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善怕惡”背後的人性博弈

“欺善怕惡”背後的人性博弈

古人云:“人善人欺天不欺”,而善良的人在當今社會成為懦弱的代名詞,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軟柿子”,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造就這樣的現狀,又暗含什麼樣的人性博弈呢?

有一對夫婦,有三個兒子個性都不一樣,老大忠厚老實、孝順體貼;老二脾氣暴躁蠻橫,老三則溫溫吞吞,毫無主見。三個兒子對父母的態度也不一樣,老大柔順;老二一不合意就出言頂撞,甚至斥責,比對待同輩朋友尤有過之;老三則惟父母之命是從。

按道理講,父母對老大應該最好,老三次之,老二最差。結果不然,老二反而得到父母最好的對待,家中有什麼水果收成,總是先送到老二家,其次才是老大、老三。過年給紅包,也是老二的孩子比較多,兩位老人始終不敢對老二有不悅的臉色,甚至還主動討好,對老大有各種挑剔和要求;對老三卻想罵就罵,不留任何情面。

同樣是自己的兒子,因為性格的不同,父母都會“欺軟怕硬”,人與人之間也不例外,而要解讀這個現象,得把人降低到“動物”的層次。

人和其他動物,就“求生存”的意義上來看,並沒有什麼差別;而為“生存”需要,動物便會做出下列行為:---以弱者為食;---避免強者的撲殺;人的表現雖然不如一般動物那麼赤裸,但是基於同一意識。因此人會對相對的弱者進行精神及意志的“侵略”,以獲取利益及尊嚴;對“強者”則以逃避的方式以免被“侵略”,若逃避不成,則以討好的方式免除或減少被“侵略”。而當被強者侵略之後,有些人會轉而向弱者侵略以尋求精神及意志受到傷害的補償。

與“惡”的人抗爭會導致自己傷痕累累,會牽涉很多的精力時間還會有後患,而自己又必須生存,只能相對好控制好捏的“軟柿子”來捏。如果作為“善”者,不想被欺負怎麼辦?面對“惡”者侵略,如果“善”者有與之一博,甚至與之共存亡的決心和意志,“惡”者由於顧及本身可能受到傷害,常會知難而退,或者延緩侵略的時間。

而且要適度的表現你的“惡”。要讓別人知道,你是不接受別人傷害,甚至有實力“反傷害”!遭到別人“惡”的欺凌,可以不還之以“惡”,可以不動聲色,但絕不可顯露你的軟弱和無力。因為這會引來對方進一步的欺凌,否則主動權操在對方手裡,你將無平安的日子!

事實上,欺善怕惡的人很多缺乏自信,屬於紙老虎一類。這種人靠“欺善”來彰顯他的“強大”與“存在”,所以在心理及意志層面上,他們是不堪一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