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01.人类自身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与病毒作斗争的发展史诗

先看几个历史事例。人类应对病毒最为壮烈的例子,莫过于“天花”病毒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直到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这样,天花成为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同时,人类对天花的了解也是最少的。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再来看看鼠疫与霍乱对人类的影响。

14世纪中期,欧洲黑死病(鼠疫)爆发,随后席卷整个西方世界,持续时间长达300多年,使欧洲人口减少了3000万。
1854年,英国伦敦爆发霍乱,鉴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霍乱被视为不治之症。英国流行病学家约翰·斯诺参与控制霍乱并取得成功。

从国内的情况看。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前后仅仅相隔17年,而且是突发事件、且一次比一次凶猛,如果加上诸如禽流感、猪瘟以及地方上发生的诸如手足口病等,可以说,病毒始终不停地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只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有能力打败病毒,保持生存与繁衍,并且维持经济社会按照既定轨道前行。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虽然,从大的趋势来看,病毒的侵扰,只会让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按下“暂停键”,总的趋势不可改变。但是,也要清醒看到,其实,人类在应对各类病毒侵扰过程中,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有的代价还很惨重,比如,这次新冠病毒给全球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金融海啸!

02.封城,既说明了控制手段的极端,但也说明短期时间中内部的不可控性。

这次应对新冠病毒的一个十分有力措施,就是在病毒污染源或核心区实行封城措施,武汉是这么做的,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也照虎画猫。这个措施是非常有效,可以在短期内把感染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内,使之难以大规模传播与爆发。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武汉等城市不采取断然的封城措施,这次的新冠病毒一定没有这么快在国内被控制住,韩国和意大利等也是如此。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如果全面考察病毒大流行情况,就不难发现,这次新冠病毒的传播,尽管城市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在广大的农村,除了偶有回乡武汉人员的直接传染,其余的鲜见有其他案例,更极少社区传播的消息。这个情况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农村人员感染情况极轻,至少给政府全力应对城市的感染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持,否则,两线作战,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第二,农村人员感染少,除了直接传播,没有或极少社区传播,说明了农村居住相对分散,接触性传染概率小,病毒难以大规模、瞬间传播,即便有了情况,也能分割、可控。

所以,当前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乡村这种分散的居住结构,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客观上能给政府留下处置的回旋空间,也避免了两线作战的疲惫。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03.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人类的长期任务。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必须留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腾挪空间。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单说天花病毒,其实,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就已经产生。人们在发掘的法老遗体调查中发现,尸体表面有疑似天花皮疹的痕迹,说明他有可能感染了天花病毒。如果姑且把那时候算作病毒的起点,那么到1980年代世卫组织宣布消灭天花,前后历经3000多年。

而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大量未知领域的进一步接触,不可避免的触发一些新的病毒,从而造成感染。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未雨绸缪是中国人的创造。无论是历史上人类应对病毒的侵袭,还是,应对这次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给我们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当病毒来袭时,越是人类密集的聚集区,越不安全;相反,如果在居住分散区,不但情况比较好控制,而且病毒造成的影响也是有限可控。这也是当下农村比城市安全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要做这个对比分析,主要的考量是,在已经或即将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上,作为规划者和决策者,要有超前思维,在规划建设上,要汲取城市居住密集上带来的问题,进而做出合乎规律的决策。特别是要考虑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城乡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形成农村各个居住地之间的阻隔,以利于把各种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的程度。在空间布局上、在新村的建设规模上,以及可以预见的应对措施上,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隔绝、配套设施等作出有效的布局。


新农村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留下处置空间,新村建设不能归大堆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乡村建设,简单沿用城市的规划与做法,客观上是为了降低公共设施配套的成本,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面向我国人口规模大这个现实,如果简单的“归大堆”建设新农村,以为把新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其实,无论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如地震等),都是不利的。勿把今天的城市建设弊端留给明天的农村。届时,不仅不再有了可以挪腾的空间,还可能要面临两线作战,消耗更多的公共资源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才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赢得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