君子;不謗不議,不遮不掩,是為君子;不迷己心,不悖人性,是為君子;不媚權貴,不逐蠅營,是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